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迎接龍江現代農業發展的又一個春天
■本刊評論員
萬象更新始于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踏著春的腳步而來。這是21世紀以來第十四個聚焦“三農”的“一號文件”,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始終堅持把“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戰略思想,展現了全黨全社會持之以恒穩農強農惠農的時代強音,為我們做好2017年以及今后一段時期“三農”工作指明了新的發展理念與工作主線。
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我省堅持以兩大平原農業綜合開發試驗區為牽動,以千億斤糧食產能鞏固提高工程為抓手,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打牢龍江發展基礎、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我省已在全國牢固確立了第一糧食大省的重要地位。但隨著農業農村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一些結構性、體制性問題日益凸顯。主要表現為農產品需求升級,而有效供給跟不上;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達到極限,而綠色生產卻跟不上;國外低價農產品進來,而國內競爭力跟不上;農民增收傳統動力減弱,而新的動力跟不上。這些問題制約了農業農村持續平穩發展。因此必須從供給側入手,在體制機制創新上發力,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農業農村發展沖關過坎、克難前行,實現發展動能轉換、動力接續,開辟農業現代化發展新境界。
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要圍繞農業增效做文章。優化產品產業結構,著力推進農業提質增效,把不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產業結構調優調順。要通過優化產品產業結構,統籌調整糧經飼種植結構,加快構建糧經飼協調發展的三元種植結構;發展規模高效養殖業,大力發展牛羊等草食畜牧業;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實施優勢特色農業提質增效行動計劃,促進產業提檔升級;進一步優化農業區域布局,科學合理劃定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堅持質量興農,實施農業標準化戰略;積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
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要圍繞農民增收做文章。讓現代農業成果更多惠及農民,乃是“三農”工作的核心目標。要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推進農業、林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推進農村電商發展,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加快發展現代食品產業,打造食品加工產業集群;培育宜居宜業特色村鎮,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開發農村人力資源,讓鄉村工匠成為現代農民的代表。
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要圍繞農村增綠做文章。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能再走以犧牲資源環境換發展的陳舊老路,既還歷史舊賬,也為子孫后代留下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推進農業清潔生產,深入推進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促進農業節本增效;大規模實施農業節水工程,把農業節水作為方向性、戰略性大事來抓;集中治理農業環境突出問題;加強重大生態工程建設,加快構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一年,也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我省全面振興的攻堅之年。我們要以“一號文件”為指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我省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振興發展的重要內容,以穩定糧食生產為抓手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以構建三個體系為抓手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以精準扶貧為抓手打贏脫貧攻堅戰,以推動綠色發展為抓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持續推動“五大創新”上下功夫;抓住水利、農機、科技、生態“四條主線”,推動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農業、畜牧業、食品工業、涉農金融等服務業;大力推動農民創業;大力開展林下養殖、種植及營銷;持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持續推進,久久為功。我們要牢牢守住確保糧食生產能力不降低、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農村穩定不出問題這三條底線,知難而進、苦干實干,努力爭當全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