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斌
三臺縣塔山鎮中心衛生院普外科,四川綿陽 621109
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系指下肢靜脈系統處于伸長、蜿蜒而曲張,多發生持久從事站立工作或體力勞動者,會出現進行性腫脹、疼痛、潰瘍、深靜脈血栓形成、淺靜脈曲張、皮膚萎縮、脫屑、瘙癢、色素沉著、皮下硬結、濕疹等癥狀,給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極大的危害。該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討單純下肢靜脈曲張,行大隱靜脈高位結扎結合靜脈剝離術的臨床療效,選取2012年4月—2016年5月于該院接受治療的46例單純下肢靜脈曲張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收集該院于2012年4月—2016年5月收治的46例單純下肢靜脈曲張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在入院后除接受靜脈血管彩色多普勒超聲、凝血項目等基本檢查外,還作了大隱靜脈瓣膜功能試驗、深靜脈通暢試驗、交通靜脈瓣膜功能試驗,以掌握靜脈狹窄性及下肢靜脈曲張程度,無手術禁忌證。所有入選患者均為首次就診,無靜脈栓塞疾病史,未接受抗凝治療;排除下肢遠端深靜脈血栓形成,無抗凝治療史與靜脈栓塞疾病史患者。將患者依據所采取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與治療組兩組,其中觀察組共6例,男 2 例,女 4 例,年齡 34~62 歲,平均(46.9±7.1)歲;治療組共40例,男13例,女27例,年齡30~66歲,平均(46.6±6.3)歲。將兩組患者的各項常規性統計資料展開統計學對比分析,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治療組采用大隱靜脈高位結扎結合靜脈血管剝離術治療。方法:在股動脈內側,自腹股溝韌帶向下作彎向內側的縱行或斜行一個長度有6 cm左右的切口;把皮膚和皮下組織切開后在股動脈內側將淺筋膜切開,以此將卵圓窩顯露出來,便可以發現大隱靜脈與股靜脈的匯合處,之后用彎止血鉗將大隱靜脈主干分離出來;沿靜脈干分離,依次將旋髂淺、腹壁淺、陰部外淺、股外側和股內側靜脈等分支找出來結扎、切斷,并一一結扎、切斷;大隱靜脈后方與股靜脈相距0.5~1.0 cm的地方結扎大隱靜脈,將兩把止血鉗鉗夾在結扎線的遠端,在鉗間將靜脈切斷,在近端進行縫扎;將大隱靜脈剝離器逐漸插入并推進,將靜脈切斷后抽出,然后繼續分段切除;最后將各個切口縫合起來,利用繃帶均勻用力的包扎起整個下肢,以防剝脫部位出血。
觀察組采用單純大隱靜脈高位結扎治療,結合彈力繃帶或彈力襪治療,患者在入院后給予抗凝藥物華法林(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1020993)口服,并依據治療情況確定適宜劑量,在出院時調整至2.0~3.0之間。出院后持續服用抗凝藥物維持至少6個月以上。
對所有患者在出院后進行為期8~12個月的隨訪,統計患者的靜脈通暢率、靜脈潰瘍愈合率、疼痛緩解、腫脹緩解率、色素沉著緩解率、皮下硬結緩解率及并發癥情況。
將患者的各項統計數據信息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實施統計學分析,對患者的各項隨訪指標展開組間對比分析,計數資料[n(%)]采用χ2檢驗進行組間對比驗證,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靜脈潰瘍愈合例數達到了39例,占97.50%;疼痛緩解例數達到了38例,占95.00%;腫脹緩解例數達到了36例,占90.00%。觀察組靜脈通暢例數1例,占16.67%;靜脈潰瘍愈合例數1例,占16.67%;疼痛緩解例數1例,占16.67%,色素及皮下硬結無變化。因此兩組在疼痛的緩解上腫脹緩解、色素沉著及皮下硬結方面,治療組在各項指標上高于觀察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組共出現3例深靜脈血栓,并發癥發生率為7.50%;觀察組出現了4例深靜脈血栓,并發癥發生率為66.67%。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對患者采取可溶栓抗凝及相應的對癥治療措施后,靜脈恢復通暢。
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的臨床癥狀表現多為下肢出現疼痛、潰瘍、皮膚萎縮、脫屑、瘙癢、色素沉著、皮下硬結、濕疹等現象。目前臨床上對于不同原因所導致的下肢靜脈曲張采取的治療方法無統一標準,因而及時確定適應證,并選用合適的治療方法是臨床治療此病時的關鍵。
隨著臨床醫學技術的快速發展,針對下肢靜脈曲張的治療方法有多種術式[2],在患者發病早期可采取,靜脈切開成形術[3]、人工血管旁路移植術[1]、球囊擴張配合激光治療[4]、介入治療[5]、開放手術等多種治療方法。大隱靜脈高位結扎結合靜脈剝離術雖然存在創傷較大,但是由于其操作簡單,并發癥相對來說較少,對于基層衛生院來說,可作為臨床治療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的一種較好的參考方案。
綜上所述,采取大隱靜脈高位結扎結合靜脈剝離術,治療下肢靜脈曲張臨床療效較為滿意,且并發癥相對較少,可提高患者的靜脈潰瘍愈合,緩解皮膚萎縮、脫屑、瘙癢、色素沉著、皮下硬結及濕疹等現象,比較適合基層衛生院在臨床上運用。
[1]劉堅軍,范隆華,李旭,等.髂靜脈壓迫綜合征患者髂靜脈、下腔靜脈間壓力差的測定[J].中國臨床醫學,2014,21(4):415-417.
[2]余召軍,周為民.下肢靜脈曲張的鑒別診斷和治療[J].血管與腔內血管外科雜志,2016,2(1):71-76,81.
[3]張杰,邵初曉.髂靜脈壓迫綜合征的研究進展[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5,33(6):880-884.
[4]楊真真,劉強,楊興龍,等.腰骶椎惡性腫瘤引起髂靜脈壓迫綜合征1例[J].廣東醫學,2016,37(24):3799.
[5]黃崇青,虞冠鋒,黃景勇,等.血管腔內介入治療髂靜脈壓迫綜合征45例分析[J].溫州醫科大學學報,2015(12):902-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