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春英
吉林市人民醫院,吉林吉林 132001
糖尿病患者末梢神經的病變,下肢動脈供血不足,可出現糖尿病足,足部表現為疼痛、水腫或干枯、皮膚發白、感覺遲鈍或喪失知覺,甚至可表現為壞疽、感染和潰瘍。臨床護理應貫徹“患者為中心”的理念,根據患者不同情況和各項體征制定不同的護理方案,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提高治療依從性,使患者盡早康復。
改善患者不良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結構,控制攝入碳水化合物,按時進餐,定時定量;根據患者實際并嚴格控制總熱能的攝入量,合理安排糖、蛋白質和脂肪占熱比。嚴格控制患者的高血脂、高膽固醇和高血粘度等不良因素。
運動可以鞏固治療效果,減輕體重,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讓患者躺在床上,雙腿上舉,直至腳尖蒼白或局部缺血約1~2 min,將腿拿下,再將腳垂直至床沿下,直至腳底發熱或充血,然后將腳踝部分左右上下活動約1 min,使腳踝顏色紅潤為止。
觀察患者患肢皮膚溫、濕度以及顏色、局部是否伴有破損或水腫,觀察患肢血管搏動、運動反射、末梢血運、皮溫和疼痛程度,若伴有肢體麻木感覺則可以大黃、白芷、紅花和金銀花等煎熬湯水泡腳,5 min/次,3次/d。
叮囑患者鞋襪必須合腳舒適,不可過緊過松,鞋尖寬大大小尺碼合適,鞋襪透氣性較好。保持鞋襪清潔衛生,避免足部擦傷,防止感染,可適當按摩。每天用醫用酒精來擦拭腳趾縫,或在洗腳水中加入少量醋,以殺菌消炎。
若患者皮膚組織發生潰爛,可用38~42℃溫水泡腳,30 min/次,3次/d,然后去除潰爛病變組織和周圍纖維化組織,露出肉芽組織后以臭氧水洗機沖洗消毒,并取紗布浸泡生理鹽水及胰島素后敷貼創面。根據創面局部壞死和分泌物的情況,用雙氧水或者生理鹽水反復沖洗足部破潰處,用碘伏消毒傷口周圍的皮膚,每日擦拭2次,根據創面選擇合適的敷料包扎,換藥時應該無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同時根據創面的大小及膿液的培養情況選用合適的抗生素。局部可用紅外線照射,促進血液循環和肉芽增長。
這是治療的根本。要根據患者的年齡體重,血糖狀況制定相應的治療和康復計劃,遵循少吃多動的原則,鼓勵患者在控制飲食的同時做好體育鍛煉,同時在醫生指導下按時服用降糖藥物,注射胰島素等,定期查血糖,及時調整用藥劑量和時間,使血糖維持在一個平穩的水平。
糖尿病足患者深刻理解該病的危害,足部潰瘍后可能治療效果并不明顯,不但沒有有效控制病情,而且長期服藥及醫療費加劇了疼痛程度,患者形象發生改變,具有較大的心理壓力,影響了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降低了生活質量,進而患者對疾病的治療持懷疑態度,出現并加重恐懼情緒。因此,護士應及時掌握患者心理,向患者詳細講解治療方法和目的,積極溝通,告其糖尿病足治療是一個長期綜合治療,動員患者家屬安撫患者并進行心理安慰,使之積極參加有興趣的活動,采用不同的方式分散患者注意力,減輕痛苦,逐漸消除患者的恐懼心理,增強患者治療信心。
為緩解糖尿病足疼痛程度,患者應根據護士指導服用鎮痛藥物,必要時聯合應用鎮靜藥物。同時,使用鎮痛藥物后,護士應根據患者食欲、睡眠質量、日常活動能力等評價鎮痛效果。使患者得到充分休息,顯著提升睡眠質量;同時能及時發現止痛不明顯原因,報告醫生及時處理。
護士應主動詢問患者感受,根據其描述進行具體分析和判斷。患者經常使用鎮痛藥物,往往可出現幻覺、便秘、惡心、嘔吐,呼吸抑制等藥物副作用和不良反應。護士應囑患者多飲水,多吃水果和富含高纖維的食物,按摩腹部并給予緩瀉劑治療。如無緩解可給予不定期灌腸治療,便秘可好轉[1]。
在治療過程中患者可出現疼痛加劇,藥物止痛不能奏效,此時可選擇經靜脈留置針持續給藥的鎮痛泵止痛。為消除患者及其家屬的疑慮,護士應向患者及其家屬耐心解釋鎮痛泵是一種安全的自我管理止痛方法,效果良好。使用鎮痛泵期間應觀察患者生命體征是否發生,如患者出現呼吸抑制,應間歇給藥,防止呼吸不暢。護士應密切觀察留置針穿刺部位有無滲出、防止鎮痛泵管道及靜脈管道打折受壓及脫落等措施,避免感染的發生。護士要及時更換儲液囊藥液,指導患者及其家屬正確使用鎮痛泵[2],不能擅自拔出或拆除止痛泵,止痛泵按鈕必須由患者本人控制,家屬不能代替給藥。
患者長期注射鎮痛藥物可出現臀下硬結,影響鎮痛藥物的吸收。臀下硬結出現與患者自身身體素質和心理因素有關,而且與護理操作不規范有關。注射藥物時反復一處注射、注射深度不夠、注射速度過,注射過程中帶有微粒等都會造成皮下硬結[3]。因此,應有預見性注射時,經過調整,根據患者體型選擇合適針頭注射,合理把握注射深度,更換不同注射部位,輪流注射兩側臀部肌肉,嚴格無菌操作,推注不宜過快;注射前應做好解釋工作,減少因恐懼、緊張造成的肌肉緊繃,預防硬結形成。
糖尿病患者常合并血管病變及神經病變,隨之出現下肢感染,逐漸發展成潰瘍或深部組織損傷即糖尿病足,是較為嚴重的一種并發癥,遷延難愈[4]。糖尿病足患者血糖容易發生波動且波動幅度大,易出現皮膚深度潰瘍、壞疽、足部疼痛等嚴重癥狀[5]。糖尿病足的治療較為復雜,受多種因素影響。糖尿病足潰瘍可預防可治療,護士應做好臨床護理,提高治療效果。
飲食護理能控制血糖水平,只有血糖達標才能促進病情恢復,既能保證機體充足能量需要,還能控制血糖和避免低血糖情況發生。足部護理能促進足部潰瘍盡快愈合,正確體位可防止病情加重或出現其他并發癥,合理佩戴襪子和鞋子能夠提高舒適度以及避免出現霉菌感染[6],避免使用堿性肥皂能夠防止發生手足皸裂,避免短時間行走和站立可預防雞眼和胼胝的出現。創面護理能讓患者及早發現患足異常情況,有利于醫生及時對癥治療,詳細觀察創面情況能夠評估病情恢復情況,以便醫生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合理的配合是提高治療效果的重要因素。糖尿病足疼痛的護理是患者生活質量及后續治療的關鍵,護士應積極對待,采取必要措施和心理干預,加強鎮痛藥物使用的護理,降低截肢致殘率,提高生活質量。
[1]李曉光,武紅玲,段麗春.探討糖尿病足護理單對糖尿病患者足部評估與護理指導的效果[J].中外醫療,2014,5(14):149,151.
[2]陸晴,王娜,許紅.國內糖尿病足護理的研究進展與前沿分析[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48(33):4179-4182.
[3]楊麗媛.淺談肌肉注射硬結產生原因及防治方法[J].衛生職業教育,2010,28(9):142-143.
[4]禹媛華.護理干預對糖尿病足患者依從性影響的探討[J].中國社區醫師,2016,32(30):161-162.
[5]申國海.糖尿病足的臨床護理及預防措施[J].基層醫學論壇,2015,19(27):3857-3858.
[6]張金香.不同護理干預對糖尿病足的護理效果比較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6(12):23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