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理宏
瀘州納溪區人民醫院放射科,四川瀘州 646300
足踝部發生骨折容易出現誤診、漏診,因為足踝重疊多,有些骨折部位較為隱蔽,若醫生經驗不足,就很難發現骨折情況,這對患者后期展開正確的治療不利[1]。該次研究主要對數字化攝影與多層螺旋CT 2種診斷方式的臨床應用價值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該次研究樣本選取自該院90例足踝部骨折及關節脫位患者(時間:2014—2017年),然后根據診斷方式分組,其中A組48例(男患30例,女患18例),年齡21~46歲,均值年齡32.5歲。致傷原因:高處墜落21例、車禍15例、摔傷12例。而B組42例(男患22例,女患20例),年齡25~43歲,均值年齡31.7歲。致傷原因:高處墜落18例、車禍12例、摔傷12例。A組B組患者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A組(數字化攝影):數學影像儀設備:GE DR-F型號,對48例患者足部正斜位、踝關節正側位以及跟骨側軸位置做 X 線片。參數設置:58~63 kV,10 mAs[2]。B組(多層螺旋CT):設備:SIEMENS Emotion6排螺旋CT 掃描儀,參數設置:110 kV,200 mAs,螺距 1、層厚 5 mm,0.63 mm 重建,矩陣 512×512[3]。
對A組和B組患者手術、病理診斷證實結果以及臨床診斷符合率進行對比。
A組及B組兩組數據結果通過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以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以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分析A組和B組患者手術、病理診斷結果,骨折方面:A組48例患者出現骨折30例,分別為跟骨骨折10例、外踝骨折5例、跖骨骨折3例,還有距骨骨折、楔骨骨折、趾骨骨折各有4例。而B組42例中出現29例骨折患者,分別為分別為跟骨骨折15例、外踝骨折5例、跖骨骨折4例,距骨骨折2例、楔骨骨折2例和趾骨骨折1例。明顯B組骨折檢出結果優于A組(χ2=12.354 7,P=0.032 5)。而在脫位方面結果觀察中:A組48例患者出現18例脫位,分別為跟距關節脫位10例、距舟關節脫位5例、跟骰關節脫位2例和趾骨關節脫位1例。而B組42例患者出現13例脫位,分別為跟距關節脫位8例、距舟關節脫位2例、跟骰關節脫位2例和趾骨關節脫位1例。B患者經手術、病理診斷后檢出脫位結果優于A組的檢出結果(χ2=10.355 1,P=0.032 1)。
分析兩組患者臨床診斷符合率對比中發現,A組骨折患者30例中,臨床符合診斷例數為25例,臨床診斷符合率為83.3%(25/30),分別為跟骨骨折9例(30.0%)、外踝骨折 4 例(13.3%)、還有跖骨骨折、距骨骨折、楔骨骨折、趾骨骨折各有3例(10.0%)。而B組骨折患者29例中,臨床符合診斷例數為27例,臨床診斷符合率為93.1%(27/29),分別為跟骨骨折15例(51.7%)、外踝骨折 5例(17.2%)、跖骨骨折 4例(13.8%),還有距骨骨折、楔骨骨折、趾骨骨折各有1例(3.4%)。組間對比骨折臨床診斷符合率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251 3,P=0.021 1)。
而脫位符合臨床診斷結果分析中,A組18例脫位,與臨床診斷相符有15例,脫位臨床診斷符合率為83.3%(15/18),分別是分別為跟距關節脫位9例(31.0%)、距舟關節脫位4例(22.2%),跟骰關節脫位、趾骨關節脫位各有1例(5.6%)。而B組中13例脫位,與臨床診斷相符有12例,脫位臨床診斷符合率為92.3%(12/13),分別是分別為跟距關節脫位 8例(61.5%)、距舟關節脫位2例(15.4%),跟骰關節脫位、趾骨關節脫位各有1例(7.8%)。組間對比脫位臨床診斷符合率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621 4,P=0.003 5)。
足踝部是人體很重要的負重骨,足踝部骨折或者是關節脫位都會引起很強烈的疼痛感,患者無法自理,針對該情況要盡快為患者進行診斷,根據診斷情況確定治療方案。該次研究主要采取數字化攝影檢查和多層螺旋CT。前者具有快速、便捷以及分辨率較高的優點,可以觀察到碎骨情況,是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檢查,該方式為患者的檢查足踝部骨折和關節脫位。
數字化攝影拍攝的照片為二維圖像,圖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將足踝部重疊以及細微骨折部分觀察清楚,很容易發生漏診、誤診的現象[4-5]。而多層螺旋CT具有較高的密度分辨力與空間分辨率,能夠將足踝部解剖結構清楚的顯示出來,并且還能將其局部細微變化良好反映出來。該次研究結果顯示,數字化攝影檢查在楔骨等方面檢查有較高的漏診率,主要是因為上下結構出現排列緊密的但有不處于同一層時,得到的投照少體位是未能完全骨折處顯示出來,在某種程度上數字化攝影難以檢出的骨折脫位與骨折顯示出來。在CT掃描獲得的為橫斷面掃描圖像,組織分辨力高,并且能夠對窗寬與窗位進行調節,能夠對結構影像重疊進行有效避免,可以對關節脫位程度與碎骨進行多角度、多方位觀察。A組骨折漏診率16.7%,脫位誤診率為16.7%。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幾點:①足踝部解剖結構顯示圖像清晰度不足。組成骨大部分是不規則形骨,關節面重疊部位多。②數字化攝影檢查密度分辨率低。改檢查方式對骨皮質、骨小梁輕度分離檢查的敏感度不強,不宜察覺隱匿較深的骨折。③檢查部位是否符符合檢查要求。如果在投照申請單上檢查部位不符合,也會出現漏診的情況。該次檢查中足踝部外傷對脛腓骨正側位開展X線檢查,使得距骨骨折有出現漏診,足踝部外使得跟骨側位軸為發生偏移,X線片檢查未能的將距骨以及踝關節骨折和脫位顯示出來。④與患者身體狀態的有關。外傷會增加患者的疼痛感的,而疼痛感會使得體位和放射科常規拍攝部位存在偏差,未能在最佳的角度對骨折進行攝像。加上患者就診時處理傷口,異物也會影響骨折部位的拍攝。⑤放射科拍攝條件的有限,有部分拍攝操作醫師責任心不強,或者是缺乏經驗,投照質量未能得到保證,同樣會導致出現漏診。
該次研究入選90例足踝部骨折和脫位患者,將之分為A組和B組,其中A組患者使用數字化攝影診斷方式,B組患者接受多層螺旋CT,后者檢查方式具有高空間分辨率和高密度分辨率,可以清晰將患者整個足踝部結構呈現出來,觀察到骨折的細微處。多層螺旋CT在檢查過程中對骨折橫斷面的掃描可以生成圖像,對分析骨折組織有力,全面了解足踝部骨折、脫位情況。剛好可以彌補數字化攝影的不足的,但該方式對碎骨定位還需作進一步優化,只有的與矢狀位、冠狀位以及斜面的MPR相互結合,才可以清晰碎骨、關節脫位程度顯示出來。利用MPR空間高分辨率,有助于的醫師了解患者碎骨移動的方向、程度以及關節面塌陷情況,對碎骨和關節異位距離進行判斷,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該次試驗結果顯示:B組足踝部骨折符合率為93.1%,A組為83.3%(P<0.05);B組關節脫位診斷符合率為92.3%,A組的為8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盡量降低骨折、脫位的漏診率,首診要開展體格檢查,醫生根據患者疼痛點出示申請單,規范檢查流程,突出檢查目標;檢查患肢前將傷口異物清除后在攝影;攝影時注意拍照體位,可進行多方位角度拍攝,以便更好發現隱匿性骨折,確定碎骨情況,最大限度減少漏診、誤診的情況出現的。
綜上所述,足踝部骨折及脫位的診斷可選擇多層螺旋CT檢查方式,有效幫助醫生做出診斷,盡快為患肢制定治療方案,值得推廣應用。
[1]崔潤河,陳培柱.數字化攝影和多層螺旋CT應用在診斷足踝部骨折及關節脫位的價值比較[J].雙足與保健,2017,26(11):139-140.
[2]張寶慶.數字化攝影與多層螺旋CT在診斷足踝部骨折及關節脫位的應用對比[J].雙足與保健,2017,26(9):152-153.
[3]洪常華,田震靜,韓立江,等.數字化攝影與多層螺旋CT在診斷足踝部骨折及關節脫位的應用對比[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8):1966-1967.
[4]Michael C.Greaser.Foot and Ankle Stress Fractures in Athletes[J].Orthoped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2016,4(74):120-180.
[5]Derek Isenberg.A foot fracture in a young patient who jumped off a roof[J].Visual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2017,9(21):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