守望那一腔綿綿的鄉愁

鄉關之情、家園之思,亦即濃濃的鄉愁,自古至今,可謂無人無之。
古代交通阻塞、資訊滯障,若宦游在外,或負笈異地,或商旅他鄉,往往關山阻隔,鄉愁離緒,常在眉頭心上。即便是在資訊發達、交通便捷的現代,也依舊是游子的癢痛。
鄉愁,隱于心中一觸即發。浪漫不羈如李白者有“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柳宗元負革新匡扶天下之志,也是鄉思無限:“若為化得身千億,散向峰頭望故鄉。”有“心憂天下”胸襟的范仲淹,亦不免“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今人余光中、于佑任的詩《鄉愁》《望故鄉》更是寫絕了痛徹心扉的鄉思國戀。
鄉愁如許,倘其無可寄托,那無數在城鄉間流動遷徙的人們便成為無根的游魂、無本的浮萍。茲事體不在小,所以中央在幾年前的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提出了城鎮建設要遵循“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要讓城鎮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因此,我們敬佩那些保留鄉愁之寄托,直抵人情人性深處的城鄉建設決策者們,還敬佩那些為“記得住鄉愁”而窮搜盡索鄉邦文獻的人。他們,是鄉愁的默默守望者、看護者。他們給高科技時代注入飽含鄉愁的人文情愫。
杭州為中國古都之一。這里有一位署名為“蕭然客”的作者,為了一座逝去的小山——一座2014年被挖掘機掘平的山:半爿山,專門寫了一本書《兩宋蕭山魚浦考》。半爿山,高僅十米。山雖小,但與兩宋時期及近代之交通、政治、經濟、文化、人物等有若干關聯。作者詳考其方位、建置、設施、物產、人才,輯錄其詩、詞、畫,再現了兩宋以來蕭山魚浦歷史地理的真實面貌(《南方周末》2016年10月20日第32版,江弱水《只為這一座化為烏有的小山……》),于杭州人來說,半爿山恐知者甚少。但有人寫它,雖僅一涓滴,但亦可借此一窺杭州之巨變,更借此以抒桑梓之思。至于作者,為己則可愜意于心,為人則不啻于抖開一段塵封的歷史畫卷,正可謂“以史為鑒,可知興替”也。
長沙是歷史文化名城,陳先樞則是名城的活字典,與蕭然客借一斑而窺全豹的路徑不同,陳先樞則是多角度、全方位展示長沙歷史文化的全貌。很少有哪個省會城市像長沙這樣公開出版了70多部有關自己的系列著作。陳先樞是這70多部著作的實際擔綱、編撰者。這套書涉獵之廣,單看如下書名,便可領略一二:《長沙野史類鈔(古人筆記)》《長沙野史類鈔(耆舊文存)》《遷客騷人瀟湘情》《長沙傳統風俗大觀》《老報刊中的長沙》《長沙國寶檔案》《名人與長沙風景》《民國文人筆下的長沙》《老照片中的長沙》《長沙名勝詩詞選》《長沙名勝楹聯選》《外國人筆下的長沙》《長沙老字號》《長沙百年名?!?。這些著作的豐富資料,詮釋了歷史文化名城的質感,通過它才能體悟湖湘文化何以有那么大的影響力。
對于那些被毀的難以恢復的歷史文物,陳先樞專門與文物部門組織了一個團隊,經過長時間的勘察調查,確認無誤后,于2006年以市政府的名義在91處遺址或立碑或立雕塑,作為紀念。所有遺址碑文和雕塑說明都出自陳先樞之手。長沙市民穿行在高樓林立間,每當與之偶遇,時光隧道那頭一團閃亮的火光,一瞬間燃起心中鄉愁的煙花,于記憶中燦爛升空。許許多多尋覓鄉愁的游子,或凝思,或遐想,在這里追撫曾經的歲月。
江西婺源有中國最美鄉村之譽。婺源江灣的大畈村又是邑內名區。唐宋以來,大畈人才輩出,星光閃爍。唐御史大夫上柱國汪濆,宋敷文閣直學士汪大猷,南宋參知政事汪澈,明兵部尚書兼吏部尚書、于1522年收復被葡侵占澳門的汪鋐,明代畫家汪都,書法家汪道全等,都是大畈村人。該村宋以后中進士者30多人,七品以上官員100多人。
一些年來,鄉村傳統文化的傳承不續使不少人憂心忡忡。88歲高齡的汪祿生在退休之后,從1995年開始連續編寫了《導游大畈》《汪鋐事略》《大畈茶史》《大畈硯史》《大畈村志》《天官汪鋐》《故里尋蹤》《續故里尋蹤》《大畈歷史名人》和《大畈歷史名人文選》等著作,近百萬字。發掘之勤,搜求之富,整理之精,令人嘆服。這些書不僅使人感受到大畈濃濃的書香氣息,深深的家國情懷,純樸的鄉村氛圍,還使無數從大畈遷徙的人找到了文化之根和心靈之源。
益陽市七旬退休老民警冷長庚追尋該市千個老地名,為普查地名獻出50萬字資料,上千個益陽老地名在他的文字中復活(《瀟湘晨報》2016年10月25日A2版《追尋千個老地名》)。他為什么熱衷于這件事?因為“一個地名關乎一段歷史,也關乎著個人情感”。
春節,無數人匆匆踏往回鄉的路上,他們是為了一年一度的團聚,又何嘗不是去尋覓一腔綿綿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