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彥澤
依托企業增強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的內生動力
■史彥澤
2016年黑龍江省經濟增速出現了明顯的企穩回升跡象,但由于外部環境和內部動力方面的不確定性仍然存在,黑龍江經濟徹底走出困境仍然任重道遠。國家發改委2016年8月份印發的《推進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三年滾動實施方案(2016——2018)》(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明確了未來三年137項重點工作和127項重點工程,成為新一輪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重要舉措,也成為引領黑龍江振興發展的重要綱領。縱觀此次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雖然各個重點任務與重要項目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均是按照統籌推進、突出重點、遠近結合、滾動實施的原則,其最終目標都落腳于振興實體經濟,構建實體經濟的內生動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做出相關強調,2017年我國經濟將著力振興實體經濟,引導企業形成自己獨有的比較優勢,增強微觀主體內生動力。所以,無論是從東北振興角度來看,還是從未來一段時間我國經濟的整體布局來看,振興實體經濟、構建內生動力都將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點。
黑龍江省經濟歷來以能源、原材料、裝備制造為主,而這些產業的布局并不是地區經濟發展自然演進的結果,而是由于上世紀我國以計劃經濟投資方式強力推進工業化的結果。這種強推的工業化進程造成了產業結構偏重的結構特點。從本質上來說,黑龍江省經濟的初始狀態起源于外部力量的推動與植入,并非由內部的資本、技術和人力資源積累形成,加上長時間國家力量支撐下形成的產業結構和所有制結構,決定了東北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和動力上的欠缺、實體經濟內生動力的匱乏,也因此導致黑龍江省在產業循環、技術進步以及經濟結構的改善方面,需要長期依靠外部力量,自我循環不足。所以,實體經濟內生動力匱乏是黑龍江經濟的一個“痛點”。20世紀80年代之后的各國、各地區經濟發展經驗已經可以明確地看出,任何國家和地區的經濟都無法長期依靠外部因素驅動,外部資源、扶持政策永遠只是經濟增長和發展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過度依靠外部因素催動的經濟增長和發展,難以長時間維系,這樣的經濟非常容易陷入低端鎖定狀態。
改革開放以來,黑龍江省逐步失去了因計劃模式而產生的外部驅動因素,經濟發展動力逐步喪失,即使是在中國走向重工業化的過程中,也因為忽視挖掘自身實體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而導致無法發揮出稟賦資源優勢和已有的產業優勢。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之后,單一的產業結構和低端鎖定讓黑龍江經濟已經變得舉步維艱。所以,振興黑龍江經濟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外部加大投入問題,關鍵要構建實體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才能尋找到黑龍江振興發展的真正出路。
增強內生動力的主要路徑是體制重構、結構重組、創新。從《實施方案》的重點任務來看,完善體制機制、推進結構調整、鼓勵創新創業都是直指實體經濟內生動力問題,民生則成為對其他三項重點任務的有力保障。對于黑龍江省而言,就是要通過構建實體經濟內生動力的三條路徑——完善體制機制、深化結構改革、鼓勵創新創業,打通黑龍江經濟的“痛點”。只有這樣,黑龍江經濟才能進入可持續性發展的道路。
要改變黑龍江經濟過度依賴外部因素驅動的弊病,除了政府需要做出必要的改變之外,黑龍江企業應該成為未來經濟改革和轉變的重點。作為現代市場經濟的主體,企業不僅僅可以成為資源配置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更是實體經濟內生動力增強的關鍵。企業在完善體制機制、結構調整、創新創業這三條構建實體經濟內生動力的路徑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視的力量。首先,企業可以催生新的有效運作機制。依據國際上的發展經驗,往往重大的經濟機制創新和產品創新都是來自于企業。優秀的企業可以在地區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產生明顯的知識外溢效應、人力資本外溢效應,對于一個區域的知識創造機制、技術創新機制都會形成重要的影響。因企業產生的產業集群內的競合博弈,在良好的運作機制和平臺的共同作用下,將改善產業組織結構、增強產業競爭力、催生城市化,以此促進實體經濟內生動力的建構。一旦大規模地形成企業集群化發展,政府就可以順勢而為,通過制定發展戰略,改進本地區經濟發展狀態。其次,企業可以最大程度上實現“平滑”結構調整。企業的逐利本性決定了企業會以最符合需求的方式來進行產品的生產,也就意味著企業能主動對市場變化做出最符合其利益的產能和結構調整。這不僅僅可以保證衰退行業的產能平穩退出,也有利于產業結構單一的地區有方向性地進行轉型,避免因為信息不完備而造成產業轉型的失敗。第三,企業是現代經濟創新的主體。政府能為創新提供平臺,但真正的創新需要企業來進行,利用企業對市場需求的敏感性,創新可以在成本最小化的情況下形成有效的產學研轉換。
黑龍江的振興發展,需要企業主動積極求變,更好地發揮企業的力量。這樣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更加有效地實現黑龍江實體經濟內生動力的提升,才能持久地實現黑龍江振興發展,才能在新一輪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過程中占得先機。毫不夸張地說,黑龍江省企業的每一個進步與發展,都會對黑龍江省實體經濟內生動力的改善起到有力的促進和推動作用。
一是要積極進行思維轉換。在新一輪的東北振興戰略中,我們一定要打破傳統經驗和傳統發展思維束縛,將發展思維由依賴外部注入轉為依靠自身整合,由傳統的強行推進轉為自發演進,樹立一種相信企業能力、相信企業家的理念。這就要求我們打破對企業地位、品牌和企業家的傳統認識,政府要做好為企業服務的各項工作。
二是要妥善處理國有企業問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能否順利推進,是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能不能振興的重要因素;國有企業治理模式和經營機制能否完善,將直接影響到黑龍江省在東北振興中體制機制完善的效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須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絕對不能將國有企業搞壞了,搞弱了”,積極探索通過深化國企國資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激發國有企業發展的內部動能。爭取通過國有企業改革為提升地方實體經濟內生動力注入“強心針”。同時,黑龍江也要做好央企與地方的良好配合,通過共建產業園區等辦法,逐步實現央企與地方經濟的良好互動。
三是要重視鼓勵企業進行創新。新一輪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中,一定要鼓勵企業發揮創新主體作用。在結構調整和創新創業中,企業要更多地擔任主角,還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政府有步驟地從創新領域中退出來,將更多的政府科研經費投入轉為企業進行投入,特別是要促進最活躍的民營工業企業科研投入。同時要注意企業家在創新中的地位。企業家具有發現市場不均衡和創造市場不均衡的特點,發現不均衡的特點決定了他的套利行為,創造不均衡的特點決定了他的創新動力。正是這樣兩個特點才支持企業家不斷地挖掘所在企業的發展潛力,一個地區也正是通過眾多企業的發展才實現了區域內實體經濟內生動力的不斷迸發。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特別強調,保護企業家精神,支持企業家專心創新創業,充分體現出我國對企業家在創新創業中重要地位的深刻認識。黑龍江省也應該注重此方面的轉變,更多地樹立優秀企業家創新的典型榜樣。
四是要著力注重民生保障。著力保障改善民生、使人民有更多獲得感是全面振興老工業基地的穩定之基。依靠企業實現實體經濟內生動力增強的過程一定需要付出成本,這種改革成本往往都是由企業中的轉移安置人員來承擔。這就意味著政府要在這個環節提高重視,絕對不能忽視對民生的保障工作,它是構建黑龍江省實體經濟內生動力的政治保證。政府需要匯集各方智慧、協調各方行動,全面解決好群眾關心的就業、收入、社保、食品安全等問題,讓人民群眾對民生具有較為穩定的良好預期,以此來為黑龍江實體經濟內生動力的構建減少阻力。
(作者單位: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
責任編輯/杜金瑩dujinying@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