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馬邦樂
上海朵云軒拍賣有限公司業務助理
皇帝的冬日御用硯
——記清乾隆銅胎掐絲琺瑯匣端石暖硯
文_馬邦樂
上海朵云軒拍賣有限公司業務助理
在積雪凝寒的季節,乾隆皇帝正在三希堂中端詳著法帖墨寶。對于心儀的作品,他都精心題詠作詩,親筆題于原作之上,并且選出像宋代金粟山藏經紙這樣的珍藏佳楮作大字引首,晉唐法書的心印在萬機之暇得以體證。此時的案頭寵幸,或許正是一方暖硯,一方足以代表清代最高工藝水平的銅胎掐絲琺瑯匣端石暖硯。
暖硯正如其名,在傳統硯臺形式基礎上,設置硯下空腔,內可燃炭火以防墨汁因寒冷凍凝,便于冬季使用。現知最早的暖硯實物為1982年甘肅宋墓出土的陶暖硯。清代內廷造辦處硯作或金玉作,相繼制作有各種不同形式的御用暖硯,不僅承襲借鑒了傳統的暖硯形制,而且還使傳統暖硯的制作在內廷提升到前所未見的高度,成為內廷御用硯的重要形式之一。
此硯通長15.8cm,寬21.5cm,高17.5cm。硯盒為長方形,下連銅鍍金鏨花座。盒內盛銅屜,上置端硯二方,屜內可儲熱水,以保冬季墨汁不凍,是為暖硯。盒及蓋的表面均以寶藍釉為地,飾云龍紋及海水江崖紋。硯盒造型端莊,胎體厚重,釉質細膩,鍍金尤為厚亮,為清宮琺瑯作之精品,也是乾隆朝掐絲琺瑯的代表作。
內務府造辦處集結了全國各地的能工巧匠,而乾隆時期更是掐絲琺瑯工藝的鼎盛時期。這樣一方形制特殊的冬季御用暖硯,不僅有硯臺名匠的工藝,又結合了頂級的琺瑯工藝,從中不難見出清代盛期皇帝對于文化生活經營所投入的巨大熱情。造辦處的設立正是在清前期盛世下,以國家之力激發了各類工藝相互激蕩,彰顯肅穆典雅的清宮氣派。
這方暖硯的形制,緣何做成了雙硯?從清宮多種暖硯的形制來看,有方形、多邊形等,雙硯或許是把原本可能略顯呆板的正方造型一分為二,更顯得活潑生動。
這個暖硯盒能在硯下方加熱,琺瑯器極為成功地體現了造型層次豐富、圖案威嚴肅穆的皇家風范。琺瑯器發源于希臘,在元代由阿拉伯地區間接傳入我國,在元明兩代即為宮廷所用。到了清代,宮廷開始設琺瑯作,專門研究制作琺瑯器。到乾隆時期琺瑯器達到全新的高峰,無論是掐絲、釉色、打磨以及涉及的器型領域的廣泛程度均是蔚為大觀。此硯器內露胎,器表藍地,蓋及匣四面均飾一正面蟠龍和壽山福海祥云等,匣座鐫卷枝蓮花。每一道邊緣厚重而挺拔,金光璀璨。同時也令人聯想到很多木器,類似明式小件家具的造型之美,在臺座處加上了束腰,又施托泥,其券口寬闊的浮雕般起線,在連接四角的部分靈活地轉為卷草紋,既能壓住其上方正厚重的分量感,又讓一成不變的垂直水平線相互生發。托泥上陰刻卷枝蓮紋,與蓋子上的蓮花紋飾相互映襯,這也可以說借用了金銀器上常用的技法。

銅胎掐絲琺瑯匣端石暖硯清乾隆 通長15.8cm 寬21.5cm 高17.5cm故宮博物院藏
從工藝上說,這件暖硯對前代制硯、琺瑯、金銀器甚至木器中的手法廣泛吸收,首先硯材、金屬質感、釉色、器型每一項本身均是可圈可點,而在協調這一系列的材質及其工藝之時又很注重各自之間的協調。從此硯中可以解讀出工匠們無上的匠心,以及這背后清代全盛時期皇帝對文化生活的不計成本的完美追求。
約稿、責編:金前文、史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