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
河西學院醫學院中醫與藥學系,甘肅張掖 734000
針刺合推拿治療“胃緩”40例
李秀
河西學院醫學院中醫與藥學系,甘肅張掖 734000
目的觀察依據中醫經絡腧穴學,結合選穴針刺和手法推拿的方法治療胃緩病癥。方法選取2010年7月-2016年4月在該院普通門診就診以胃緩為主癥的患者40例,單純針刺配合推拿的手法治療胃緩。結果治療40例,每日或隔日一次針刺,7~10 d為1個療程,治療1~3個療程后,痊愈34例,好轉4例,無效2例,有效率95%,無效5%。結論針刺配合推拿的方法治療胃緩,對身體不良反應,療效確定,值得推廣。
胃緩;針刺;推拿
胃緩是指胃腸功能無器質性病變,而患者自覺食后腹脹、消化不良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癥,各年齡段均可發病,即現代醫學的“食管--賁門失弛緩癥”。又稱賁門痙攣、巨食管、是由食管神經肌肉功能障礙所致的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食管缺乏蠕動,食管下端括約肌高壓和對吞咽動作的松弛反應減弱。臨床表現為咽下困難、食物反流和下端胸骨后不適或疼痛,嚴重的需要考慮手術治療[1]。亦可見胸的下部感到灼熱,不適,偶見惡心,嚴重時會嘔吐。因胃部對各種飲食物刺激的反應過強所致。病因消除后會自行痊愈,但持續發病可導致慢性胃炎。運用“嗎丁啉”等藥物治療,往往效果不盡人意。該研究經多年臨床實踐,采用針刺經絡腧穴,配合手法推拿的方法,治療該病,獲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該院門診就診患者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最大65歲,最小16歲,平均(42.3±0.5)歲,每位患者經大便、鋇餐、胃鏡檢查后,排除胃腸道器質性病變。
1.2 主要癥狀
患者自覺胃中嘈雜,脹悶不適,食欲不振,或進食后腹脹,但無明顯疼痛及大便性狀的異常改變,病程短者3個月,最長者20年,平均病程(3±0.5)年。
1.3 服藥
所有患者均因此胃脘部不適而口服奧美拉唑、嗎丁啉、中成藥、湯藥等中西藥物進行治療,療效欠佳。癥狀時好時壞,發作時輕時重,神疲體乏,可見體虛消瘦,或肥胖。經年累月,個別患者甚至伴有輕度抑郁癥狀。
1.3 治療方法
1.3.1 針刺 選取任督二脈,脾胃二經的腧穴,以肝膽、腎俞、脾、胃俞,上中下三脘,大橫、氣海、關元為主穴,配用陰、陽陵泉、豐隆、足三里、內庭、足臨泣等穴,瀉的手法進針,得氣后,連接HM-6805Ⅱ型經穴治療儀,連續波,中頻率刺激,留針30 min。
1.3.2 推拿 重用腹部推拿掌按、掌振、指顫的手法,掌振神闕,中脘,氣海,關元各5 min;四指顫點天樞,大橫一線;由曲骨向上行腹部推托至中脘,做5輪;提捏腹部,運脾周;最后推摩全腹,手法結束。
一般患者治療1次/d,7~10 d為1個療程,癥狀嚴重者可一天早晚各治療1次;前3 d必須1次/d,以后針對患者情況,可隔日一次;連續治療至少1~3個療程后,觀察結果。
痊愈:飲食正常,無胃脘部不適。好轉:能正常飲食,但偶食刺激性食物,仍感覺消化不良。無效:癥狀無改善[2]。經治療后,40例患者中34例臨床痊愈,好轉4例,無效2例,有效率95%。
曹某,男,50歲,自由職業者。2015年3月24日初診;自述3年前,因一次飯局,飲酒過多,嘔吐,后伴見胃痛,食欲不振,胃脘嘈雜不適,就醫后曾口服奧美拉唑、嗎丁啉、木香順氣丸等;開始有作用,近1年來,發作頻率見漲,且吃藥后癥狀無明顯改善。面色晦暗不榮,神疲,口唇發干,舌淡,苔薄黃,脈懦軟,力量尚可。經B超,胃鏡,大便培養檢查,診斷為食管--賁門失弛緩癥,其他未見異常。遂來該處就診,此為“胃緩”,給予針刺推拿治療。首先以肝、脾、胃俞,中脘,足三里、內關為主穴,配用陰、陽陵泉、豐隆、內庭、公孫等穴,以瀉的手法進針;得氣后,連接HM-6805Ⅱ型經穴治療儀,連續波,中頻率刺激,留針30 min。然后重用腹部推拿掌按、掌振、指顫的手法,掌振神闕,中脘,鳩尾各5 min;四指顫點天樞,大橫一線;由曲骨向上行腹部推托至中脘,做5輪;提捏腹部,運脾周;最后推摩全腹,手法結束。經治療3 d,癥狀有所減輕,繼續治療2個療程,胃脘不適消失,飲食如常。隨訪1年,未見復發。
胃緩的治療,從病因來看,病位在脾胃,而實則多與肝、腎二臟相關。其并發癥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抑郁癥伴見胃腸功能紊亂等。治療時消化科醫生會讓病患服食抗酸劑或鎮靜劑,長期癥狀得不到緩解的,出現電解質代謝紊亂,甚至需要輸液改善酸堿失衡狀況。在治療時,首選任脈上、中、下三脘,溫補任脈,通調上下;取用天樞、鳩尾,大橫健脾益胃,現代醫學研究針刺足三里,可明顯促進胃腸平滑肌的蠕動,而胃緩之癥,病位在胃,緩即不足,由于動力不足,脾之水谷運化無力,而使胃腐熟水谷的能力降弱,致使胃緩。另一方面,脾的泌別清濁,胃的腐熟水谷,又有賴于氣的推動。肝主疏泄,調暢氣機,情志不遂,氣機失調,思則傷脾,久而胃緩,故臨證時不忘選肝俞、氣海,通調氣機,氣行則血行,氣血運行通暢,則胃緩得除[3]。再者,腎主納氣有賴膀胱氣化正常,腎氣早耗,則腎陽不足運水,氣不下納,而見胃脹、氣結,水腫。雖外形體胖,但胖而虛浮,食納而少,卻仍見胖腫,故選用陰陵泉,豐隆,配用腎俞,利水消腫,納氣,而除胃緩。除針刺之外,同時運用推拿手法,對胃緩消瘦伴見胃下垂者,重用振法,推托。從外補內之陽氣,使陽氣健,水運如常,而胃緩得健[4]。對胃緩伴見體胖浮腫者,重用提捏腹壁、腹部蝶運、推、擦的手法,消腫利水,水消腫散,胃脘去裹,則脾氣健運,胃緩得解,把針刺與手法二者有機地綜合應用,針刺治“神”,手法治“形”,二者兼備,使病癥由內而外,得到全面糾正,臨證運用療效滿意,值得應用推廣。
[1]胡雅芳,楊白燕.針刺治療胃下垂1例[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6,32(10):1023.
[2]楊芳芳.加味補中益氣湯治療胃下垂療效觀察[J].實用醫技雜志,2014,21(4):434-435.
[3]何海波.胃下垂的中西醫治療進展[J].醫學理論與實踐, 2014,27(11):1431-1433.
[4]任怡.慢性胃炎的中醫辨證論治[J].心理醫生,2016,22(19): 57-58.
R969
A
1004-6569(2017)02(a)-0068-02
2016-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