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瀅
從制造到“智造”
■李雪瀅
哈爾濱電機廠始建于1951年,是共和國的第一個發電設備制造基地,被譽為共和國的“長子”,是我國制造大中型發電設備的重點骨干企業。
六十多年前,哈爾濱電機廠的第一代開拓者,滿懷建設新中國的豪情壯志,從祖國四面八方來到哈爾濱,在昔日的賽馬場廢墟荒野上,開始了艱苦創業的歷程,用創造性勞動揭開了我國發電設備制造發展史上光輝的一頁。他們在工廠創建和歷史發展的各個階段,勵精圖治,埋頭苦干,留下了閃光的足跡,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奮斗,建成了集科研、開發、生產為一體的大型現代化企業。哈電人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為中國發電事業做出巨大貢獻,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建廠之初,哈爾濱電機廠的生產能力極為薄弱,條件十分艱苦,技術力量不足,但它依然肩負著共和國“長子”的使命,承載著我國民族工業發展的希望。當時,工廠主要依靠解放前在國外留學歸來的工程技術人員和帶回來的資料,仿制中小型水力發電設備和中型交直流電機制造。
1951年年初,正在搬遷的哈爾濱電機廠接到東北電工局轉達周恩來總理的指示:為使被國民黨軍閥炸毀的四川下硐水電站盡快恢復發電,搶制一臺800千瓦立式水輪發電機組。一聲令下,哈電機立即行動,投入到設計生產,沖片的沖模、關鍵的部件加工等等,當機組生產出來,關鍵階段便是總裝試驗。試驗取得圓滿成功時,雷鳴般的掌聲響起了。這顆自力更生結出的碩果是單機容量只有0.8兆瓦的機組,安裝在四川下硐電站,并成功發電。今天看來,這個成果是那樣的微不足道,但當時卻為新中國的電力建設增添了信心、勇氣和希望,因為它不僅是哈爾濱電機廠的第一臺、也是新中國的第一臺水輪發電機組。該機組的誕生如一顆銳利的子彈將我國發電設備制造業“零”的歷史擊碎,哈爾濱電機廠也向共和國交出了第一份合格的答卷,從此走上了自主研發的創業之路。
隨著國民經濟建設迅速發展,為了適應生產需要,工廠從蘇聯引進成套技術,并聘請蘇聯專家來廠指導工作,學習蘇聯企業管理經驗。使水輪發電機和交直流電機制造技術開始向大型化、多品種的方向發展。在解決核心技術關鍵步驟時,科研人員與車間聯合攻關,實現新工藝,并在全國得到了推廣應用,使水輪發電機的制造水平有了質的飛躍。
改革開放后,哈爾濱電機廠加大了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在生產中采用現代化管理手段,建立科學管理體系,執行國際標準,深入開展全面質量管理活動,產品質量穩步提高。近年來,哈爾濱電機廠不斷加大科研投入,實現了科技能力的提升,短短幾年的時間,開發了幾十項新產品、新技術。由于科研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使得哈爾濱電機廠在競爭激烈的發電設備制造業中穩立潮頭。哈爾濱電機廠還抓住國家大上節能環保電站的機遇,積極開發新能源發電設備,在風電、潮汐發電、核電方面積極加大科研力度。這些新技術、新產品大量應用于水火核電站,為公司創造產值100多億元,為我國的電力建設貢獻了巨大力量。
六十多年來,哈爾濱電機廠制造的各類產品遍布全國各地,并出口到美國、加拿大、巴基斯坦、日本、伊朗等34個國家。工廠堅持自主開發與技術引進合作生產模式,創造了我國發電設備制造史上的無數個第一,贏得了“天之驕子”的美譽。
哈爾濱電機廠經過艱難曲折的道路,開創了發電設備制造的宏偉事業,取得了輝煌的業績?;仡欉^去,成就斐然,展望未來,機遇與挑戰并存,前景更加廣闊。作為制造大型發電設備和大電機的國家重點骨干企業,肩負著振興機械、電力工業的使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中,必將為國家和黑龍江的振興做出新的貢獻。
(作者單位:中共哈爾濱市委黨史研究室)
責任編輯/張博zhangbo@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