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興國
遞進式培養優秀年輕干部的實踐探索
■ 李興國
綏芬河市為破解干部隊伍年齡結構老化、梯次斷層、后繼乏人等問題,大力實施優秀年輕干部培養工程,采取“競爭選拔、集中培訓、實踐鍛煉、跟蹤管理、動態調整、擇優使用”的遞進式培養辦法,著力把年輕干部選好育好管好用好,為綏芬河市打造東北亞區域性國際化口岸名城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是量化資歷,看能力業績。按照事業發展需要,設定了黨群綜合、公共服務、執法執紀和經濟管理四個類別,鼓勵全市在編在崗干部根據專業特長、行業特點和發展愿景等因素進行分類報考。注重任職經歷和業績表現,實行百分制資歷評價,設定了年齡、學歷學位、任職時間、職務職級、基層工作經歷、年度考核結果、表彰獎勵、后備干部等8類評價要素并量化評分權重,對干部年齡遞減和學歷遞增情況量化加分,對原有后備干部優先得分,對職務職級較高的和任職時間較長的、有過多崗位任職經歷和基層一線掛職經歷的、年度考核評優和受到表彰獎勵的干部累計獎分,對近五年有違法違紀記錄的干部反向扣分,對檔案存在問題影響任用和在黨紀政紀處分影響期內的干部依規取消考試資格,并按照總成績25%的比例計算資歷評價成績,確保把缺乏實踐經驗、“會考不會干”的干部比下去,讓“能干”“會干”“實干”的干部凸顯出來。二是競爭擇優,看素質表現。打破“一考定終身”的陳舊觀念,本著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讓所有年輕干部“同線起跑,同臺競技”。開展筆試和實踐能力測試,在資歷評價成績的基礎上,分別按照25%、35%的比例逐輪累加帶入總成績,并按照1:1.2和1:1.1的比例進行逐輪淘汰。筆試測試主要檢測考生文字綜合能力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實踐能力測試采取“無領導小組討論”形式進行,重點考量人選的組織協調、現場應變、語言表達、個人影響等能力。為體現能力考量的專業性和公平性,聘請了省級專業機構介入考題命題、測試評審、成績打分全過程,邀請上級黨校教師、周邊縣市組織部領導干部作為面試考官,實行“分類分組”評判打分,并邀請公證人員全程監督,進一步體現了選拔測試的公平性和競爭性。經過考量測評,確定入圍考生113人。三是深入調研,看群眾公論。為全面了解入闈人選德、能、勤、績、廉等方面的情況和表現,市委成立了年輕干部選拔調研組,深入到人選所在單位,采取民主測評、個別談話、查閱資料、延伸考察等方式對入圍干部的政治素質、工作實績、群眾公認和發展潛力進行全面綜合調研,并折算成總成績15%的權重與前三輪成績累加,作為確定人選的重要依據,注重分析研判,做到不唯票、不唯分,確保選拔上來的年輕干部“素質高、能力強、經考驗、群眾認”,最終確定了104名優秀年輕干部。
一是科學設定培訓內容。結合年輕干部培養需求,創設了“六位一體”模塊化培訓架構,包含了政治理論、黨性修養、文化素養、政策法規、崗位能力、身心健康六大模塊,由市委常委牽頭、市直業務部門負責人廣泛參與,分別從踐行實干、擔當有為、文明表率、加強執行力、依法治國等五個方面進行輪講;邀請專家學者從政治理論、文化素養、身心健康三個方面進行專題輔導,有效解決了干部人才理論思維“淺表化”、專業知識“碎片化”、理論與實踐結合不緊等問題。二是系統活化培訓形式。綜合運用課堂教學、現場參觀、研討交流、調查研究、影像教學、文體活動六種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共計安排了18個學習專題、5次研討、2次文體活動、1次參觀實踐活動,不斷加強對年輕干部“準軍事化”培養,提升理論素養和能力水平。同時,利用課余時間開展個人自學、走進“百年口岸·名師講壇”、參觀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排演情景劇等多種培訓形式,力求讓教學內容入腦入心,取得實效。三是建立培訓考核機制。采取“日常考核+結業考核”形式,將考核機制納入到培訓全過程,進一步增強培訓質效。每期培訓結束后,由授課市領導和兼職教師對學員的出勤、教學活動和課堂考試、調研報告情況按照2:7:1的分值權重量化打分;培訓結業后,培訓組對學員黨性修養、德才素質和學風紀律等方面情況做出考核鑒定,依據《干部教育培訓學分制考核管理辦法》進行加分,所有培訓考核成績寫入干部檔案,增強了學員的學習熱情和動力,進一步鞏固了培訓成效。
一是實施分類管理,建立動態信息庫。按照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實行交叉分類管理,根據我市實際情況,按層次區分為優秀科級干部和優秀一般干部二類;按成熟度區分為近期使用、中期使用和長期培養三類;按行業專業分黨群綜合、經濟管理、公共服務、執紀執法四類。開展動態管理,將優秀年輕干部基本情況、崗位經歷、學習培訓、工作業績、能力素質、負面反映等六個方面信息錄入年輕干部信息庫并實時更新。二是強化日常考察,定期分析研判。加強優秀年輕干部經常性考察,實行“日紀實、月考察、季考評、年考核”制度,采取日常觀察、專項測評、定期走訪、開展座談等多種手段,充分發揮組織部門的牽頭抓總作用、所在單位和黨委的主體管理作用以及相關部門的監督評價作用,及時掌握優秀年輕干部思想動態、工作表現和作風情況。年輕干部本人對每日工作進行記實,所在單位主管領導每月對干部做一次評價鑒定,所屬黨委每季度開展一次綜合性考評,市委組織部每年結合領導班子年度考核對年輕干部進行同步考核,有關單位定期報告干部的考核、任免、獎懲、學習培訓、思想動態等情況,組織部門對優秀年輕干部隊伍定期分析研判,將考核結果和研判情況作為動態調整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據。三是實時更新,確保“優備劣汰”。根據日常考察和分析研判情況,及時對優秀年輕干部進行調整更新,對那些政治思想、道德品質、廉政等方面出現問題的,工作實績不突出、發展潛力不大的,群眾意見較大或威信不高的,有其他不良表現、不適合作為優秀年輕干部的,及時進行淘汰;對新發現的優秀年輕干部,及時補充進來,從而形成源頭活水,使年輕干部隊伍始終保持生機和活力。
一是掛職培養,強化干部能力擔當。把基層一線和關鍵崗位作為磨礪摔打年輕干部的主戰場,把重點領域和新興產業作為培養年輕干部的突破口,努力創造外在壓力與內生動力相結合的干部成長環境。采取上掛、下掛、平掛、外掛方式,選派經濟主干線部門業務骨干到省對口單位、駐綏中省直聯檢部門掛職,錘煉業務素質能力,搭建對上溝通交流平臺;選派優秀年輕干部到鎮村社區、重點工程指揮部、急難險重工作一線掛職,提高宗旨意識、服務水平和解決實際問題、駕馭復雜局面能力;選派園區優秀干部到經濟發達地區、口岸開放城市對口單位掛職,拓寬思維視野,學習優惠政策和先進管理經驗。目前我市已選派掛職干部71名,占新選拔優秀年輕干部68%。二是跟蹤考察,發現干部潛力特長。通過“一看、二談、三聽、四評”方式,對優秀年輕干部實施全方位、多角度跟蹤考察,并將考察情況作為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據。“一看”:深入現場和一線實地察看;“二談”:進行考察談話和督查談話;“三聽”:列席各種工作調度會、總結會聽取工作進展,聯系分管市領導、督辦室及有關責任部門聽取評價意見,涉及過失責任行為聽取執紀執法部門意見;“四評”:組織群眾和工作對象民主評議,請市級四個班子對工作實效進行評議,在指揮部等常設或臨時機構進行內部評議,在市直業務主管部門和鄉鎮、社區之間進行相互評議,深入了解年輕干部在關鍵時刻、緊要關頭的覺悟和表現、深入發掘年輕干部的發展潛力和能力特長。三是合理使用,優化干部隊伍結構。破除論資排輩等陳舊思想,對德才兼備、實績突出、群眾公認、經歷練發展成熟的年輕干部大膽使用,提高優秀年輕干部的利用率。注重干部與崗位的匹配性,對于有發展潛力的年輕干部不求全責備,用其所長,避其所短,根據年輕干部的氣質特點、能力優勢任用到急需和適合的工作崗位,促使一大批優秀年輕干部盡早擔當重任。換屆半年來我市已在新選拔出的104名優秀年輕干部中擇優使用11人,占比10.6%,其中,提拔重用8人、調任2人、調整交流1人,進一步激發了年輕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優化了全市領導班子結構,增強了干部隊伍活力。
(作者系中共綏芬河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責任編輯/賈程秀男jiachengxiunan@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