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響水中學(224600)
徐廣飛●
高中物理動態平衡問題研究
江蘇省響水中學(224600)
徐廣飛●
物理過程的科學分析為成功解題奠定了基礎,如何在復雜的物理過程中準確把握解題信息,取決于對狀態信息的提取,正確挖掘物理問題中的特殊狀態是成功解題的關鍵.高中物理過程相對復雜,包括平衡、非平衡以及臨界狀態等,研究對象所處狀態與基本原理的合理對應是解決物理問題的紐帶.動態平衡狀態在高中物理過程中蘊含著多重量化信息,成功把握該狀態對解題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高中物理;動態平衡;力學方程
研究對象所處的狀態決定了基本原理的應用,是成功求解物理問題的關鍵.動態平衡問題是高中物理中的特殊平衡狀態,符合力學平衡方程,然而該狀態對于大多學生而言把握相對困難,需要構建臨界思維模式.物理思維的構建需要依托客觀物理過程,課堂誘導的方向必須以提取有用信息為目的,因此動態平衡問題的學習也是解題信息的攝取過程,是獲得定量關系的突破口.一般地,對物理教學中動態平衡問題的把握,更加考驗學生微觀思維的能力,要求學生對特定信息相對敏感,能夠在短時間提取有用信息,進而列出具體的物理方程,定量求解.
動態平衡的應用基礎在于對平衡狀態的認識,只有在平衡狀態下方可應用具體原理,進而將物理問題具體化.平衡狀態的顯著特征是研究對象滿足受力平衡特征,因此具備明確的力學規律,從整個過程來看,動態平衡可能是某非平衡過程的過渡點,因此也是物理求解中的“臨界點”或者“邊界條件”.一般而言,這種特殊的平衡態具有連續性,以及該狀態所體現的動力學特征具有連續性,是物體從一個狀態向另一狀態的過渡,因此該狀態科學分析能夠為物理求解提供更多的已知信息.
1.復合場中動態平衡問題求解
高中物理復合場問題是高考中的難點,涉及到多種場的共同作用,由于受力的復雜性,通常對該類問題的求解相對困難.然而,動態平衡狀態往往是復合場問題的突破口,因為研究對象通常在多種場的共同作用下處于平衡狀態,該狀態下研究對象所處的位置特性隨時間逐漸變化,亦即典型的動態平衡特征.
例1 質量為m的帶電微粒在電場、磁場以及重力場中恰好做勻速圓周運動,其軌跡處于磁場的垂直面內,并且其圓周運動半徑為R,試分析該帶電微粒的電荷類型?現已知:電場與重力場方向豎直向下,電場強度為E,重力加速度為g;磁場方向垂直紙面向里,強度為B.
分析 首先該問題屬于典型的復合場動態平衡問題,涉及到帶電微粒的運動軌跡等.如上所述,動態平衡問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該特殊狀態的力學特性,“恰好”做圓周運動表明帶電微粒在電場力、重力、洛倫茲力的共同作用下處于平衡狀態,因此為了不使微粒豎直下落,必須存在豎直面內向上的力,并且該力與重力等大、反向、共線.顯然,由于洛倫茲力與運動軌跡垂直,不能平衡重力在豎直方向的作用效果,能夠提供重力的平衡力的只能是電場力,又已知電場方向豎直向下,據此可確定微粒的帶電類型.
2.斜面問題中的動態平衡
斜面問題是高中物理中常見的物理模型,通常研究對象為置于斜面上的物體,其難點在于如何準確給出研究對象的受力情況.對于該問題的處理,同樣應該在整合物理過程中尋求特殊“位置”,一般地,該類問題中的研究對象要么處于靜止,要么勻速直線運動,顯然對于這兩種狀態都能夠較為容易的列出具體的物理學方程.因此其關鍵在于如何科學理解特殊狀態,尤其對于動態平衡狀態的科學判定.斜面模型而言,物體與斜面間是否存在摩擦力決定了受力情況的復雜性.然而其基本理念依舊是力學平衡方程的求解.
例2 如圖2所示,質量為m的物體在傾角為θ的斜面上勻速下滑,已知物體與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為μ,并且受到水平向右的推力F的作用,試列出該過程的平衡方程.
分析 “勻速下滑”是本題中唯一的動態平衡信息,勻速表明物體在垂直斜面方向與平行斜面方向上受到平衡力作用,因此可以具體列出平衡力方程.然而本題的關鍵在于目前已經明確物體沿斜面勻速下滑,亦即已經明確木塊具有沿著斜面向下的運動行為,物體與斜面間滑動摩擦力的方向為沿斜面向上,因此沿斜面向上的力包括推理F的分力與滑動摩擦力,而沿斜面向下的力只有重力的分力,據此可列出定量方程.該題中已知物體勻速下滑,因此該動態平衡簡化了物理問題,若題目表明該物體處于平衡狀態,而并非一定沿斜面勻速下滑,該情況相對復雜,既包括動態平衡也包括靜態平衡問題,尤其對于靜止狀態而言,雖然物體與斜面間無相對滑動,然而很可能存在沿斜面方向的運動趨勢,因此處于平衡狀態下必須對推力F存在限定條件.顯然,動態平衡狀態某種程度上可以簡化物理模型,為具體原理的應用提供理論框架.
平衡問題是物理學問題求解的突破口,尤其在復雜物理模型中,尋找恰當的平衡點是成功解題的關鍵.動態平衡問題能夠具體對應出研究對象所滿足的物理原理,明確物體受力情形.通常復合場問題以及斜面問題的動態平衡點,能夠幫助學者迅速找出力學關系,是成功解題的中樞紐帶.
[1]劉奇煜. 高中物理力學綜合題解題技巧探究[J]. 中學生數理化(嘗試創新班), 2014(6).
[2] 張丹. 高中物理力學教學生活化策略探討[J]. 經營管理者. 2016(27).
G632
B
1008-0333(2017)07-006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