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凱敏
四川省樂山市市中區人民醫院放射科,四川樂山 614000
踝關節骨挫傷的MRI診斷及鑒別診斷
彭凱敏
四川省樂山市市中區人民醫院放射科,四川樂山 614000
目的分析將MRI的診斷技術應用于踝關節骨挫傷患者診斷中的有效性。方法選2016年5月—2017年3月份在該院治療的踝關節挫傷患者22例,全部患者都應用MRI診斷,患者病灶位置、病變的形態、累及的范圍與病灶的信號等信息。結果在22例患者中,28個踝關節,一共有34處病灶,分布情況為14處在脛骨遠端、10處距骨滑車、2處脛骨干、4處脛骨內踝、4處腓骨外踝;在22例患者中,9例患者呈現小碎片狀、7例患者呈現半月形、4例患者呈現星芒狀,3例患者呈現不規則的地圖形。結論將MRI的診斷技術應用于踝關節骨挫傷患者診斷中能夠清楚顯示出患者病灶情況與累及位置,診斷準確率比較高,值得應用。
踝關節骨;挫傷;MTI診斷
踝關節屬于人體特殊承重的位置,劇烈運動與頻繁行走極易扭傷踝關節,臨床表現包含活動受限、關節腫脹與疼痛[1]。經X線能夠顯示踝部情況,但是對于骨挫傷診斷效果不顯著,而MRI能夠清晰顯示關節積液、骨折與骨挫傷等情況,繼而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該次研究把2016年5月—2017年3月份在該院治療的踝關節挫傷患者22例作為對象,探究將MRI的診斷技術應用于踝關節骨挫傷患者診斷中的有效性,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該院治療的踝關節挫傷患者22例,全部患者都應用MRI診斷。在所選的患者中有13例患者是男性,有9例患者是女性;年齡最小和年齡最大的患者分別為32歲與69歲,年齡的均值是 (41±3.27)歲。該次所選的對象都對此次研究知情,并且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同時經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2 診斷的方法
該次診斷通過SIEMENS Concerto 0.23T MR機進行診斷[2],其有多功能的表面線圈,軸位、矢狀位與冠狀位成像,成像的參數為FsEPD/T2WI:TR4000 ms、TEl0.4/93.8 ms;SE T1WI:TR500 ms、TE 14 ms;FS FSE PD/T2WI:TR4000 ms、TEl0.4/93.8 ms)。全部患者影像資料均由3名資深醫師進行閱片。
1.3 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患者病灶位置、病變的形態、累及的范圍與病灶的信號等信息。
2.1 病灶位置的分布
在22例患者中,28個踝關節,一共有34處病灶,分布情況為14處在脛骨遠端、10處距骨滑車、2處脛骨干、4處脛骨內踝、4處腓骨外踝。
2.2 病變的形態
在22例患者中,9例患者呈現小碎片狀、7例患者呈現半月形、4例患者呈現星芒狀,3例患者呈現不規則的地圖形。
2.3 累及的范圍
病灶主要出在關節軟骨的下方,沒有累及鄰近關節軟骨與關節面,范圍比較局限,只有少數橫徑可以達到骨皮質緣的內側,并且主要發生于距骨。
2.4 病灶的信號
在34處病灶中,有18處病灶表現出T1WI的病灶信號比附近正常骨髓組織信號略低,并且病灶病原缺乏確切界限。剩余16處病灶表現出T2WI稍高的信號,其中,12處病灶在和骨髓組織等信號中能夠見到星點狀的稍低信號。34處病灶去脂T2WI都表現出不規則的地圖形、小碎片狀、星芒狀或是半月狀高信號。
踝關節為小腿骨和距骨間所形成的一種滑車關節,屬單軸的關節,脛骨、內踝與外踝下關節面分別和距骨兩側的關節面組成踝穴[3]。在高度的跖屈情況下,使得距骨滑車的后部滑入到踝穴中,導致距骨關節面以及脛腓骨下端的關節面接觸縮小,加大關節腔的間隙,繼而引發損傷[4]。而骨挫傷病理變化與產生機制如下:骨挫傷基本的病理變化為外傷以后骨髓受損出現局限性或是彌漫性出血、充血與水腫,不伴或是伴有局部骨小梁細微骨折[5]。該改變是因為外力作用導致骨髓局部出現充血,過度灌注毛細血管造成骨髓的水腫,有一定可逆性[6]。在臨床診斷踝關節骨挫傷患者時,X線平片能夠對關節各骨外形變化進行觀察,將投照范圍擴大,以便查找多個骨同步骨折情況,能夠清楚顯示出碎骨片分離,并且能夠進行雙側對比的觀察,所以優質的X線平片為踝關節骨措施最基本的診斷鑒別方式[7]。骨挫傷診斷中MRI應用是在臨床以后所提出的新概念,指的是因為外傷導致骨小梁微骨折、骨髓水腫與出血,而關節軟骨與骨皮質正常。因此,應用X線片診斷時,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某種程度上會影響到診斷準確性,這對于臨床治療非常不利。
而應用MRI診斷踝關節骨的挫傷,既可以中斷少量骨小梁,又可以顯示骨髓出血與水腫程度。并且MRI主要特點為多序列成像、組織的分辨率比較高、多參數與多方位等,可以反映出骨髓信號的異常變化,能夠直接顯示出隱匿性的骨折與骨挫傷異常信號的改變[8]。在MRI圖像上的骨挫傷變化,可以反映出骨小梁骨折或是挫傷,尤其是MRI脂肪抑制的技術,可以敏感的反映出骨髓信號變化,繼而顯示早期與輕微骨髓的水腫,繼而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該次研究中顯示,在22例患者中,28個踝關節,一共有34處病灶,分布情況為14處在脛骨遠端、10處距骨滑車、2處脛骨干、4處脛骨內踝、4處腓骨外踝;在22例患者中,9例患者呈現小碎片狀、7例患者呈現半月形、4例患者呈現星芒狀,3例患者呈現不規則的地圖形;病灶主要出在關節軟骨的下方,沒有累及鄰近關節軟骨與關節面,范圍比較局限,只有少數橫徑可以達到骨皮質緣的內側,并且主要發生于距骨;在34處病灶中,有18處病灶表現出T1WI的病灶信號比附近正常骨髓組織信號略低,并且病灶病原缺乏確切界限。剩余16處病灶表現出T2WI稍高的信號,其中,12處病灶在和骨髓組織等信號中能夠見到星點狀的稍低信號。34處病灶去脂T2WI都表現出不規則的地圖形、小碎片狀、星芒狀或是半月狀高信號。
綜上所述,將MRI的診斷技術應用于踝關節骨挫傷患者診斷中能夠清楚顯示出患者病灶情況與累及位置,診斷準確率比較高,可推廣。
[1]劉國彬,張國平,任慶云.踝關節不同姿勢下MRI檢查對其周圍韌帶及肌腱損傷的診斷價值:單中心、診斷性試驗[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7,21(4):598-602.
[2]閔紅巍,劉克敏,徐峰.踝關節45°軸斜位MRI掃描診斷下脛腓前韌帶慢性損傷的應用評價[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 2015,34(4):370-374.
[3]宋猛,楊劼.踝關節正側位加足正斜位X線片在診斷腓骨遠端骨骺損傷的價值[J].中國骨與關節雜志,2017,6(1): 72-75.
[4]陳軍號,李偉.踝關節正側位聯合足正斜位在診斷腓骨遠端骺損傷中的價值[J].中南醫學科學雜志,2017,45(1):78-80.
[5]劉經武,譚利華,田雨.Danis-Weber與Lauge-Hansen綜合分類讀片法對踝關節損傷診斷的評價[J].中國醫師雜志, 2015,17(4):580-582.
[6]董相宇,曾效力,何秀珍.MRI和高頻超聲對踝關節外側副韌帶損傷的診斷價值比較[J].現代醫用影像學,2015,24 (2):140-144.
[7]王寶輝,王鵬飛,付亞輝.踝關節周圍骨折患者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病及靜脈血栓形成危險度評分和D-二聚體的診斷價值[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5,17(12):1029-1034.
[8]秦紅衛,王娟,周守國.三維各向同性脂肪抑脂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在評估踝關節韌帶損傷中的應用研究[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5,17(9):796-799.
R445.2;R684.7
A
1004-6569(2017)05(b)-0122-02
2017-04-15)
彭凱敏(1981-),男,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磁共振影像診斷及功能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