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嘯
以創新加快發展民營經濟
■李 嘯
民營經濟占東北經濟的半壁江山,是全面振興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的重要力量。發展民營經濟既是實現“全面振興”的一個重要任務,又是一個必要條件。我省民營經濟起步晚、發展慢,綜合實力與經濟發達地區有較大差距,這就要求我們快速和高質量發展民營經濟,確保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如期實現。
體制機制是企業發展的根本動力,它構成企業的主要核心競爭力。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發展規律,創新民營企業體制機制,第一,要全面提升企業家素質。要克服悲觀失望情緒、“等、靠、要”消極思想和“小富即安”傳統觀念,牢固樹立市場經濟意識和創新創業的企業家精神。用現代科學技術、經濟貿易和企業管理知識武裝頭腦,實現從“商人”到“企業家”身份的轉型。第二,改革和完善產權治理結構。應廣泛吸收社會資本,促進企業產權多元化,逐步改造家族式的落后體制,聘請職業經理人,構建所有權、決策權、經營權和監督權相互制衡的科學治理結構,為民營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體制保證。小微企業可以通過專業技術人員參股,與高校、科研院所以股份制等形式建立聯合體和通過控股經營等形式促進企業技術和產品研發,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第三,大力提升管理科學化水平。要加強戰略管理,擯棄急功近利的短視做法,制定企業戰略規劃,并組織實施指導企業生產和經營;要加強市場營銷,克服重生產輕流通的傾向,注重研究市場、研究消費者心理及其變化,并進行市場細分,發展個性營銷;加強品牌建設,要開發品牌、培育品牌、營銷品牌和保護品牌,用品牌提升企業形象、擴大企業影響、推動企業發展;要加強企業文化培育,培育有個性的企業文化,凝聚人心,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為做大、做強企業提供強大的軟實力支撐。我省先進民營企業珍寶島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華宇工貿集團、貝因美乳業有限公司等在探索企業體制機制改革方面積累了可供學習借鑒的成功經驗。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也是民營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是企業重要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我省科技創新資源豐富,實力雄厚。截至2015年,我省共有科學研究開發機構811個,入選國家“萬人計劃”的各學科和專業的科技領軍人才38人。“十二五”期間,共獲批防爆電機、雜糧、重載快捷鐵路貨車等3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全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達到269家、重點實驗室98家、企業院士工作站45家;爭取國家科技項目5000多項,獲經費支持超過57億元;以企業技術需求為指南,產學研合作實施了773個省級科技項目,突破了“1000MW級核電主設備設計制造關鍵技術”等一批產業核心技術;全省專利申請量年均增長27.5%,2015年達到3.46萬件;累計登記科技成果7418項,其中有79項重大成果獲國家科技獎勵,有1390項成果獲得省級科技獎勵,為我省民營企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民營企業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首先,要充分認識科技創新的重要地位,要增強緊迫感和危機感。科技創新關系企業生死存亡,要把科技創新擺在企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振興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通過科技創新,培育發展新動能,構筑發展新優勢。其次,要科學制訂企業的科技創新戰略。要瞄準國內外的先進水平,結合企業轉型升級需要,確定科技創新的方向和目標。再次,要加大科技創新的供給側改革。要大力調整和優化相關要素的供給結構,加大科技研發和推廣的資金投入,加大對科技人員的激勵。企業要開門搞科技創新,要加強與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聯系,充分利用各類科研創新平臺,實現資源共享,提高效益。創造和推行新業態、新模式,為民營經濟尋找新的增長點。
上世紀末以來,包括云計算、大數據和物聯網在內的,以互聯網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迅速發展,創造了諸多的產業新業態和商業新模式,帶來新的產品和服務,改變了公司生產和銷售產品的方式,促進了經濟的增長。“十二五”時期,電子商務這種新業態、新模式,在我國就獲得了平均近36%的持續高速增長。經過幾年的布局和積累,我省的互聯網經濟和電子商務已初具規模。2011年以來,累計投入資金1.36億元,建成了1個省樞紐平臺、12個市地綜合窗口平臺、20個產業集群窗口平臺的一體化平臺網絡體系,并提升了各類網絡平臺在線服務功能。截至2015年9月份,入駐“平臺網絡”的服務機構881家,各類服務資源1313個,服務企業44800多戶。2015年我省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2041億元,哈爾濱市對俄電商包裹出口已占全國50%以上的份額,電子商務對經濟貿易的促進作用充分顯現。產業新業態和商業新模式能突破固有經濟秩序和格局,促進產業升級和企業改革轉型,引領消費需求,提高經濟效率與產品服務的多樣性,為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增長空間。發展民營經濟,振興老工業基地,必須順應歷史潮流,抓住這一難得機遇。
我省產業科技含量低,新興產業弱小,國有經濟比重過高,區域經濟的整體活力不足,效率不高,競爭力不強。發展民營經濟必須為我省經濟結構供給側改革服務。第一,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為建立區域現代產業體系貢獻力量。改造提升“老字號”,鞏固壯大傳統優勢產業。對石化、能源、裝備、食品等傳統主導產業,加快用高新技術改造創新,激活做優存量。還要大力發展旅游、養老、健康等服務業。深度開發“原字號”,推動產業鏈條向下游延伸。我省糧食精深加工率不足40%。能源礦產資源儲量很大,鉬、銅、鎢、石墨等有色金屬儲量均位居全國前列,但初級產品多,產業效益不高。做大做強資源加工產業,要提高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能力,延伸產業鏈條,實現更多“全產業鏈”發展。培育壯大“新字號”,打造新的優勢主導產業。對新材料、生物、現代裝備制造等戰略新興產業,要加大扶持力度,搶占高端,擴大規模,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市場消費點和就業拉動點。上述三類產業,民營企業機會很多,都可以積極大膽進入。第二,調整所有制結構,積極參與我省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造。我省共有地方國有企業4000多戶,總資產4300多億元,是我省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省政府提出要高舉技術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兩面旗幟,推動省內大型國有企業和科研院所對接《中國制造2025》細分的23個行業,確定在我省有優勢的17個領域靠混合所有制改革、與資本市場對接等措施,加快發展。省國資委提出了包括黑龍江辰能物業管理有限責任公司、黑龍江電梯廠、黑龍江中鐵龍興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和俄羅斯阿穆爾工業綜合園區項目等11戶企業在內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項目。民營企業要充分準備,搞好可行性研究,積極作為,在我省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造中發揮更大作用。
實踐證明,發展民營經濟必須與對內開放結合起來,在培育本地企業的同時,通過擴大對內開放引進經濟發達省市的優勢民營企業,快速發展民營經濟。“十二五”期間,我省招商引資實際到位省外資金比同期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總額多出10倍多。近幾年,在我省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中,引進內資所占比重已達1/4~1/3左右,對支撐我省民營經濟、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2015年度我省民營百強企業中,有不少就是從外省市引來的優勢企業。在當前形勢下,通過創新對內開放來發展民營經濟,要以國家“十三五”規劃為指導,以優化和提升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目標,以推進新一輪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實施我省“五大規劃”發展戰略、發展“十大重點產業”和構建“中蒙俄經濟走廊”黑龍江陸海絲綢之路經濟帶為抓手、為載體,充分發揮我省的優勢,放寬市場準入,改善營商環境,更多地吸引外省市有實力的民營企業來我省投資興業,通過合作壯大我省民營經濟,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當然,發展民營經濟還要有良好的宏觀環境。近幾年,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全面改革和優化了包括政策、市場、金融、創新、人才等各方面經濟環境,發展民營經濟的保障水平大大提高。民營企業要全面學習和認真研究,深刻領會精神實質,積極主動搞好對接,盡快落實各項政策措施,充分發揮經濟環境的生產力效應,助力民營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作者系哈爾濱市巨龍工藝品有限公司總經理)
責任編輯/楊松yangsong@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