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淼
新汶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孫村煤礦醫院內科,山東泰安 271219
腦梗死是由于腦血液供應障礙 (突然減少或停止),造成腦組織缺血、缺氧進而導致腦部病變,引起相應部位的臨床癥狀。偏癱是腦梗死常見體征,患者主要表現為一側的上下肢運動障礙。輕度偏癱患者能夠活動,但走路姿勢較為特殊。重度偏癱患者常年臥床,不能生活自理。臨床研究發現對偏癱患者進行康復治療,有助于患者恢復,該次研究采用系列髖關節強化訓練2016年1月—2017年3月該院收治的60例腦梗死后偏癱老年患者,現報道如下。
于2016年1月—2017年3月之間,隨機選取在該院進行康復的腦梗死后偏癱老年患者60例,并分為兩組,觀察組患者男女比例為17:13,患者的年齡分布在 53~83 歲,平均(66.7±3.9)歲,對照組患者男女比例為19:11,患者的年齡分布在56~85歲,平均(67.3±3.8)歲。60例患者經腦顱CT掃描以及腦MRI檢查確診,患者臨床表現為一側上下肢運動障礙,面肌、舌肌下部運動障礙。包括遲緩性偏癱、痙攣性偏癱以及意識障礙性偏癱。兩組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康復訓練,包括上肢訓練、頭面頸部訓練以及下肢訓練。根據患者的偏癱情況可進行針刺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系列髖關節強化訓練,故四頭肌康復練習:患者取平臥位,雙腿伸直進行空蹬,繃緊大腿面肌肉并向下壓,保持5 s后放松。持續5 min。患者緩慢抬起患肢45°,抬起有困難的患者護理人員可以協助。囑咐患者停住,收縮股四頭肌防止患肢下落。臥位鍛煉:患者取仰臥位,甚至下肢,收緊臀部肌肉,保持5 s后放松,交替練習5 min。患肢屈髖、屈膝,雙手抱住脛骨近端,進行屈髖運動。持續3~5 min。患者雙手置于胸前,足部不離開床,進行旋轉外移。持續5~10 min;坐臥位鍛煉:患者取坐臥位,進行勾腳尖,保持3 s后放松,交替練習5 min。髖關節屈身練習從30°開始逐漸增加,每天增加5°進行練習;站立位鍛煉:指導患者進行蹲起運動,雙足分開與肩同寬,慢慢蹲后在起立,持續3~5 min。患者手扶固定物,單肢負重,患肢前屈、后伸、內收以及外展進行擺動,持續3~5 min。
采用Berg平衡量表 (Berg Balance Scale,BBS)、簡式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法以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級對比患者治療前后的康復情況[1],(正常)顯效:BBS得分≥40分,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90分,Holden步行功能評級顯示患者完全獨立(5級);有效:BBS得分在21~40分之間,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在60~90分之間,Holden步行功能評級顯示患者較為獨立(3、4 級);無效:BBS 得分≤20 分,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60分,Holden步行功能評級顯示患者需要幫助(1、2 級)。
根據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量表(NFDS)對患者治療前后的神經缺損狀況進行評分,滿分為45分。該次評分標準如下,優:0~15分,臨床癥狀以及體征明顯改善,對比治療前證候積分減少在70%~95%;良:16~30分,臨床癥狀以及體征略有好轉,對比治療前證候積分減少在30%~70%;差:31~45分,臨床癥狀以及體征無明顯改善,對比治療前證候積分減少在<30%。
該篇文章出現的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其中計量資料(±s)用 t檢驗。計數資料[n(%)]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比患者治療前后的康復情況,在康復治療前,兩組患者相關測定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經過康復治療后,觀察組患者顯效人數有23例,有效人數6例,無效人數1例。對照組患者患者顯效人數有19例,有效人數6例,無效人數5例。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經康復治療前,采用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量表(NFDS)對患者進行評分,兩組患者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4個月的康復治療后,對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量表(NFDS)對患者進行評分,兩組患者的神經缺失情況均有所減輕。觀察組患者評分為優的23例,評分為良的5例,評分為差的2例。觀察組評分優良率為93.3%。對照組患者評分為優的21例,評分為良的3例,評分為差的6例。對照組評分優良率為80.0%。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偏癱是腦梗死常見的臨床癥狀,腦梗死是由腦部組織局部供血障礙,引起周圍組織(神經)病變。根據大腦半球分工,人體右側大腦通過運動中樞控制左側肢體運動,而左側大腦控制右側肢體運動。引起偏癱的原因是大腦半球中的運動中樞受損或發生病變。臨床常見病因有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腦血管先天性異常等。患者主要表現為突然意識障礙,一側肢體不受控制,表現出運動障礙[2]。臨床治療主要進行藥物治療以及康復治療。
康復治療主要分為3大類,物理治療一般采用電刺激法,對患者的進行關節活動度以及肌肉牽伸訓練等。作業治療則是進行訓練患者上肢功能,鍛煉患者后期日常生活能力。其次進行傳統的針灸、中藥熏蒸以及按摩[3]。該次對患者進行系列髖關節強化訓練,增強髖關節穩定以及患者的平衡度。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對腦梗死后偏癱老年患者康復中,進行常規訓練的基礎上應用采用系列髖關節強化訓練康復效果顯著。用采用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量表(NFDS)對患者進行評分,觀察組患者的評分高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腦梗死后偏癱老年患者康復中,進行常規訓練的基礎上應用采用系列髖關節強化訓練康復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1]羅玲,賀明慧,許夢雅.心理干預在腦梗死偏癱后抑郁患者康復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7,20(2):137-139.
[2]李霞.社區康復護理路徑用于老年腦梗死致偏癱患者護理的臨床效果[J].中國社區醫師,2017,33(10):148.
[3]黃小惠,王蘭芬,胡姑長,等.康復護理在腦梗死偏癱患者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黑龍江醫學,2017,41(6):563-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