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說,前驅和闖將,大抵是誰也怕得做。而恰恰有這樣一個“不走尋常路”的廣東企業,沒有選擇在南方的艷陽里趨同發展,而是來到好一派北國風光的黑土地上錘煉生長。其雄心,其壯志,不言而喻。這個“闖將”,就是廣東省廣新控股集團旗下廣東肇慶星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它帶著再造一個“星湖”的夢想,一路北上,最后在黑龍江省肇東市安營扎寨,把南北的差異變成優勢的互補,將廣東人的基因和黑土地的血脈融合,上演了一場 “南雁北飛”的創業故事。
“闖將”不是蠻干,“敢闖”的第一步是“敢想”,“敢想”的第一步是深思熟慮的籌謀。下好北上這盤棋,肇慶星湖有他的戰略考慮——利用北方地域優勢,原材料、勞動力方面生產成本比廣東肇慶生產基地要低30%以上。 登高望遠,謀深計長,這樣的性價比,廣東“星湖”人,做出了戰略性的抉擇。
2011年,廣東肇慶星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黑龍江省肇東市政府簽約,以9360萬元收購位于肇東市北郊,占地面積250畝(規劃總用地近600畝)一閑置全新賴氨酸廠及淀粉廠,利用當地豐富的玉米資源建設玉米精深加工產業,開發綠色食品產業鏈。2011年3月肇東星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公司規劃生產淀粉、氨基酸、核苷酸、肌苷、蛋白粉、纖維飼料等產品,集生物產業研發、生產和銷售于一體。
好的開始,讓“星湖”迅速進入發展的快車道。3個月后,肇東星湖首期投入1.5億元對該項目進行技術改造,引進最先進的技術裝備提升產能,年底年產3.5萬噸氨基酸項目就試生產運行。僅僅一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從簽約、建設到投產運營,龍江人見證了“廣東速度”,廣東人認可龍江振興引擎的推力,一切都在理想的軌道上,向好前行。
然而,當人們常常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的時候,還有另一半的風險需要在好事多磨的輾轉中化解。正當肇東星湖爭分奪秒試生產的時候,市場讓“星湖”人領教了什么叫瞬息萬變。那一年賴氨酸“高臺跳水”,市場價格降到了成本價以下,讓還是新生兒的星湖著實有點兒喘不過氣來。一片沉寂的肇東星湖,一度被肇慶總部列入僵尸企業。去留之間,公平的市場總是會給勇敢者、執著者留一道虛掩的門。
從滿眼綠色的嶺南到白雪皚皚的北國,截然不同的風貌卻有著相似的風骨。廣東人有著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吃螃蟹”精神,龍江人有著“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鐵人精神。
瞄準生物醫藥和高端健康食品領域,利用總部研發中心開發的新產品,2015年,擁有年產3.5萬噸70%賴氨酸生產線及年產1.5萬噸98%賴氨酸生產線的肇東星湖,決定開始轉產纈氨酸和腺苷。腺苷是原料藥,廣泛應用于醫藥領域。特別是從腺苷中提取、作為抗艾滋病、抗乙肝藥物的重要原料腺嘌呤,保持逐年增加的趨勢。纈氨酸作為人體和動物所需的氨基酸之一,已被廣泛應用于食品業、養殖業以及醫藥行業。將腺苷和纈氨酸全系列產品引入肇東星湖生產,產品成本優勢和競爭力將得到大幅增強,產能和市場占有率將進一步擴大。
看好未來前景,加上總部研發中心主任鄭明英出任肇東星湖新董事長,全體員工信心滿懷地開啟了觀念、機制、管理、技術、產品“五個創新”的新一輪創業。
創業路上,必定會有激流險灘。新的管理團隊在理順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完善激勵政策,不斷提高各級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的基礎上,潛心攻克技術難關。盡管生產過程中有許多技術工藝和難點需要破解,但兩大重要技術環節至關重要,一是“發酵”二是“提取”。雖然北方的低溫氣候適合生產所需菌種發酵,但受環境、水和原材料質量不穩定影響,菌種發酵成功率不高。“提取”也是技術關鍵環節,稍有閃失就會前功盡棄。
難關一個一個攻克,捷報接二連三傳來:2016年9月首次實現發酵月度零污染,至今發酵連續運行零污染;10月提取車間各項生產指標均創歷史新高;11月公司首次通過生產經營實現盈利……在摸索中前行的肇東星湖,2016年下半年實現盈利。信心倍增的2017年,憑借著兩大主導產品的生產,實現銷售收入增長30%,全年實現盈利。
在黑土地精耕細作已有7年時間的肇東星湖,目前進入到升級發展的關鍵時期。董事長鄭明英相信,“星湖”將隨著龍江振興發展的鏗鏘步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漸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