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勇,張曉斌,劉 蕓
國際經貿新形勢下大宗商品貿易定價機制研究
——以棉花等為例
周 勇,張曉斌,劉 蕓
(江蘇省蘇豪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江蘇南京 210012)
在對2015-2016年世界總體經濟形勢分析的基礎上,對目前國際經貿格局的變化進行系統的梳理和總結,并就TPP對中國及世界貿易格局的影響進行研究,分析國際經貿格局的發展趨勢,從而為后續構建和完善我國大宗商品定價機制的研究奠定基礎。同時,對大宗商品定價機制及其演變過程分析,包括國際貿易談判定價機制和國際貿易以期價為基準的定價機制(基差定價)。以農產品為例,分析大宗商品定價機制(政府調控下的市場主體定價方式),包括發達國家大宗商品的國內定價機制和中國大宗商品國內定價機制。對國際與國內大宗商品的演變過程進行分析。最后分析了大宗商品全球價值鏈治理下的定價機制。
新經貿;大宗商品;定價機制
1.1 以WTO 為代表的多邊機制主導地位遭到嚴重質疑
據經合組織(OECD)研究成果,目前WTO 多邊機制仍占據全球貿易絕對主導地位,全球貿易規則約70%基于WTO 產生(考慮到TPP 尚未生效,未計入內)。但近年來,WTO在解決國際重大貿易問題時難以發揮決定性作用,多哈回合談判屢遭困境,眾多成員國認為WTO 已不再是解決國際貿易問題的有效場所,其地位遭到嚴重質疑與挑戰。近年來全球區域性、雙邊及小多邊貿易規則安排如雨后春筍般萌生,正是對多邊機制質疑的最好證明。
1.2 美西方主導的國際經貿新規體系雛形初現
一是欲以TPP 和TTIP 連接兩大洋,建成貨物貿易統一大市場。為達成在WTO 框架下未能達成的統一規則,最大限度削減關稅、消除非關稅壁壘,謀求“完全市場準入”,美一方面促成TPP 談判,實現太平洋地區“完全零關稅”;另一方面與歐盟開展TTIP 談判,力求在部分領域建立超WTO 的監管合作規則,防止因監管差異影響商品貿易。正在進行談判的歐日自貿協定等雙邊安排,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美歐主導的貨物貿易體系的補充,若談判成功,將進一步推進貨物貿易統一大市場的建立。
二是欲以TISA填補新興服務業領域規則空白,建立新一代高標準貿易規則,與TPP、TTIP 結合,實現新版貿易規則對全球貿易領域的全覆蓋。被視為新一代服務貿易規則的TISA 直指信息時代服務貿易領域,主張實現人員、數據自由流動,對國外服務供應商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實現跨境服務便利化等。TISA 談判基本覆蓋TPP 及TTIP 所有參與國,為前兩者簽署后的對接提供便利,有利于進一步整合并統領美歐及其亞太盟國價值觀同盟。
三是探索、醞釀國際投資新規則,彌補當前國際投資領域規則“空白”。美歐早在2012 年4 月即發布《國際投資共同原則聲明》,承諾實施“開放和非歧視性投資政策”等原則。美曾表示將以經合組織(OECD)投資圓桌會議為平臺,以各類多、雙邊安排為抓手,持續探討準入前國民待遇、競爭中立、勞工、環保、安全審查、投資爭端解決等議題,打造“開放、透明、非歧視”的投資政策。目前國際范圍內正處于談判階段的雙邊投資協定均不同程度貫徹了以上原則。
1.3 其他區域性貿易規則安排難成氣候
除美歐主導的國際經貿新規則體系外,具有一定影響力與代表性的(現行或談判中的) 區域貿易規則安排,有FTAAP、RCEP、中日韓FTA、東盟10+3、中日韓分別與東盟10+1、“歐亞聯盟”、“一帶一路”等,這些安排由于面臨以下種種困難一時難以建立、推行。
一是由于經濟體量較小,部分自貿安排欠缺全球影響力,無法對國際統一標準的制定形成實質性影響。例如東亞地區的東盟10+3、3 項東盟10+1,現雖已付諸實施,但由于經濟總體量較小,且局限于東亞地區,在全球規則的制定中影響不大。
二是由于政治意愿問題,部分自貿協定的談判久拖不決。其一如FTAAP,覆蓋范圍與TPP 重合較多,但包含了被美視為現實戰略對手的中國,遭到美及其盟國的冷落,前景不佳,美最終選擇推動TPP而非FTAAP。另一類如中日韓FTA,由于中日韓三國間歷史原因、民族情緒等問題,談判長期難有突破。
三是由于地緣政治錯綜復雜、地區安全難以保證,俄羅斯主導的歐亞聯盟、我國倡議的“一帶一路”沿線自貿區建設均進展緩慢。
1.4 貿易保護主義陰霾不散
過去幾年,世界經濟放緩給全球貿易增長帶來了較大沖擊,其中一個重要表現是貿易沖突加劇,全球化遭遇逆轉。根據WTO的統計,2008年至2016年10月,G20國家出臺的貿易限制措施達到1671項,其中1263項(76%)仍在實施。當前,美國總統特朗普的貿易保護主義傾向進一步給全球貿易形勢蒙上陰影。特朗普競選時就提出,一旦當選將通過課征高稅等手段來修正美國貿易不平衡現狀;而正式上任后,很快就簽署文件正式退出TPP,并試圖對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WTO規則等進行重新磋商。這意味著美國貿易政策將出現重大轉變,其主要貿易伙伴,如中國、日本、德國和墨西哥都將深受影響。美國2016年對外貿易赤字為2012年以來最高水平,高達5022億美元,比2015年高出4%。巨額的貿易逆差為特朗普威脅向中國、墨西哥、日本、歐盟等地區進口產品課征高稅提供了更多借口。
1.5 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有所回升,鐵礦石、鋅以及天然氣漲幅驚人
能源化工品種,以中國大連商品交易所價格為例,焦炭、焦煤報價均翻倍,鐵礦石漲幅超過70%。但2016年最高位時大商所焦炭主力期貨合約價格仍未能超過2011年。
原油價格也大幅上漲,NYMEX原油期貨主力合約價格年內漲幅接近五成。天然氣是2016年大宗商品市場的一匹黑馬,以美國紐約商品交易所價格計算,2016年累計漲幅59.15%。
貴金屬和基本金屬價格多數實現上漲。黃金在2016年上半年原本走勢強勁,但進入下半年以后,美聯儲加息預期逐漸增強,美元逐漸進入上升通道,以美元計價的黃金價格自然也就進入下行通道。以倫敦定價計算,年末報價每盎司1159.10美元,全年仍有9.12%的漲幅。白銀年度表現優于黃金,以倫敦定價計算,年末每盎司收于16.24美元,全年累計上漲17.51%。
基本金屬品種中,同為黑色系的鋅、錫、螺紋鋼等漲勢顯著,整體漲幅超過50%。銅漲22%,鈀金漲超29%,而此前一年,這兩種商品分別下跌24%和29%。
農產品價格則冰火兩重天,棉花、糖、大豆成為上漲的主力品種,鄭商所棉花期貨主力合約漲幅超過三成。可可、玉米、稻谷則大幅下跌,其中可可價格整體跌幅逾三成,對加納、科特迪瓦等可可主產國的經濟造成較大負面影響。
在這種背景下,作為大宗商品,特別是原材料主要進口國的中國,從經濟發展和安全性要求來看,對大宗商品定價研究和規則制定就顯得十分必要和緊迫。
商品的定價機制,就是確定商品貿易買賣中的交易價格機制,其內容包括商品買賣過程中市場普遍認可的定價規則或貿易雙方所確定(或參考)的價格基準。大宗商品定價機制與商品定價權緊密相關,在不同的定價機制下,影響商品價格定價的因素不同,導致定價權因素和表現也會有所不同。
2.1 完全市場條件下大宗商品定價理論
可以從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中價格規律理論來討論商品定價問題。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指出,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所花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形式。商品交換按照生產它們所花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進行交換,這是商品經濟條件下的客觀價值規律。商品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價值是價格定價的基礎,但在實際市場環境下,會出現價值和價格不一致現象。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商品價格除了受本身內在價值的影響外還受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在供求關系因素影響下,商品價格會圍繞內在價值上下運動。供求理論即是由供求關系衍生的理論。當供不應求時,產品或服務的價格會上升;當供大于求時,則產品或服務價格會下降。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社會生產和社會需要的平衡,需要通過商品供求機制的調節來實現,商品供求機制,是調節市場價格的重要經濟機制。
也可從現代西方經濟學中蛛網理論來對價格運動規律做分析。
2.2 非完全市場條件下大宗商品定價理論
完全市場只是理想情況,在非完全市場條件下,商品的價格不僅僅由商品供求關系決定。更多的時候,受到復雜的外部環境的影響,比如政治因素、經濟因素、自然環境因素等等。市場集中度、產業鏈定價權、世界貿易格局、地緣政治因素、全球利率政策、市場投機力量等,這些因素的影響有時甚至會越過供求因素的影響。
寡頭壟斷理論。寡頭壟斷是指少數幾家巨型企業控制著一個行業產業鏈結構,在供需中占主導地位。在寡頭壟斷市場上,少數幾家巨頭占有產業鏈相當大的市場份額,從而對整個行業的產量和價格變動產生重要影響。寡頭們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通過達成卡特爾方式、價格領導方式以及準協議方式來主導和控制市場產量和價格。現實國際市場中,經常處于寡頭壟斷的不完全競爭狀態。我國進出口涉農戰略性商品(如進口棉花、大豆等,出口水產品等)缺失國際貿易定價權,原因在于我國各行業過多的、分散的企業結構無序的競爭大大削弱了我國進出口商品的議價能力。當前絕大多數涉農戰略性商品的國際市場都呈寡頭壟斷,以呈類完全競爭的買方(賣方)國內市場與寡頭壟斷的賣方(買方)國外市場進行博弈時,我方由于高度分散化,只能成為國際交易價格的被動接受者。
此外還有市場勢力理論和討價還價理論等。
在大宗商品的國際貿易中,主要有兩種定價方式:一是貿易談判定價方式,其價格由市場上的主要買方和賣方每年通過談判達成,主要適用于大宗商品初級產品和小范圍流通的商品。二是以期貨交易所價格為基準的定價方式。其價格是由主要的期貨交易所標準期貨合同的價格決定,加上一定升貼水最終形成商品交易價格,主要適用于成熟的期貨品種。
農產品類大宗商品的定價機制及其演變過程——以大豆為例
目前,國際市場上大豆貿易的主要方式包括大豆預售、產地收購、港口進岸價、港口離岸價和進口國港口成本運費價幾種方式。大豆預售、產地收購是跨國糧商作為買方,在大豆貿易中經常采用的方式。港口進岸價屬于現貨貿易。買賣雙方根據市場價格和市場供需變化,確定成交價格。港口離岸價指大豆賣方在裝運港的船上將貨物交給買方的貿易方式。進口國港口成本運費價是指買方按照到岸價格購買大豆。對于買方而言這是最簡單最容易操作的方式。國際大宗農產品的交易方式決定了其定價機制。以大豆為例,隨著國際貿易方式由合同預售、產地收購等方式向港口進岸價、港口離岸價、進口國港口成本運費價轉變,大豆的國際定價模式也由一口價向基差定價模式發展。
4.1 第一階段,一口價定價階段
20世紀60年代以前,國際大豆貿易大多采用一口價定價模式。在一口價定價模式下,買賣雙方在簽訂合同時即確定價格。這種定價模式的優點在于簡單、操作簡易,交易價格相對明確。但是,其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在交易時即需確定價格,定價機制缺乏靈活性。從貿易商的風險角度而言,傳統的一口價交易使貿易商面臨采購和銷售雙向風險,敞口較大。當上游采購和下游銷售環節均采用一口價模式交易時,加工企業同時面臨著原料價格上漲和產品銷售價格下跌的雙重風險。且由于上游原料釆購與下游產品銷售間存在較長時滯,不便于進行風險管理。
4.2 第二階段,以期貨交易所為基準的基差定價階段
20世紀60年代以后,隨著大豆貿易量的擴大和衍生品市場發展,生產商、消費者和貿易商轉而采用基差定價模式。基差定價模式是指買賣雙方以“期貨價格+基差”確定交易價格,一方報出基差價格,另一方在貨物交收前約定的時間內選擇期貨價格。基差交易下,大豆的價格風險主要由農民及買方承擔,而貿易商則能順利鎖定貿易利潤,基差交易由此提供了規避價格風險的完美機制。基差定價模式逐漸取代了一口價模式成為大豆貿易中的主要定價方式。期貨市場能夠最大限度地反映全世界對大宗農產品價格的預期,反映真實的市場供求關系,逐漸成為國際農產品基準價格的中心。目前,全球大豆的定價中心是美國的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大豆的基準價格由CBOT的大豆期貨價格確定。
5.1 大宗商品價值鏈治理與經濟租理論
全球價值鏈理論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而產生的一種理論。全球價值鏈理論主要是從價值生產與分配的角度來研究全球經濟組織的,該理論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全球價值鏈中經濟租的產生和分配、全球價值鏈的治理、全球價值鏈的升級。三個方面有機結合在一起,其中價值鏈的治理是核心概念。
5.2 全球價值鏈治理下的定價機制——以棉花等農產品為例
涉農戰略性商品全球價值鏈治理下的定價實質上是多種定價結合,但主要是各環節涉農戰略性商品的定價基本上服從于治理者的安排。從全球價值鏈治理與經濟租的理論體系中可以看出,擁有價值鏈的治理主導權,也就擁有決定價值鏈中的升級和租金的分配權,實質上也就擁有對價值鏈各環節生產出來的商品資源、原料、半成品和產成品等)或服務的定價權,經濟租可以理解為附在商品價值上的超額利潤或壟斷(資源壟斷、知識產權壟斷和市場壟斷等)利潤。
新興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參與國際大分工,一旦以自身的比較優勢(如資源優勢、勞動力成本優勢、生產能力或成本優勢等)嵌入全球價值鏈,就必須服從跨國公司或國際級產業寡頭的治理,以棉花為例,國際棉花價格與國內棉花價格長期倒掛,農產品補貼是國際棉價競爭的焦點,對我國紡織類產品出口始終是壓力,國內新疆棉也由于物流成本因素尚不能 形成有力的國際競爭,這些都需要我們從貿易規則和定價權方面全面規劃。
我國各涉農組織被鎖定于各涉農戰略性商品全球價值鏈的各個低附加值環節,各高附加值環節在國際上基本被有定價權的國際涉農寡頭所把控。全球價值鏈的高端地位體現的是流通能力、品牌能力、價值轉換等能力的強大,在國際加工中屬于水平分工。而目前我國則是垂直分工,并且處于價值鏈的低端,與發達水平具有相當差距。
例如,中國畜禽肉制品的價格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于國際豆粕和玉米的價格,自主定價權或議價能力相當薄弱。這是因為我國畜禽產業鏈的兩端基本上已被國際涉農寡頭壟斷:產業鏈前端的伺料的價格主要取決于豆柏和玉米的價格,而大豆和玉米的國內價格取決于美國芝加哥期貨市場的價格,實質上是由國際四大糧商壟斷定價的;產業鏈的后端又面臨國際大型連鎖零商商(如沃爾瑪、樂購等)為主的市場勢力。顯然,中國大部份的畜禽養殖企業在產業鏈兩端的垂直定價的約束下,只能得到國際涉農寡頭聯盟所主導的全球價值鏈治理下的平均收益,難以低御玉米、大豆價格大幅波動所帶來的市場不確定性,持續性發展受到威脅。
[1] GereffiG and KorzeniewiczM.Commodity chains and global capitalism[M].London:Praeger,1994.
[2] GereffiG.,HumpheryJ., SturgeonT..The Government of global value chains[J].Forthcoming in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2003,11(4):5-11.
[3] Kaplinsky R.,Morris M..Governance Matters in Value Chains[R].Developing Alternatives,2003,9(1):11-18.
[4] KogutB.,Designing global strategies:comparative and competitive value-added chains[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85,26(4):15-28.
[5] 白 明.制定大宗商品定價權戰略[J].中國石化報, 2010(9):12.
[6] 陳玉財,李 姝.我國大宗商品定價權的現實思考與策略選擇[J].價格理論與實踐,2009(4):67-68.
[7] 呂 波.基于博弈理論的大宗商品定價權聯盟構建[J].中國流通經濟,2012(7):95-99.
[8] 劉 剛.中國大宗商品定價權缺失問題探析-以國際市場鐵礦石與稀土定價為例[J].價格理論與實踐2009(11): 25-26.
[9] 李 藝,汪壽陽.大宗商品國際定價權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10] 周 婧.中國鐵礦石進口定價權問題研究[J].經濟師,2009(2):27-28.
[11] 蔡俊煌,林文雄,楊建州等.中國涉農產業安全問題及其對策研究:基于產業鏈視角[J].福建論壇,2011(7): 22-26.
[12] 張繼民.我國爭取大宗商品國際定價權問題探討——以鐵礦石、石油和大豆為例[J].黑龍江對外經貿, 2011,206(8):25-27.
[13] 張 輝.全球價值鏈動力機制與產業發展策略[J].中國工業經濟,2006(1):42-50.
[14] 吳沖鋒.大宗商品與金融資產國際定價權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15] 賈俐俐.全球價值鏈分工下中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基于國際貿易的視角[D].中共中央黨校,2008.
A Study on the Pricing Mechanism of Commodity Trad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rade——Taking Cotton as an Example
ZHOU Yong ,ZHANG Xiao-bin, LIU Yun
(Jiangsu SOHO Holdings Group Co.,Ltd. , Jiangsu Nanjing 210012, China)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overall economic situation of the world in 2015-2016, the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changes of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trade pattern, and studies the impact of TPP on China and the world trade pattern, analyzes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trade pattern Development trend, so as to follow up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China's commodity pricing mechanism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research. At the same time, the commodity pricing mechanism and its evolution process analysis, including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negotiation pricing mechanism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to the price as the benchmark pricing mechanism (base pricing). Taking agricultural product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icing mechanism of commodity (the way of market pricing under government regulation), including the domestic pricing mechanism of commoditie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the domestic pricing mechanism of Chinese commodities. The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commodities. Finally, it analyzes the pricing mechanism under the global value chain of commodities.
function;active ingredients;detection method
F15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