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志浩
在鋼筋水泥堆砌的城市生活久了,會無端的喜歡那些攜著歷史滄桑,又獨具風(fēng)格的老街古巷。“夢憶深深深幾許,一街一巷總關(guān)情,”早已厭倦了司空見慣的城市繁華,熱鬧與喧囂,不曾忘卻在老城深處,那些于熱鬧中獨守沉靜,挾著厚重歷史和兒時記憶的老巷,正期待著我們的懷舊之旅。
幾乎每個濟南人都有一段與老濟南街巷有關(guān)的時光記憶。當我踏著青石板路,走入曲水亭街,不長不寬的路兩邊皆是小瓦花脊的門樓與青石起基的小平房,小巷雖四通八達,卻是鬧市中難得的雅靜之地。
漫步曲水亭街一路往南,沿曲水逆水而上,一側(cè)是青瓦花脊的老屋,一側(cè)是綠藻飄搖的清泉,一路閑適慢走,過騰蛟泉西拐,遠遠便望見一個漂亮的磚雕月亮門,旁邊寬約兩米的石橋便是起鳳橋。起鳳橋街是條東起西更道街,西到芙蓉街的東西小街,清順治年間曾建有石橋,橋頭建有一座“騰蛟起鳳”的牌坊。騰蛟起鳳源自唐朝王勃的《滕王閣序》,“騰蛟起鳳,孟學(xué)士之詞宗。”形容人很有文采,宛如蛟龍騰躍、鳳凰起舞。起鳳橋緊鄰貢院及文廟,古代趕考秀才前來祭拜孔子必經(jīng)石橋,拜孔子,入府學(xué),“騰蛟起鳳”成為對他們攀青云之路的祝福。今日起鳳橋街與王府池子街交叉口那個騰蛟小泉,還在延續(xù)著“起鳳騰蛟”的歷史內(nèi)涵。
途經(jīng)橋邊,恰巧看到一媽媽帶著兒子來此,她督促著身邊的兒子,“起鳳橋頭走一走,保你成績好哦”。聞言一笑,其實,起鳳橋真的與文人有莫大關(guān)系呢。相傳有一日,乾隆皇帝和大臣劉墉走在濟南府的云路街上,劉墉觸景生情,回想當年經(jīng)過此地去文廟拜見孔子的情景,興致頗高:“皇上請看,那座橋是順治爺年間修的,叫‘青云橋,意為平步青云,橋那邊的牌坊坊額上寫著‘騰蛟起鳳,臣就是從這橋走過去,中了舉人,又考中進士,殿試中了狀元的。”“愛卿真是春風(fēng)得意啊。”乾隆笑道。劉墉卻笑不起來:“官場上哪有春風(fēng)啊,世態(tài)炎涼……”話音未落雨點就落了下來,二人急忙下橋去避雨,忙亂中劉墉不小心撞在石柱上,頭上頓時起了一個包。過后,劉墉摸著頭,吟了一首打油詩:“云路街上多風(fēng)沙,青云橋下起疙瘩;熱血曾想憂國民,化作冷雨澆笨瓜。”乾隆隨即贈詩一首:“云路街上練真情,起鳳橋下鑄英雄;天生我材必有用,別忘祖宗和百姓。”乾隆回京后,下旨將青云橋改為起鳳橋,云路街改為起鳳橋街,以安撫劉墉。剎那間,這些青石板旁的久遠故事,會讓你如穿越回千百年前般漸入其境。
最有韻味的應(yīng)屬街的中段了,也就是起鳳橋這里,王府池子的泉水從路南穿過小石橋,水流順勢汨汨向北,經(jīng)過一個個宅院門旁,蜿蜒曲折直奔曲水亭,而后注入百花洲、大明湖。據(jù)說,古代這里曾是曲水流觴所在地。而今則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只有那條碧水不分貧賤,不舍晝夜,潺潺湲湲,從古至今流淌不絕。絲帶般長長的水草順著水流飄忽舒卷,水在橋下流,人在橋上行,一番江南水鄉(xiāng)的韻味油然而生,泉水帶給老城人的舒適莫過于此,這大底就是老泉城的風(fēng)韻吧。
“古人未見今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如果說古建筑記載的是一座城市的歷史,那么老街巷則是一座城市的年輪。生活在濟南這座城市,偶爾漫步在老街小巷,總會發(fā)現(xiàn)自己腳下這條狹窄的街巷是那么美麗迷人;某一天,偶然得知那條自己走了無數(shù)次的小路也曾有眾多名人走過,是否會更加奮勇向前,從此努力改變現(xiàn)狀;某一年,當自己已悄然改變,而再次踏上這條石板路,回憶曾經(jīng)改變之時,某個街角的一次揮別或凝視或發(fā)呆,在記憶的底片上深深定格,慢慢回放,讓我駐足良久,不愿離去。
濟南的老街,每一個光陰的故事,都訴說著曾經(jīng)在此走過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