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業(yè)
李滄區(qū)湘潭路街道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山東青島 266043
中醫(yī)體質是指在先天稟賦和后天獲得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形態(tài)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tài)方面綜合的相對穩(wěn)定的固有特質;是人類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所形成的與自然、社會環(huán)境相適應的人體個性特征[1]。中醫(yī)關于體質的論述最早見于《黃帝內經》,《內經》提出了3種體質分類的方法:以肥瘦氣血論體質寒熱平和、以陰陽論體質分型和以五行論體質分型,并提出了根據體質的養(yǎng)生方法。但歷代醫(yī)家對體質的論述僅散見于一些醫(yī)家的著作中,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王琦教授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研究中醫(yī)體質,逐步確立了中醫(yī)體質學說理論體系,并提出了體質九分法,中華中醫(yī)藥學會于2008年提出將王琦的體質九分法作為體質分類的標準。
體質九分法根據中醫(yī)整體觀和生命觀將人體體質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氣郁質、血瘀質和特稟質9種類型,其中平和質屬于健康狀態(tài),其他8種體質類型屬于偏頗體質。相并研究等對1 203例不同地區(qū)的體檢人群的體質統計中,得出了69.7%屬于亞健康狀態(tài),其中偏頗體質占73.0%,陽虛質占29.0%,氣虛質占19.6%,痰濕質占13.4%。由此可見,氣虛質、陽虛質、痰濕質是亞健康人群中最常見的3種體質。積極地選擇有針對性的方藥,對偏頗體質進行調理,防止臨床疾病的發(fā)生,以期待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現就亞健康人群最常見的3種體質的中藥調理方案進行機理分析。
氣虛質是由于元氣不足,以氣息低弱、機體、臟腑功能狀態(tài)低下為主要特征的一種體質狀態(tài)。一般表現為肌肉不結實,平素語音低怯,氣短懶言,肢體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紅,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脈象虛緩。
藥物組成:黃芪、黨參、白術、山藥。
黃芪[3]性味甘,微溫,歸肺、脾經。具有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的作用。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芪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黨參[4]具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肺之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黨參有增強免疫力、擴張血管、降壓、改善微循環(huán)、增強造血功能等作用。白術[5]味苦,甘,性溫。歸脾、胃經。《醫(yī)學啟源》記載:“除濕益燥,和中益氣,溫中,去脾胃中濕,除胃熱,強脾胃,進飲食,安胎。”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白術能增強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使巨噬細胞的吞噬百分率;在白細胞減少癥時,白術有升白作用。白術還能提高淋巴細胞轉化率促進細胞免疫功能,且IgG明顯增高。說明白術有健脾胃、壯身體和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山藥[6]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益氣養(yǎng)陰,補脾肺腎,中醫(yī)謂之“補中,益氣力,長肌肉”,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山藥有提高免疫、調節(jié)消化功能、延緩衰老等作用。
陽虛體質是當人體臟腑功能失調時易出現體內陽氣不足、陽虛生里寒的一種體質狀態(tài),臨床表現為面色蒼白,氣息微弱,體倦嗜臥,畏寒肢冷,全身無力或有肢體浮腫,舌淡胖嫩邊有齒痕,苔淡白,脈沉微無力,多因先天稟賦不足、加之寒邪外侵或過食寒涼之品、憂思過極、房事不節(jié)、久病之后而發(fā)病。
藥物組成:太子參、干姜、巴戟天。
太子參[7]甘微苦平,歸脾肺經,有益氣健脾,生津潤肺的作用。現代藥理學研究認為,太子參中所含有的水提物、75%醇提物、太子參多糖及太子參皂苷等有效物質具有抗應激、抗疲勞的作用。干姜[8]味辛,性熱,歸脾、胃、腎、心、肺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的作用。現代藥理和臨床研究表明,干姜具有抗氧化、抗炎抑菌、改善心血管系統和抗腫瘤等多種作用。巴戟天[9]味甘、辛,性微溫。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巴戟天是傳統補腎陽的良藥,近年的研究表明它具有多方面的藥理作用。巴戟天可能具有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相關研究中,認為巴戟多糖具有明顯的補腎壯陽作用,當屬巴戟天的補腎壯陽作用的有效成分之一。
痰濕質體質多由飲食不當或疾病困擾而導致。“痰”并非只指一般概念中的痰,而是指人體津液的異常積留,是病理性的產物;“濕”分為內濕和外濕,外濕指空氣潮濕、環(huán)境潮濕,如淋雨、居處潮濕等,外在濕氣會侵犯人體而致病;內濕是指消化系統運作失宜,對水在體內的流動失控以致津液停聚,或因飲食水分過多,或因飲酒、乳酪、生冷飲料,而使體內津液聚停而形成內濕。
藥物組成:茯苓、厚樸、薏苡仁。
茯苓[10]味甘性平,利尿滲濕,健脾寧心,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茯苓具有利尿、免疫調節(jié)、保肝、抗腫瘤、抗氧化、抗炎等多種藥理作用。厚樸[11]苦;辛;性溫,歸脾經;胃經;大腸經。具燥濕消痰、下氣除滿之功效。現代藥理試驗也證明厚樸具有廣譜抗菌、抗腫瘤、抗炎、保護心腦血管、抗?jié)円约翱鼓茸饔谩^曹尤蔥12]有利水滲透濕,健脾止瀉,除痹,排膿,解毒散結的作用。《本草新編》所述:“最善利水,不至損耗真陰之氣,凡濕盛在下身者,最適用之。”近研究表明,薏苡仁的主要活性成分薏苡仁油、醇類、醛酮類、酯類等,薏苡仁中所含有的有效活性物質可增強自然殺傷細胞的活性,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還具有抗腫瘤、消炎鎮(zhèn)痛、降血糖等作用。
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體質,不同的易感性,不同的癥狀表現,通過針對性的中藥調理來改善不同體質,及時遏制亞健康狀態(tài)的發(fā)展,并促進機體向健康狀態(tài)轉變是非常重要的。
[1]王琦.中醫(yī)體質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2.
[2]陳潤東,楊志敏,林嬿釗,等.中醫(yī)體質分型6 525例調查分析[J].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9(2):104-106.
[3]張薔,高文遠,滿淑麗.黃芪中有效成分藥理活性的研究進展[J].中國中藥雜志,2012(21):3203-3207.
[4]孫政華,邵晶,郭玫.黨參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5(33):174-176.
[5]楊娥,鐘艷梅,馮毅凡.白術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J].廣東藥學院學報:2012(2):218-221.
[6]孫曉生,謝波.山藥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11:22(3):353-355.
[7]汪劍飛.太子參藥理研究新進展[J].實用藥物與臨床,2013(4):333-334.
[8]龍全江,徐雪琴.干姜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及加工炮制研究文獻分析[J].現代中藥研究與實踐,2015(1):82-83.
[9]鄭素玉,陳健.巴戟天有效成分及其藥理作用實驗研究進展[J].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2(9):823-825,828.
[10]梁學清,李丹丹,黃忠威.茯苓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2,30(2):154-156.
[11]張勇,唐方.厚樸酚藥理作用的最新研究進展[J].中國中藥雜志,2012,37(23):3526-3530.
[12]肖開,苗明三.薏苡仁現代研究分析[J].中醫(yī)學報,2014(9):1348-1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