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過后,身邊朋友紛紛表示“每逢佳節胖三斤”,更不停地念叨腸胃不舒服,渾身上下不是那么得勁兒。這種大都是節日期間胡吃海喝的“節后綜合征”之一。其實,我們應該溫和待胃。
人的消化管從口腔開始到肛門結束長10米左右,它是一條連續的有彈性的管道,胃就像一個“皮口袋”一樣,是這條管道上最膨大的一段。上端與食管連接的入口叫賁門,下端與小腸連接的出口叫幽門。
胃主要有貯存和消化食物兩大功能。這個“皮口袋”在成年人可以裝1,500毫升左右的食物。如果有人一下子吃進兩三千毫升以上食物,并不是說此人的胃容量大,而是一邊吃一邊往下方的小腸里排了。食物進入胃后通常5分鐘開始通過幽門向小腸流動。胃在休息時里面不是空的,而是保持約為50毫升的胃液,純凈的胃液是一種無色酸性液體,酸堿度為0.9~1.5。正常成年人每天分泌的胃液量為1,500~2,500毫升。保持胃液的量和酸堿度對于進入胃內食物的殺菌和消化是必備的條件。
胃,我很嬌弱
很多人對胃的承受力不以為然,什么酸甜苦辣咸刺激性食物都往里面塞,其實它沒有你想的那么強悍,它需要你的溫柔對待,否則就會這樣那樣的“不舒服”。
到底有哪些“不舒服”呢,請來聽聽著名醫學病理學家、博士生導師紀小龍先生的解答:
胃病有很多種。胃液多了少了或酸度高了低了,胃都是會出毛病的。比如,過酸了就會“燒心”,酸度不夠了食物就不好消化,停留在胃里而“胃脹”。胃液正常時只能往小腸流,如果倒過來向食管反流,就會“燒”壞賁門和下段的食管,這時就叫做“胃食管反流病”。胃里面的食物通過幽門到小腸里去,小腸里是堿性的。如果幽門口關不緊,小腸里堿性液體倒流到胃里來,對胃造成損傷,就叫反流性胃炎。
還有一種胃病:潰瘍。是指胃中的某一個部位出現了一個小凹陷的胃壁破潰。早在100多年前醫學就認為無酸無潰瘍,胃酸高了就容易得潰瘍,因為胃酸能把胃黏膜燒壞。但這個結論在20年前被兩個澳大利亞的醫生給推翻了,他們發現了引起潰瘍的細菌——幽門螺桿菌(Hp),這個菌在胃里面感染就會導致胃的細胞壞死,然后就會爛一個窟窿就叫胃潰瘍。目前由于人們的工作生活壓力都比較大,所以得胃潰瘍的人有很多。
除此之外,當然還有一種我們不想提及但又不能視而不見的胃病——胃癌。在中國人的癌癥里面第一位的就是胃癌,那胃癌是怎么來的?它不是一天兩天長成的,它的基礎病變就是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本身不是癌,它可能會一點點地變成癌癥,很緩慢。慢性胃炎有慢性淺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縮性胃炎,前者和癌沒有直接關系,后者為癌前病變。胃癌開始沒有任何感覺,惟一的辦法還是建議做胃鏡檢查,看看胃里的細胞跟癌的距離有多遠,這樣才是可取的態度和對策。
幽門螺桿菌,胃癌的元兇之一
關于胃癌發病原因,我們還采訪了腫瘤放療專家,碩士生導師申文江先生,他說:“胃癌發病因素與遺傳、飲食及生活習慣有關,也與疾病因素有關。最近10年來,發現胃內感染幽門螺桿菌(HP)就是誘發胃癌發病的元兇之一。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幽門螺桿菌歸于胃癌Ⅰ類致癌原。幽門螺桿菌感染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發病密切相關,同時也與胃癌和胃惡性淋巴瘤發病密切相關。幽門螺桿菌是彎曲棒狀的革蘭氏陰性桿菌,生活在慢性胃炎病人的胃型上皮表面以及腺體內的黏液層中。幽門螺桿菌可以產生黏附素,黏附在胃上皮細胞表面,分泌尿素酶、細胞毒素相關蛋白、細胞空泡毒素以及其他一些物質,誘發病人產生胃癌或胃惡性淋巴瘤。”
現在是不是對幽門螺桿菌望而生畏了,不過不用太過擔心,幽門螺桿菌的治療并不困難,但是也不容小覷。因為自然人群中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超過50%,中國人60%感染了幽門螺桿菌。經濟文化落后,衛生狀況不佳導致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高。
關于胃病這多變的情況,攜康長榮醫院管理(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長顧欣先生說到:“在所有癌癥中,胃癌不僅多發,而且死亡率居高不下。我國是胃癌的高發區,胃癌年患病率和死亡率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多。平時那些狼吞虎咽、饑一頓飽一頓、暴飲暴食等飲食習慣,都會增加胃炎、胃潰瘍等胃病的發病率,也給胃癌發病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況且胃癌起病隱匿,病程較長,臨床無特異性癥狀。如果診斷治療不及時,往往會貽誤病情,導致預后不佳。所以為了大家的身體健康,一是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二是有消化不良的癥狀、家族里有消化道腫瘤的患者、有胃潰瘍的病史、被確認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患者應及早并且定期做胃鏡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