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愛國
莘縣第二人民醫院骨外科,山東聊城 252423
創傷性踝關節炎采用踝關節鏡治療的方法及效果探討
任愛國
莘縣第二人民醫院骨外科,山東聊城 252423
目的探討在創傷性踝關節炎臨床治療中應用踝關節鏡技術的方法及臨床效果。方法隨機選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期間在該院接受踝關節鏡診斷和治療的23例創傷性踝關節炎患者作為對象,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隨訪結果顯示,23例患者踝關節活動受限、疼痛等癥狀均得到顯著緩解,與治療前比較,患者Mcguire踝關節評分有顯著提高(P<0.05)。結論在創傷性踝關節炎臨床診治中應用踝關節鏡技術,能夠取得更加理想的治療效果。
創傷性踝關節炎;踝關節鏡技術;療效
創傷性踝關節炎指的是由創傷引起的一種以關節軟骨出現退化變性及繼發的軟骨增生以及骨化為主要病理變化的疾病[1]。疾病發生至中晚期時,往往會引發踝關節僵硬、疼痛、活動受限等,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的提高均會產生嚴重影響。因此,加強對創傷性踝關節炎的有效診斷及治療方式進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臨床意義。該次研究主要探討踝關節鏡技術應用于創傷性踝關節炎臨床治療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該院于2015年4月—2016年4月期間收治的創傷性踝關節炎患者23例作為對象,所有入選患者有完整且有效的臨床診治資料。患者性別:男性15例,女性8例;年齡:最小為20歲,最大為58歲,平均(37.4±2.1)歲;繼發于距骨骨折患者為9例,繼發于踝關節骨折患者為23例,其他原因為1例。入選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踝關節活動受限、疼痛癥狀,且在負重活動之后癥狀會明顯加重。對患者實施X線檢查,有9例患者顯示踝關節骨贅形成,CT檢查顯示有6例患者關節游離體,MRI檢查顯示有9例患者存在軟骨損傷。
1.2 方法
對所有患者實施踝關節鏡治療,選用2.7 mm30°關節鏡。①術前準備:術前,患者患肢制動休息,不能負重,間斷實施小腿肌群收縮練習、直腿抬高練習、抗阻練習以及踝關節主動和被動鍛煉等,同時對患者實施相關對癥治療。②手術治療:標明踝關節骨性標志、血管神經走行位置、關節鏡入口位置。實施連續硬膜外麻醉或全麻。患者取仰臥位,憑借踝關節鏡牽引架做好大腿下端的固定。實施消毒之后使用踝關節鏡配套牽引支架對踝關節實施非侵入性牽引。憑借腰穿針于前外側入路位置行穿刺,將20 mL左右生理鹽水注入促進關節間隙擴大,使用11號刀片選擇于關節縱向行4 mm左右切口,使用血管鉗將軟組織和關節囊分離,將踝關節鏡置入。通過踝關節鏡對踝關節腔進行仔細探查,明確病因后實施相應處理。具體處理如下:存在軟組織卡壓的,用刨刀將增生滑膜、瘢痕組織、纖維組織等刨除;將增生充血的滑膜組織切除;完全軟組織刨削后使用等離子電刀對刨削處進行適當修整;使用骨刀切除或使用磨鉆磨掉增生的撞擊骨贅,并將去除物取出干凈;使用磨削技術或者微骨折技術對相應的軟骨損傷進行處理,使用刨刀刨將軟骨面削剝脫,再使用等離子電刀對剝脫的軟骨實施適當休整,阻止軟骨繼續發生脫落。③術后處理:使用彈力繃帶實施加壓包扎,使用踝關節支具進行固定制動,并囑咐患者勿負重。局部給予2 h的冰敷,2次/d。術后第2天將引流管拔除。術后第1天開始指導患者適當進行直腿抬高鍛煉、踝泵鍛煉等,鍛煉次數為3次/d,時間為約10 min/次。術后1周患者開始扶拐部分負重,并行關節腔內注射透明質酸鈉,注射次數為1次/周,連續注射5次為1個療程。術后3周,患者棄拐負重。
1.3 效果評估標準
術后對所有患者進行10~20個月的隨訪,了解患者相關臨床癥狀的改善、并發癥發生情況以及Mcguire踝關節評分提高情況。術前、術后均按照按改良Mcguire踝關節評分系統[2]實施Mcguire踝關節評分。
1.4 統計方法
所有研究資料均應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實施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實施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23例患者平均Mcguire踝關節評分為(58.6±6.9)分,治療后,患者平均評分為(84.6±7.9)分,明顯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隨訪結果顯示,所有治療后踝關節疼痛、活動受限等癥狀均得到顯著改善;隨訪結果還顯示,治療后,23例患者中均無患者出現神經損傷、傷口感染等嚴重并發癥,基本能夠恢復正常生活。
近年來,創傷性踝關節炎的發生率表現出逐漸上升的趨勢,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受到嚴重影響。將踝關節鏡應用于創傷性踝關節炎對治療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
在創傷性踝關節炎臨床治療中應用踝關節鏡技術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如下幾點:①與傳統開放性手術相比,踝關節鏡技術為一種微創手術方式,手術過程中創傷較小,術后瘢痕更少,患者更易于接受;②術后,患者可進行早期功能鍛煉,降低術后關節僵硬等常見并發癥的發生風險,促進患者術后功能得到更快、更好恢復;③踝關節鏡技術的應用能夠發現Ⅰ~Ⅱ度軟骨損傷,可發現微小軟骨損傷,對處理措施的選擇更有價值[3];④踝關節鏡技術能夠應用于大部分踝部疾病的診斷及手術治療,且可有效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風險,降低致殘率,促進患者實施早期康復;⑤踝關節鏡下實施踝關節融合術對創傷性踝關節炎患者進行治療,手術視野更加清晰,術中清理更加徹底,術中出血更少,可有效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減少治療費用;⑥憑借踝關節鏡作為輔助對踝部骨折患者進行治療,可有效降低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率,降低治療難度,使患者得到更好康復。但是在治療過程中選用踝關節鏡技術時必須首先要明確該種技術的適應證。踝關節鏡技術治療創傷性踝關節炎的適應癥主要有游離體清除、踝關節滑膜炎、關節軟骨損傷、化膿性踝關節炎的清理、踝關節撞擊綜合征的診療、長期原因未能得到明確的踝關節疼痛、腫脹等。
該次研究所選用的2.7 mm 30°關節鏡更為纖細,能夠更加容易地進入狹窄的關節間隙,可更好發現微小病變。配套牽引器械的牽引帶更加柔軟,能夠更好保護牽引位置皮膚遭受損傷,同時還可充分牽引擴大關節間隙,使術者能夠更加清晰地觀察到關節內結構,在手術過程中無需助手實施牽引,減少人力,降低感染發生風險[4]。在手術過程中,患者體位、牽引優點使可視空間得到有效增加,為器械操作創造更好條件,便于相關精細操作的實施,大大降低損傷正常組織風險,減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在該次研究中,23例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應用踝關節鏡技術后,術后無患者出現嚴重并發癥,患者Mcguire踝關節評分顯著高于術前。
綜上所述,在創傷性踝關節炎患者臨床診斷及治療過程中應用踝關節鏡技術,可為術者提供更為清晰的手術視野,促進關節間隙得到更加充分的擴張,使精細操作能夠更好實施,進而促進總體治療效果得到顯著提高,降低術后并發癥,使患者術后得到更快康復。
[1]王春宇,敖霜.淺談踝關節融合治療創傷性踝關節炎的臨床效果[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6,15(4):340-341.
[2]趙學良,路星辰,陳賢明,等.創傷性踝關節炎:人工踝關節置換術與踝關節融合術的早期療效對比[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15,9(23):492-493.
[3]梁振雷,朱紹陽,劉玉強,等.運動創傷性踝關節炎患者治療中關節鏡技術的臨床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 2016,14(21):563-564.
[4]胡贊.創傷性踝關節炎患者經微創踝關節融合術治療的價值探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6,11(16):107-108.
R684.3
A
1004-6569(2017)05(b)-0130-02
2017-02-18)
任愛國,男,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對于骨外科創傷、關節及脊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