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黑龍江省環境保護廳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
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
■ 中共黑龍江省環境保護廳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
省第十二次代表大會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全面振興發展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張慶偉同志代表十一屆省委所作的報告,著眼大局分析研判形勢,立足實際確定目標任務,提出以打造“兩座金山銀山”為抓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到2020年,全省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實現“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環境更美好”的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目標任務,報告既指明了前行方向,又提出了具體要求,是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者的行動指南。
“生態新則文明新,生態衰則文明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建設生態文明和加強環境保護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不僅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也為新常態下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實踐指南。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黑龍江省的指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進一步明確黑龍江發展方向。張慶偉同志要求,要以打造“兩座金山銀山”為抓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彰顯出省委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決心。今后的環保工作必須努力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重大環境問題入手,加大生態環境公共產品的供給力度,使龍江人民共享藍天、碧水、青山和凈土。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黑龍江是我國北方生態屏障,其價值在生態、責任在生態、潛力也在生態。當前,要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和黑龍江省委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部署要求上來,加快生態紅線劃定工作,落實生態保護紅線邊界,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呵護生態資源,為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環境資源保障。
“十一五”以來,我省以松花江重點流域為“一條線”規劃,以大小興安嶺重點生態功能區為“一個面”布局,以重要保護物種為“分布網”設點,重點打造松花江、嫩江干流沿線和小興安嶺自然保護區群建設。截至目前,我省共建立自然保護區250個,保護區總面積約793.7萬公頃,約占國土面積的16.78%,超過全國14.88%的平均水平。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6個,面積358萬公頃。同時,全省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地表水好于Ⅲ類水體比例為50%,出境斷面(同江)水質穩定在Ⅲ類。黑龍江、烏蘇里江及興凱湖的水環境、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取得一定成效。全省13個市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的比例為85.9%,重點城市PM10年均濃度呈下降趨勢。今后,全省環保部門將按照省委的部署,不斷加強生態創建工作,發揮環保部門在創建工作中的主體作用,不斷提高全省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第一,著力保護好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好黑瞎子島、大小興安嶺、興凱湖、鏡泊湖和三江濕地等自然保護區和重要生態功能區原生態資源,形成以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張廣才嶺、老爺嶺)森林生態屏障為主體,以松嫩平原農田防護、三江平原濕地修復為兩翼的生態格局。推進黑瞎子島、烏蘇里江等界江沿岸生態修復工程,確保黑龍江、烏蘇里江沿岸國土安全。
第二,重點推動松花江流域帶“一湖、兩網、一帶”濕地生態功能區建設。打造哈爾濱沿江區域“萬頃松江濕地、百里生態長廊”城市自然濕地示范區。加強興凱湖、鏡泊湖流域水環境保護,合理制定分區保護與治理策略,到2025年,興凱湖水質大幅改善,穆棱河水質穩定達到水功能區要求,鏡泊湖水質穩定在Ⅲ類水體標準。
第三,加快推進自然保護區提檔升級,基本形成類型多樣、功能健全、區域分布趨于合理的自然保護區體系。拓展中俄跨界自然保護區合作交流領域,制定中俄跨界自然保護區交流機制和合作計劃,探索跨界自然保護區管理模式,逐步恢復東北虎、東北豹等種群數量,推進水生生物保護區和水生生物保護及監測體系建設。
“十三五”期間,我省將以解決突出環境問題為導向,以保障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為落腳點,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補齊環境質量短板,提高人民群眾幸福指數。
第一,打好水氣土等污染防治戰役。一是大氣環境質量改善工程。防治燃煤污染,改造城市老舊供熱管網2000公里,新增集中供熱面積11400萬平方米。淘汰落后產能,關閉淘汰15萬噸以下小煤礦300處左右。規劃建設燃氣管網2047公里、加氣站120座,新增燃氣用戶100萬戶。完成單機容量30萬千瓦及以上燃煤發電機組(暫不含W型火焰鍋爐和循環流化床鍋爐)超低濃度排放改造。到2017年底,全省基本淘汰黃標車。推廣新能源汽車應用,重點在哈爾濱等中心城市使用新能源公交汽車,加快充電樁建設。綜合整治揮發性有機物。推進加油站、油罐車、儲油庫油氣回收及綜合治理。二是水環境質量改善工程。加強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和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建設與保護。實施哈爾濱、佳木斯、牡丹江等6個單一供水的市級城市備用水源或應急水源建設工程。治理城鎮生活污水,以22條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和17個重點治理單元為主,強化污水收集處理與重污染水體治理。三是土壤污染防治工程。明確國家“土十條”省級部門分工,實行目標責任管理,落實落靠主體責任。推進全省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啟動省土壤污染防治信息平臺建設。組織各市(地)開展土壤污染防治重點工程項目謀劃、生成、申報、篩選工作,推動形成一批符合我省實際、治污效果好、示范效應強的土壤污染防治項目。四是農村環境治理工程。以重要飲用水水源地周邊村莊及“問題村”為重點,推進新一輪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繼續實施農村清潔工程,開展河道清淤疏浚。到2020年,新增完成環境綜合整治的建制村達到1400個。以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污染防治為重點,推進畜禽養殖全過程綜合治理、各類治污設施建設升級改造、改進養殖方式和提高規模化養殖場(小區)管理水平,實施污染減排。到2020年,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配套建設固體廢棄物和污水貯存、處理設施的比例達到75%以上。五是重點領域環境風險防范工程。開展危險廢物處理設施建設、環境風險預警體系建設、危險廢物及POPS污染防治、核與輻射安全、環境應急能力建設等工程。六是環境監管能力建設工程。開展環境監測監控網絡建設工程,增設49個地表水國控斷面和496個地下水水質監測點位,設立1000個土壤監測點位,實現環境空氣自動監測和生態環境遙感監測網絡覆蓋到市、縣。
第二,嚴格環境管理,嚴肅查處環境違法行為。一是把生態資源保護擺到重要位置,實行鐵腕治污、鐵規保護,堅決做到“零容忍”“出重拳”,嚴厲打擊破壞生態環境行為,確保生態建設“不欠新賬,多還舊賬”。二是繼續加大中央環保督察整改工作力度,落實環境保護主體責任,深化“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解決環保督察中發現的突出問題。進一步加大對督察整改工作的宣傳力度,及時公開重點環境問題整改、典型環境違法案件查處和違法違紀問題責任追究情況,加強社會監督。進一步加大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力度,認真做好移交問題線索責任追究,嚴肅查處以犧牲整體環境利益獲得個人違法利益的行為。進一步推進整改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建立和完善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
同時,全省環保部門還將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完善審批流程,簡化審批事項。繼續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強化事后事中監管。切實加強機關作風整頓工作,下大氣力解決能力不足不能為、動力不足不想為、擔當不足不敢為問題,真正把心思用在推動振興發展上,把精力放在狠抓推進落實上,把功夫落在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上。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念好山水經、冰雪經,構建綠色生態產業體系和空間布局,是黨中央對黑龍江省的要求,也是全體黑龍江人民的迫切期待,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全省環保部門將按照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的決策部署,凝心聚力、銳意進取、奮力拼搏,譜寫建設大美龍江新篇章。
責任編輯/張霞zhangxia@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