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東旭
傳承弘揚大慶精神匯聚振興發展力量
■ 李東旭
以“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為主要內涵的大慶精神,是黑龍江優秀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集中體現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崇高品質和精神風貌,是永遠激勵中國人民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寶貴精神財富?;仡櫞髴c會戰波瀾壯闊的偉大實踐,弘揚日久彌新的大慶精神,對于貫徹落實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凝聚發展共識、匯聚發展力量,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新中國建設對石油的需求十分迫切。毛澤東同志指出:“要進行建設,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飛的,地下跑的,沒有石油都轉不動!”但1949年全國石油產量僅為12萬噸,對于這樣一個大國建設來說無疑是杯水車薪。到1959年,全國石油產品總銷售量為505萬噸,國內原油產量僅205萬噸,自給率僅有40.6%。因為缺油,首都的公共汽車不得不背上煤氣包?!柏氂汀背闪酥萍s國民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1959年9月26日,位于黑龍江松遼盆地的“松基三井”鉆出了工業油流,中國乃至世界罕見的大油田誕生了!大慶油田發現后,一些西方人宣傳“大慶油田原油凝固點高,又黏又稠,只有搬到印度尼西亞才能開采”,并聲稱,“中國人就不能開發這樣大的油田”。為拿下大油田,打破“貧油論”,石油戰線的科技人員嘔心瀝血,進行技術攻關;廣大石油干部工人以“這困難那困難,國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難;這矛盾那矛盾,國家沒油是最大的矛盾”的高度愛國責任感,迎難而上,奮戰一線。1963年,大慶油田原油產量439.3萬噸,占全國原油產量的67.3%,全國原油產量超額完成任務。當前,我省正處于爬坡過坎的攻堅期,深化改革任重道遠,全面振興任務艱巨,迫切需要弘揚大慶會戰時期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發揮“把‘貧油’的帽子甩進太平洋”的豪情,匯聚發展合力,引導全省人民積極投身于黑龍江全面振興發展新的偉大實踐,為創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而不懈奮斗。
大慶會戰伊始,松嫩平原人煙稀少,荒蕪一片。既無房屋,又缺少運輸工具,還面臨著夏季的陰雨和冬季的嚴寒,生產、生活極度困難。面對困難,是坐等條件成熟,還是自己動手去創造條件?大慶人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用事實回答:“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沒有運輸工具,他們“人拉肩扛”把六十多噸重的鉆機從車站運到了井場;沒有壓井用的重晶石粉,他們就用水泥代替,用身體攪拌泥漿。夏季,石油會戰遇上了四十年不遇的連綿降雨,條件所限,會戰工人房屋四處漏水,據記載:“地面上的水齊腳面深,漏下來的雨水都是黑紅色的,和醬油一個樣。”石油會戰初期“五面紅旗”之一的馬德仁在重病之中,為了保證鉆井用的水泥不被淋濕,帶領隊友把室外的水泥搬進房間,全體隊友徹夜未眠。由于雨水,許多工地和井場都被泡在水塘中,工人們經常站在沒膝深的水中干活。油建一個小分隊,在荒原深處施工,被暴風雨隔絕,在與外界失去聯系情況下,他們吃野菜充饑,喝雨水解渴,堅持施工,度過了艱難的7天7夜。冬天,黑龍江的氣溫達到零下40多攝氏度,鋼筋凍的和玻璃一樣脆,泥土卻和鋼鐵一樣硬,但石油工人義無反顧地打響了一場全員過冬突擊戰:北風當電扇,大雪是炒面,天南海北來會戰,誓奪頭號大油田。石油工人以飽滿的熱情各司其職,確保油流歡暢奔涌。經過艱苦創業,大慶人闖過了重重難關,高速度、高水平拿下了大油田,為國家做出了重大貢獻。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指明了全省未來一段時期的奮斗目標,這是一項艱巨而偉大的事業,在前進的道路上也會遇到困難和阻力,但是不管怎么樣,都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挖掘潛力,堅持下去,奮斗下去,發揚“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艱苦創業精神,努力走出一條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充分釋放的全面振興發展之路,實現我省從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工業大省向工業強省轉變,這樣黑龍江才能不斷攻堅克難,勇闖發展新路。
石油,蘊藏在千米之下的巖石空隙中,在地下積累了上萬年,看不見、摸不著。這就決定了石油開采需要的不僅僅是干勁,更需要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尖端的科學技術。光有干勁,沒有科學的求實精神,就會產生嚴重的后果。石油會戰一開始,油田就強調,拿下大油田在于狠,開發大油田在于細;講干勁要猛如老虎,講細勁要細如繡花。因此,射孔誤差1厘米,油井資料相差零點幾都要查明原因,予以糾正;預制大梁局部地方寬了5毫米,都要召開千人大會,工程負責人主動檢討。為保證施工水平和工程質量,“最講認真的人”周占鰲響亮地提出了“嚴在針尖上,細在發絲上”的口號,在全戰區引起很大反響。有一次,他檢查到一口井的清蠟裝置時,發現有一滴油在焊口上,為查明滴油原因,他三次來到井上,斷定焊口有砂眼,連夜找到工程師,把砂眼補好。設計院技術員蔡升,為了弄清冬季鐵路油槽車在運輸途中原油溫度變化情況,確定油庫合理的加熱溫度,選擇最冷的天氣,坐上拉原油的油罐車,懷抱溫度計,身揣窩窩頭,行程1萬多公里,取得了2800多個數據,最后做出了正確的設計。在這種大量、具體、細致的工作中,大慶人逐步培養出了“三老四嚴”的好作風?!叭纤膰馈笔谴髴c人求真求實責任意識的集中體現,為了這份責任,采集員古存義“三查鉆桿”,油建四大隊鄭發榮發現不合格施工堅持推倒重來。從這些事例上,我們不但能看出大慶人的沖天干勁,還能夠感受出他們對工作的責任追求,任何細小的工作在他們眼里都是一份事業,一種使命。隨著我省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業發展、國企改革、對外貿易經濟合作等各行業分工也會越來越細,對專業化、精細化程度要求會更高。我們要在干事創業中弘揚“嚴在針尖上,細在發絲上”的求實精神,像大慶人一樣注重細節,不放過每一件小事、每一個細節,把任何崗位的小事都當作改革發展大事不可或缺的基礎來對待,才能鑄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業的輝煌。
無私奉獻,是大慶人的生動寫照,也是生生不息工作熱情的動力源泉。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國家正處于嚴重的經濟困難時期,既缺油,又缺錢。油田根據實際提出,要先全局,后局部;先國家,后個人。為節約國家建設資金,工人自己動手蓋起當地人稱之為“干打壘”的土房子,來解決過冬的問題。在大搞干打壘的活動中,廣大工人不怕苦、不怕累、不計較勞動時間長短、不計較勞動報酬多少,經過120天的日夜奮戰,完成了30萬平方米的“干打壘”,出現了“七一村”“八一村”“新市區”等新的聚居點。住的問題解決了,解決糧食供應也是一個大問題。大家經過研究一致認為要自力更生,大搞農副業生產。因此,薛桂芳等五人第一批去“八一新村”開荒種地。在她們的帶動下,五把鐵鍬發展為萬把鐵鍬,大大增加了職工糧食供應,減輕了國家負擔,有力地保證了工業生產。大慶人奉獻的不但有青春、汗水,還有熱血甚至生命。王進喜以“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精神,苦干5天5夜,打出了大慶第一口噴油井。油庫維修隊長奚華亭在一座五千噸混凝土油池里面臨著火的關鍵時刻,脫下身穿的皮大衣堵在通氣孔上,自己坐在上面,把火撲滅。石油人的這種奉獻情懷,持久的保持在前進征程上。繼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慶油田后,大慶又創造了連續27年高產穩產5000萬噸以上的世界油田開發奇跡,為國家石油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目前,我省正在全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貫徹新發展理念、優化發展環境、保障和改善民生,都迫切需要廣大黨員干部真抓實干,多一些奉獻精神,少一些等待觀望。我們要大力弘揚“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奉獻精神,以夙興夜寐的工作熱情承接優良傳統,像大慶人一樣堅持祖國至上,人民至上,時刻胸懷全局、為國家的發展分憂,敢于碰硬、勇涉險灘,從而不斷團結凝聚全省人民向著實現全面振興發展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
(作者系中共黑龍江省委黨史研究室研究三處副處長、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賈程秀男jiachengxiunan@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