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佚名
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持續創新在全球打響“中國光谷”品牌
文/佚名

創新驅動的作用,鼓舞人心,發人深思,催人奮進。
作為一面自主創新示范的旗幟,我國第二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在2009在風景如畫的東湖,華美亮相!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多年來爭做科技傲立潮頭的體制改革“疾風先鋒”、打破藩籬先行先試“試驗田”和創新驅動發展“探索先行者”,著力集聚各種創新資源,不斷提升自身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培育本地戰略性新興產業,叫響了“中國光谷”的品牌。
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批復之時定位極為明確,就是要做中部崛起增長極,做大做強優勢企業,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群,完善城市服務功能,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增強輻射帶動能力,打造中部崛起的重要引擎。
同時,要發揮科教資源優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率先探索依靠創新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模式,為實現科學發展和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示范。
要加快推進對外合作、開放交流,匯聚全球高端人才、資金、技術和信息等要素,推動企業“走出去”和“引進來”,為實現國際化創新發展提供示范。
要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集約節約利用土地資源,探索綠色發展模式,建設生態文明,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提供示范。
要創新科技金融、科技成果轉化、股權激勵、知識產權保護與使用、公共管理服務等機制,弘揚創新創業文化,為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創新提供示范。
要充分發揮國家級產業基地的作用,大力發展以光電子信息產業為龍頭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為我國產業高端化發展提供示范。
到2020年,東湖示范區實現企業總收入30 000億元,在光電子、生物、地球空間信息及應用服務等領域形成若干個擁有技術主導權的特色產業集群,成為創新要素聚集、創新能力較強、創新環境優良、創新經濟活躍的全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排頭兵,世界一流的自主創新示范區,享譽世界的“光谷”。
一項名為“光谷合伙人”的計劃近日在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落地。這項計劃的重點是著力引進一批國內外頂尖創新創業者和投資人,實現共建共創,共享共榮。
依靠改革吸引和激勵那些創新創業者和投資人,是東湖高新區一直堅持的原則。
“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創立,就是為了嘗試科技成果轉化。”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伊始,就瞄準了區域內42所高等院校,50多個國家、省部級科研院所,千方百計將“智力”轉化為真金白銀。
游說周邊幾所高校、科研院所打開“院墻”,是當時的主要舉措。當年的那些種子如今已經枝繁葉茂:脫胎于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的烽火科技集團,成了“會賺錢的實驗室”;校辦企業華中數控在校外生根發芽;華工科技變成了大產業集團。
回顧這一歷程,眾多科研人員都認為,是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開啟的系列改革和體制機制創新,打破了以往各種束縛,激發了他們創新創業的熱情。
這些改革以2012年開展的科技成果所有權、處置權和收益權“三權”改革最為典型。通過市場化方法進行科技成果確權、定價、交易,確立了“實惠歸個人、榮譽歸單位、利益歸社會”的科技成果轉化“三歸”機制,明確將“三權”下放到科技人員和創新團隊,將收益比例提高到70%以上,最高可達99%。
隨后,“黃金十條”、“光谷創業十條”、“‘互聯網+’十條”、支持眾創空間建設等系列引領性創新創業政策相繼出臺。圍繞創新部署資本鏈,初步形成了天使投資、創業投資、金融租賃等在內的全方位科技金融支撐體系。
武漢市被列為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后,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位置和作用更加凸顯。從2012年10月起,湖北省及武漢市主要領導堅持每月到光谷現場辦公,解決創新創業問題,充分激發創業活力。
2015年1月,湖北省人大審議通過了《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條例》,從管理體制、科技創新、金融服務及創新容錯免責等9個方面支持創新創業。這部被稱為“光谷基本法”的地方法規,將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多年來改革創新的政策措施,以法規形式固定下來。
“‘光谷基本法’將徹底破除創業者的束縛,讓他們放手去干,放心一搏。”武漢市委常委、東湖高新區黨工委書記胡立山表示,光谷“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正在建立。
2008年11月,國際金融危機寒流彌漫,武漢東南的二妃山下,光谷生物城奠基。當時,有人竊竊私語:“一窮二白,生物產業能搞起來?”
東湖高新區頂住壓力:“放眼全球,生物產業是繼信息產業之后最大潛力股!”
9年彈指一揮間,光谷生物城不僅活了下來,還成為了東湖高新區經濟發展的“雙引擎”之一。
從一顆顆水稻里,提取出人類所需的人血白蛋白;一粒小小的膠囊內窺鏡,可以在人的胃腸內360度觀察;郵票大小的皮膚樣本,可在培養皿里長出全身所需皮膚……
生物產業“無中生有”逆勢崛起,得益于東湖高新區始終堅持特色高新技術產業導向,促進高端產業集群發展。
新興產業不斷壯大。五大主導產業中四個產業產值過千億,其中光電子產業增長到4 420億元,成為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競爭的知名品牌;生物產業802億元,光谷生物城綜合實力躋身全國108個生物產業園區第二位;高端裝備制造業1156億元;節能環保產業1 071億元;高技術服務業2 121億元。加快建設國家存儲器基地、華星光電、武漢天馬、聯想、華為等一批重大項目,存儲器、顯示面板、智能終端、工業機器人、3D打印、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新的產業領域蓬勃發展。
創新能力顯著提升。2015年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專利申請1.58萬件,同比增長近20%,累計主導創制國際標準11項、國家標準290多項。涌現了3D NAND FLASH存儲器技術、萬瓦級光纖激光器、“超速超大超長”光傳輸等一批國際領先科技成果。
創業活力進一步迸發。2015年新注冊市場主體12 960戶,平均每個工作日51戶,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累計注冊企業超4萬家。
雙創要素、資源加快集聚。建成8家工業技術研究院、51家產業技術創新聯盟、72家孵化器(加速器)、光谷青桐匯等各類雙創服務平臺。累計吸引“千人計劃”326名、“百人計劃”133名、“3551人才計劃”1 200多名。集聚各類金融及服務機構超1 000家,上市公司35家,新三板掛牌企業130多家。構建了方便創新創業者“找人、找錢、找技術、找場地、找市場、找圈子”的創新孵化生態體系。
以企業為主體吸引聚集的4 000多個海內外人才團隊、300多名國家千人計劃專家、8 000多位博士、4萬多名碩士,還有57所高校的上百萬的大學生,已成為支撐東湖高新區創新發展的“永動機”。
1988年10月,東湖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創建;
1991年3月,被國務院首批批準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2001年,被國家批準為國家光電子產業基地,即“武漢·中國光谷”;
2006年,被科技部列為建設世界一流科技園區試點;
2009年12月,被批準為繼中關村之后的第二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
經過20多年的建設與發展,武漢東湖示范區初步形成了以光電子信息產業為主導,生物醫藥、新能源環保、高端裝備制造、現代服務業競相發展的產業格局。著力打造“武漢·中國光谷”品牌,已建成中國最大的光纖光纜制造、光電器件生產基地,最大的光通信技術研發基地,最大的激光產業基地。光纖光纜生產規模居全球第一,激光產品的國內市場占有率一直保持在50%左右,在全球產業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
2016年5月23日,李克強同志考察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對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提出的“光谷在光,更在谷”表示贊賞。他說,只有海納百川的“谷”,才能延攬八方人才。希望你們不僅做中國光谷,更要做吸引天下英才的“天下谷”。
其實,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早已開始匯聚“天下”資源。通過實施國際化戰略,當前世界500強企業有104家在光谷布局,700多家外資企業到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投資興業。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則走出去36家境內外上市企業,在海外投資項目137個,總投資達到35.8億美元。
2016年4月23日,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在美國硅谷圣荷西市設立了一家光谷創新中心。該中心負責人阮杰介紹,除具備普通孵化器的基本功能外,這一離岸創新平臺更重要的使命是成為光谷和硅谷創新創業的互通橋梁。
把發展視野擴大到全球,建設離岸創新平臺成為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采取的重要舉措之一。胡立山表示,在硅谷設立創新中心,將是光谷人才和團隊走向世界的起點,使光谷創新與全球同步。
“決定光谷未來的發展,最重要的是能否整合全球創新資源。”專家認為,創新和開放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兩個引擎,只有一起發動起來,才能形成強大的發展力。
按照規劃,到2020年,光谷將做大做強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型企業,全面建成自由創新區,企業總收入實現3萬億元。到2049年全面建成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創業中心。
向著這樣的目標,東湖高新區已經著手在多方面進行拓展。
“高層次人才引進政策透明度還不夠高、吸引力還不夠大、配套性還不夠強”,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出臺并完善了更加開放、更加靈活、更加優惠的政策,以吸引一流人才創新創業。
打造開放光谷,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提出以東湖綜合保稅區為核心,加快推進內陸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建設國際金融創新試驗區,搭建跨境貿易平臺。
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還積極承辦重大國際活動,引進國際機構組織,促進國際要素資源集聚,加快推動高新區產品、技術、資本、標準“走出去”步伐,提升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