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
江蘇省江陰市中醫院影像科,江蘇江陰 214400
CT血管成像在診斷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機械性阻塞原因中的作用
徐佳
江蘇省江陰市中醫院影像科,江蘇江陰 214400
目的探討并分析CT血管成像在診斷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機械性阻塞原因中的作用。方法選取該院在2016年1—12月收治的被疑診為下肢深靜脈血栓的50例患者,回顧性分析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對患者應用CT血管成像檢查,并與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檢查結果相較,分析CT血管成像在診斷下肢深靜脈血栓中的診斷作用。結果CT血管成像檢查,50例患者中僅4例正常,46例患者存在下肢深靜脈血栓機械性阻塞形成,表現為左側25例,右側20例,雙側1例。將此次診斷結果與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對比,CT血管成像診斷符合率98%,與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結果一致。結論CT血管成像在診斷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機械性阻塞中診斷價值顯著,相較于其他診斷方式,可以及時了解、觀察其血液流通、管腔狹窄等情況,該種檢查方式無創傷、安全性高,適合臨床應用和推廣。
CT血管成像;下肢深靜脈血栓;機械性阻塞;作用
據臨床報道顯示:深靜脈血栓形成有逐年發病升高趨勢,對深靜脈血栓的及時輔助診斷顯得極為重要。有報道證實[1]:影像學檢查可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早期診斷、積極治療提供診斷依據,是該疾病臨床治療的重要參考之一。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周圍血管機械性阻塞疾病,以往采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進行臨床輔助診斷。CT血管成像相比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具有無創性,安全性高,更容易被患者接受。此次研究為探討并分析CT血管成像在診斷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機械性阻塞原因中的作用,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在2016年1—12月收治的被疑診為下肢深靜脈血栓的50例患者,回顧性分析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的年齡在25~65歲之間,其平均年齡處于(43.6±0.6)歲,病程在4~8年之間,平均病程處于(6.6±0.4)年。患者臨床癥狀:下肢疼痛21例,腫脹者19例,間歇性跛行100例,收治的所有患者,所有患者均經過詳細的臨床診斷,同時行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檢查。
1.2 方法
多層螺旋CT檢查采用飛利浦Brilliance64排螺旋CT機進行掃描,參數設定:掃描參數:螺距為1,轉速0.5 r/s,電壓為120 kV,電流為220~300 mA,FOV 35 cm×35 cm×44 cm×44 cm。掃描時患者取仰臥位,將患者雙下肢固定,用高壓注射器將歐乃派克100~150mL從肘前靜脈注射,注射速度3.0~3.5 mL/s,掃描方向從頭向足,進行掃描。Ⅰ期掃描:應用對比劑跟蹤觸發,從第3腰椎上緣水平至膝部進行掃描,時間延遲100 s;Ⅱ期掃描:從第3腰椎上緣水平至踝部進行掃描,時間延遲180 s。患者CT檢查后2~3 d內行血管造影檢查[2]。
1.3 觀察指標
將所描的所得數據通過SIE-MENS Wizard工作站進行測量,由3名經驗豐富的影像學醫師,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情況進行分析。
1.4 統計方法
將所得數據經SPSS 19.0統計學軟件實施相應分析,計量資料經(±s)表示、t檢驗,檢查結果的計數資料[n(%)]采用χ2檢驗進行統計分析,當數據對比結果P<0.05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CT血管成像檢查
50例患者中僅4例正常,46例患者存在下肢深靜脈血栓機械性阻塞形成,表現為左側25例,右側20例,雙側1例。將此次診斷結果與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對比,CT血管成像診斷符合率98%,與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結果一致。
2.2 CT血管成像檢查下肢靜脈顯影效果
Ⅰ期掃描與Ⅱ期掃描平均CT值與標準差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具體見表1。
表1 40例患者CT血管成像檢查下肢靜脈平均CT值與標準差比較[(±s),HU]
雙期掃描 平均CT值 標準差Ⅰ期掃描Ⅱ期掃描98.5±14.6 87.5±9.6 14.61±2.47 8.67±1.61
隨著社會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齡化,下肢深靜脈栓塞的發病和因下肢深靜脈栓塞而入院就診的患者將越來越多。發生下肢深靜脈栓塞與血流速度變緩、血液處于高凝狀態及靜脈內膜存在損傷等密切相關,當血液流向遠側直徑小于血栓大小的下肢動脈內,致使患者出現下肢血流阻塞,手術、靜脈曲張、口服避孕藥以及長期臥床等都將會成為下肢深靜脈栓塞的危險因素,介于下肢深靜脈栓塞并非一個因素能引起,對該病癥的診斷也需要準確判斷[3]。嚴重的下肢深靜脈栓塞可能導致組織缺血壞死,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癱瘓,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臨床癥狀以局部疼痛為主,也有患者無明顯癥狀,所以容易出現誤診,需要對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進行影像學檢查,比如彩色多普勒超聲、磁共振血管成像、多層螺旋CT血管成像以及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等進行臨床檢查[4]。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是判斷血管狹窄的金標準,可以動態地觀察到對比劑在血管中的流動情況[5]。近幾年來,隨著無創性影像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CT血管成像也逐漸應用在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臨床診斷中,再加上CT成像檢查對患者創傷小,診斷方式有方便、快捷、低風險,容易被患者所接受,也被稱之為“無創性血管造影技術”,逐漸得到醫師和患者的認可與關注[6]。在此次研究中,對50例疑似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進行CT成像檢查,診斷結果與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對比,診斷符合率高。
綜上所述,CT血管成像在診斷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機械性阻塞中診斷價值顯著,相較于其他診斷方式,可以及時了解、觀察其血液流通、管腔狹窄等情況,便于醫生及時對其進行治療,該種檢查方式無創傷、安全新高,適合臨床應用和推廣。
[1]許克文,劉蘇麟.多層螺旋CT雙期血管成像技術在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診斷價值研究[J].轉化醫學電子雜志,2016(5):44-46.
[2]官彬,游興攀,沈國洪,等.多層螺旋CT靜脈血管成像診斷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臨床價值分析[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11):8-10.
[3]王軍委,成新玲,董志輝,等.320排容積CT血管造影在下肢深靜脈血栓診斷中的應用 [J].中國醫學創新,2015(17):25-27.
[4]陳晶,李香營,陳建強,等.降低下肢深靜脈及肺動脈CT血管成像輻射劑量的CARE DOSE 4D及CARE kV技術探討[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5(6):997-1000.
[5]顧堅駿,王悍,張貴祥.CT靜脈血管成像診斷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應用進展[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5(9):1434-1437.
[6]楊春霞,吳剛,王書智,等.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介入治療前后CT血管成像的臨床價值[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5(10):1627-1631.
R561.53
A
1004-6569(2017)05(b)-0083-02
2017-02-15)
徐佳(1989-),女,江蘇江陰人,本科,住院醫師,研究方向:醫學影像診斷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