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蕊
構建領導干部良好家風的重要意義與實現路徑
王 蕊
家風建設特別是領導干部家風建設是國家建設、社會發展,特別是多維社會治理體系中的重要一維。在中國特有的家庭歷史、家庭文化的大背景下,要理解中國的問題和中國的發展,就必須對家和家風有深度的認知。而領導干部由于他們身份的特殊性,他們的家風則更直接影響著整個國家的政風、民風。深入挖掘家庭美德,揭示其與當代價值觀念的內在聯系,以領導干部良好家風引領新時期的時代風潮有著重要意義。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針對領導干部家風做出重要論述。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全國婦聯新一屆領導班子集體談話時強調:“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家風好,子女教育得好,社會風氣好才有基礎”。在2015年2月春節團拜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注重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在2016年12月中央深改組召開第十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又一次強調:“領導干部的家風,不是個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領導干部作風的重要表現。各級黨委(黨組)要重視領導干部家風建設,把它作為加強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作風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定期檢查有關情況”。可見,領導干部家風絕不僅僅是一家之風,而是一個社會重要的價值縮影;黨中央懲治腐敗的視線也絕不僅僅是在八小時之內,而是要通過整肅家風,營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政治生態環境。領導干部的家風建設已經成為了管黨、治黨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家,是在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的階段之后出現的產物。其中家風當中的“家”是指家庭或家族。家風在中華文明中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中國獨特的血緣關系沉淀出的深厚的家庭美德文化,使中國的家風建設成為了社會價值觀的基礎。“家風”起源于《易經》,其中《家人卦》認為“治家應從一開始就打好基礎,立下規矩,防患于未然”。這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記載的家風與家規,經過千百年的沉淀,這也成為了中國人的社會生存法則和規律,作為整個民族的集體認同被寫進了每個中國人的文化基因。
在新編漢語《辭海》中,家風是這樣被釋義的:“家風,又稱門風,是家庭成員共同的價值準則,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傳的生活作風。”其中包含了家風的兩個核心理念——典范與傳承。一個家要形成自己的風氣,首先都必須得到所有家庭成員的認同,而這種認同就要求家風必須有典范作用,必須是所有家庭成員都能夠遵守的價值準則,這也是家風的基礎和生命力所在。其次,家風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傳的生活作風,這種傳承不同于簡單的傳遞,因為它更強調對傳統文化的更替和取舍,今天的家風已經不再是封建社會那些繁文縟節,在現代社會自由、平等、理性、法治的大背景下,家風教育更注重的是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理解。所以說家風雖小,對于一個人的影響卻是巨大的。在中華民族的思想觀念里,從良好的家風當中汲取精神力量,以一家之力托養社會生態,以一家之風涵養時代風尚,兩兩相對,兩兩融合,就會激發出最強勁的正能量。
對于領導干部而言,良好的家風能夠體現自身端正的品行,使領導干部的家風在講人倫之道,守一家之規的同時,成為黨風、政風的良好楷模,這不僅成為一種具有強大感染力的精神力量,還會成為其為官從政的“護身符”。良好的領導干部家風具有引領目標的作用,對于領導干部而言,構建家風不是為了一己之私去延續榮華富貴,而是教育子女要有崇高的革命理想和正確的人生追求,只有用崇高的目標作為指引,領導干部的家風才能釋放出強大的正能量,才能為社會發展增添強勁的動力。良好的領導干部家風具有引導干部廉潔奉公的作用,領導干部由于地位特殊,家人容易產生優越感,養成驕縱的毛病,領導干部的家風就是要不謀私利,不用私權,杜絕特權思想和享樂思想,珍惜權力、管好權力、慎用權力,保持家風的清正廉潔。良好的領導干部家風對民風、社風具有榜樣作用,俗話說:“村看村,戶看戶,百姓看干部”,老百姓看干部,看的是干部的能力,也看干部的品德,看的是干部的作風,也看干部的家風,在群眾眼中,領導干部的家庭和干部個人從來都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很多時候干部的家風擺在那里,對于群眾來說就是榜樣,就是力量。良好的領導干部家風對黨風、政風具有代表作用,黨員的作風即是黨風,干部的作風即是政風,往往有什么樣的家庭就會有什么樣的家風,有什么樣的家風就會有什么樣的作風。對領導干部來說,孝敬的家風容易涵養出忠誠和責任,節儉的家風涵養出勤勞和廉政,律己的家風涵養出敬畏和擔當,好學的家風涵養出明理和上進。只有干部具備了這樣的作風,我們黨的純潔性和戰斗力才有保障,我們黨治國理政的能力才能得到充分體現。家風雖小,卻深深根植于民族文化,在傳播過程中往往會產生強大的“蝴蝶效應”。領導干部的家風更是“決定著國風,影響著民風”。
要構建領導干部的良好家風絕非一日之功,需是持之以恒、潤物無聲的長期過程。領導干部是家庭的“頂梁柱”和“主心骨”,更是家風的旗幟,領導干部應以修身為本,帶頭樹立良好家風。
(一)樹立以民為本的權力觀。領導干部作為群眾利益的代表者和維護者、群體意志的體現者和協調者、群體活動的組織者,他們肩負的歷史使命更加艱巨,領導干部家風的作用也更加重大。
他們手中掌管著行政權、管理權、人事權、財政權、司法權等諸多權力,這些權力不是空穴來風,不是領導的私人財產,而是人民群眾賦予的神圣職責。因而行使權力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有以民為本的權力觀。一旦這種權力蛻變成為某位領導追求私利和奢華生活的工具,那么從權力的本質上而言,他就失去了行使權力的權利。樹立以民為本的權力觀就是領導干部“修身”之本,要時刻牢記心中有民,身上有責,時刻牢記手中的權力要為人民服務,用自己的言行為家人樹立榜樣。
(二)樹立公私分明的親情觀。共產黨人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圣人,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欲,兒女情長。換句話說,領導干部之所以能在工作中取得成績,恰恰離不開家人的奉獻和支持,對于領導干部來說,應該更加懂得親情的珍貴,對家人的感情應該更加珍惜和呵護。但是講情不能悖理,公私必須分明。當私情與黨性發生矛盾的時候,就需要領導干部堅守原則,整肅家風,不能對家人一味縱容和溺愛,違背黨紀國法。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共產黨人決不能搞封建社會的那種‘封妻蔭子’‘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腐敗之道!”對于領導干部來說,具有公私分明的親情觀,不僅是自己守住了廉政的底線,也避免了家人因過度放縱而釀成禍端。把個人的感情與人民利益聯系起來,胸懷家國天下,這才是一個領導干部應該有的情懷。
(三)樹立清廉淡泊的名利觀。國以法為本,家以廉為安。近年來,一些腐敗案件經常是“一抓抓一窩,一端端一鍋”,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嚴肅地指出:“能不能過好親情關,特別是家屬子女關,對我們每個人都是很現實的考驗”。縱觀這些落馬的官員,普遍存在著家風不正、治家無規等問題,究其根源是控制不住自己的一己私欲,盲目攀比、盲目追求個人名利,最終滑向腐敗墮落的深淵。對領導干部來說,扭曲的名利觀就會讓人失去底線,背離道德,面對一些違法亂紀的現象也失去拒腐防變的能力,而此時拉領導干部的家人下水就成了突破干部道德底線的最佳途徑。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多次教育干部說:“當官就別想發財,發財就別想當官”。領導干部如果能以清白樸素的生活錘煉性情,不僅可以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還可以給家人樹立良好的榜樣,只有當干部樹立清廉淡泊的名利觀,徹底拋開私念,不求攀比,才能使自己獲得襟懷坦蕩、精神愉悅的快樂,才能是對家人真正的關心和愛護。
家風的建設,不僅是對中華優秀文明的傳承,也是新時期破解腐敗難題、樹立領導干部作風的一劑良藥。家事連著國事,家風連著黨風。以家倡廉、以家助廉、以家促廉,方可樹立廉政和諧、風清氣正的家庭環境、社會環境。
(作者系中共哈爾濱市香坊區委黨校副教授)
責任編輯/徐朝 xuzhao@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