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友美
平邑縣中醫醫院婦科,山東平邑 273300
早期活動干預對婦科腹部手術后患者康復的影響
黃友美
平邑縣中醫醫院婦科,山東平邑 273300
目的探究早期活動干預對婦科腹部手術后患者康復的影響。方法選取該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期間接收并行腹部手術患者68例作為該次研究的對象,根據不同醫療方法隨機分為兩個組別,對照組采用常規術后醫療,而研究組則采用早期活動干預,對比兩種效果。 結果研究組醫療后,患者的各項手術臨床指標均優于對照組,而并發癥發生率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在婦科腹部手術患者中采用早期活動干預,不僅可以改善患者的各項手術臨床指標,而且能夠預防系列并發癥的發生,促進患者的有效康復,安全性較高,值得在臨床上推廣與應用。
早期活動干預;婦科腹部手術;康復影響
由于婦科腹部手術創傷較大,患者在術后通常需要長時間的臥床靜養,直到尿管、鎮痛泵等各類留置導管拔除之后才能夠下床活動。因此,在這一期間,由于患者長時間的被迫體位,容易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頭暈乏力、心慌、惡心、胃腸道反應等癥狀,不僅對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威脅,而且不利于術后康復[1]。因此,對婦科腹部手術患者實施早期活動干預就顯得尤為重要。該文主要研究早期活動干預對婦科腹部手術后患者康復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該次研究納入的68例研究對象,均為該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期間接收并行腹部手術的患者。患者年齡在26~73歲之間,平均年齡(48.6±3.28)歲。將所有研究對象按照不同的醫療方法隨機分為兩個組別,其中對照組采用常規術后醫療,而研究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早期活動干預,每組34例。兩組研究對象經過一般臨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分析。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術后醫療,而研究組則采用早期活動干預,具體措施如下:①床上運動干預。在患者手術完成,且各項體征恢復正常后,醫護人員要指導患者家屬對其四肢關節、肌肉予以適度的被動活動,直到術后的6~8 h,指導患者進行一定量的床上肢體活動。同時,醫護人員要注意協助患者體位的改變,讓其術后6 h盡量采取左、右側臥位,并將床頭抬高,適度半臥位,通過定時的體位變換來降低患者的腰背酸痛現象。②腹部按摩。在術后6 h,醫護人員可讓患者采取仰臥位、屈髖位、屈膝位等,對其進行腹部的按摩,以臍為中心,避開切口位置按照順時針進行,并沿著切口兩側從上到下,從下到上的反復按摩。在按摩過程中,力度以不影響患者切口愈合,及患者能承受的力度為宜,15 min/次,3次/d。③床下活動指導。在患者術后排氣且各項體征恢復正常后,醫護人員可指導患者適量進食一些易消化、能夠增強胃腸活動的食物,以恢復患者的體能,并補充水分、促進腸蠕動,避免系列腹部并發癥的發生。同時,醫護人員要鼓勵患者盡早下床活動,讓患者掌握正確的起床、下床技巧。在坐位時,可指導患者用手肘關節支撐整個床面,并起身坐在床沿上,讓下肢保持下垂,5 min/次。之后逐漸增加運動量,在床邊站立時,用雙手輕按切口,并深呼吸,適度做軀體站直、擴胸運動等。待患者能夠床邊行走后,醫護人員要注意攙扶患者讓其扶床沿行走,并鼓勵患者自己穿衣、如廁等。
1.3 效果評定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的術后臨床指標,包括肛門排氣時間、首次下床時間、切口愈合時間、住院時間等。同時記錄兩組患者醫療后的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方法
2.1 兩組術后臨床指標對比
經比較發現,研究組患者的各項手術臨床指標均優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術后臨床指標對比[(±s),d]

表1 兩組術后臨床指標對比[(±s),d]
組別 肛門排氣時間首次下床時間切口愈合時間 住院時間研究組(n=34)對照組(n=34)1.2±0.23 2.7±1.24 0.75±0.26 1.38±0.44 5.8±2.26 7.9±2.81 7.5±2.29 9.3±3.07
2.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對照組術后共發生壓瘡2例,腹脹3例,呼吸道感染2例,泌尿系統感染2例,下肢靜脈血栓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9.41%;而研究組醫療后,患者共發生泌尿系統感染1例,呼吸道感染1例,腹脹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8.82%。經比較,研究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在婦科腹部手術后,患者由于胃腸功能尚處于麻痹狀態,因此功能較低,再加上手術切口疼痛,會導致患者的術后活動狀況受限,食物攝入量不足,極易出現胃腸功能紊亂[2]。而對患者實施術后早期活動干預,不僅有利于其血液循環,而且能夠增加患者的肺通氣量,并減輕腹部的張力,讓切口疼痛程度得到大大降低,有利于導管引流,防止膈下膿腫、腸粘連、腸梗阻以及肺部感染、呼吸道感染的發生[3]。同時,術后早期活動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植物神經功能,降低其交感神經的興奮性,讓迷走神經張力得到有效提升,促進腸胃的蠕動,降低腸道不適癥狀,促進其營養物質的吸收,讓體能得到有效增加,從而促使創口的愈合。此外,對腹部手術患者實施早期術后活動干預,還能夠有效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讓其主動參與到自我醫療中來,增強患者的自我醫療意識,舒緩不良情緒,促使切口的進一步愈合。
當然,在對患者進行腹部術后早期活動干預時,醫護人員要注意做好相關的健康教育工作,讓患者對病情有充分的了解,并明白早期運動對于術后康復的積極作用,取得患者的信任,讓患者可以更好的配合各項醫療工作[4]。同時,醫護人員還要結合患者的心理狀況,受教育程度、接收能力等,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心理疏導,讓患者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更好的應對[5]。在對患者開展術后早期活動干預時,醫護人員還要注意對患者的病情變化情況進行有效觀察,在患者腸鳴音后給予半流質飲食,以增強患者的體質,促進腸胃功能的恢復。從該次研究結果可看出,研究組患者的各項手術臨床指標均優于對照組;而并發癥發生率為8.82%,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9.41%,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婦科腹部手術患者中實施早期活動干預,不僅可以促進患者的切口愈合,而且能夠有效恢復患者的腸胃功能,縮短其住院時間,減輕患者的經濟壓力,并降低并發癥的發生,安全性較高,可在臨床上大力推廣與應用。
[1]張慶麗,周晶亮.護理干預對腹部手術患者早期下床活動依從性的影響[J].基層醫學論壇,2016,20(25):3588-3589.
[2]彭立偉,謝仁明.早期康復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8):2040-2041.
[3]梁健輝,白鵬.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肢體活動和生活能力的影響觀察[J].中國民康醫學,2015,27 (15):90-91.
[4]何愛萍,李粵湘.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恢復的影響[J].黑龍江醫學,2015,39(8):976-977.
[5]張麗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措施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肢體活動能力和生活能力的影響觀察[J].中外醫療,2014,34 (1):143,145.
R473.71
A
1004-6569(2017)05(b)-0070-02
2017-02-16)
黃友美(1979-),女,山東平邑人,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