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銳觀點

辛鳴
既不要諱疾忌醫,更不要被病情嚇倒。
——中央黨校教授辛鳴說,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的經驗表明,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腐敗現象的存在是“明珠蒙塵”而不是“基因缺陷”,腐敗的只是極少數黨員干部個體而不是執政黨本身。只要拂去塵埃,明珠依然晶瑩剔透、光彩奪目。(《人民日報》1月6日)
現在輿論場上的抱怨很多指向了政府,作為發牢騷,出出氣,這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大家心里不痛快,這時候拿政府當出氣筒最好編段子,也最容易有輿論效果,但這不應是我們的嚴肅思考。
——持續的霧霾天成為中國北方民眾最熱的話題。霧霾成了中國社會走向現代化路上的最大煩惱之一。《環球時報》發表社評稱,治理霧霾只能是一場人民戰爭而不能僅僅靠官方和企業去迎戰。(《環球時報》1月4日)

陳曙光
不能指望政府永遠都是正確的,但是不能容忍的是,如果政府明知自身行為違法,明知這是在做錯事,卻依然故我,肆意妄為。
——2016年12月6日,江西資溪縣農民徐曉洪一家手續齊備的新房剛開工不久,就被副縣長帶領二十多個城管隊員強拆了。對此,當地國土局執法大隊大隊長吳建表示,自己只是服從老板指示,不知道為什么拆房,并表示“反正一句話說到底,就是權大于法”。當地法制辦主任也有雷語:“你說到法治,我就覺得好笑。”評論人李一陵說,任性的權力又一次刷低了一些基層政府法治水平的下限。(《中國青年報》1月10日)

侯惠勤
西方的成功經驗和做法值得我們借鑒,但西方民主模式并非治理腐敗的靈丹妙藥,更不是唯一選項。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陳曙光撰文指出,中外政治發展的事實表明:治理中國的腐敗根本上還要靠“中醫”。中國共產黨有信心有能力解決管黨治黨寬松軟的問題,打贏全面從嚴治黨的攻堅戰。(《人民日報》1月6日)
歷史證明,政治實踐領域不存在“普世價值”,沒有一種國家制度是各國普遍適用的“普世模式”。
——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博導侯惠勤說,目前“普世價值”論爭的本質在于:不是有無共同人性、有無人類共同價值追求的抽象爭論,而是關于資本主義制度是否具有普世性和永恒性、中國是否要搞“全盤西化”的重大政治原則問題。(《求是》2017年1月)

儲殷
保證所到之處、所見之事、所問之人都是“原生態”。
——下鄉調研時,發現不少鄉鎮存在“逆向調研”的怪現象,即:先寫好調研報告,根據報告“量身定做”問卷,再下基層找例證。評論人尹立成說,越是難事、大事、復雜事,各級領導干部越應深入基層摸實情、知真情,堅決杜絕“逆向調研”。(《人民日報》1月6日)

胡印斌
八項規定精神已經深入人心、滲透到血液里了,成為一種社會共識。
——作家二月河說,現在一說到吃飯,大家馬上就會想起八項規定。請客的人沒請到也不覺得沒面子,被請的人拒絕了也不覺得不好意思。(《中國紀檢監察》2017年第1期)

胡舒立
讓扶貧成為群眾自主、市場相助、政府扶持的大合唱,而不只是政府部門的獨角戲。
——扶貧工作中政府看得見的政策太多,市場看不見的跟進太少。一些地方部門在扶貧中盲目追求形式主義的政績,熱衷于修路、刷墻,不僅浪費了許多資源,而且不注重將農村經濟的發展與市場經濟相結合,從而讓農村建設成為主要依靠政府輸血的形象工程而缺乏真正的生命力與競爭力。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儲殷對此如是說。(《中國青年報》1月5日)

蔣德海
失察的本質是嚴重失職。
——中紀委紀錄專題片《打鐵還需自身硬》下篇《以擔當詮釋忠誠》披露,因遼寧拉票賄選案,已退休兩年的遼寧省紀委原書記王俊蓮,盡管并未參與拉票賄選,但作為當時的省紀委主要領導,監督責任履行不到位,在退休后,仍被給予黨內嚴重警告處分。評論人胡印斌說,紀委書記負責監督執紀問責,是其本職工作,本人沒有參與賄選,并不意味著就可以高高掛起,進而對大范圍的賄選袖手旁觀。這樣自處,看上去似乎是“不沾水”“兩面光”,實則是以犧牲公信力與民眾信任為代價。(《新京報》1月6日)
擔當沒有問責來配套,就會成為一句空話;問責如果只是出臺一個制度而沒有實際行動,也會成為一句口號。
——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學思踐悟”欄目發表評論稱,各級黨委尤其是主要負責人要以眼里不揉沙子的認真勁兒,緊緊圍繞貫徹中央決策部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強化問責機制。(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1月9日)
當實現原定增長目標相當吃力之時, 有些政策制定者仍然囿于“有條件要上,沒條件憑借政策刺激也要上”的思維,不惜代價保增長,導致產能過剩、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增加等問題日益嚴重。
——財新傳媒總編輯胡舒立撰文稱,長久以來,中國習慣于制訂短期和長期經濟增長目標,這表明政府對經濟建設的高度重視,卻也漸漸導致諸多弊端。(《財新周刊》2017年第1期)
如果不管閑事仍作為一種社會氛圍存在,社會就很難有道德和精神文明可言;如果因管閑事而要付出沉重的代價,管閑事的人就會越來越少。
——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政黨理論研究所所長蔣德海撰文稱,要讓管閑事成為人們普遍的習慣,就必須讓這種選擇成為一種道德并有制度保障。(《同舟共進》201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