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儒,劉紅燕,魏淑玲
劉世儒中西醫結合門診部,甘肅酒泉 735099
類風濕關節炎(RA)在祖國醫學中屬“周痹”“行痹”、“痛痹”范疇,認為該病,因風、寒、濕、熱之邪入侵關節,致閉阻經絡、血阻氣滯。見患者筋骨、關節、肌肉等麻木、酸痛、腫大、灼熱之感,對該疾病在我國自古至今均常發生,歷代醫學家對此論述頗多,《素問·痹癥》[1]中記載“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風氣盛者為行痹,寒氣盛者為痛痹,濕氣盛者為著痹也”。而對于該病治療,歷代醫學家均有異曲同工之妙,提倡施以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祛濕驅寒、消腫止痛之效的蟲草藥物,早期行祛風、散寒、止痛之功,中期行化瘀之效,末期行補虛為宜,配以防寒保暖,達“宣通”意圖。
上述以提及該病中醫治療以四診八綱辨證施治,根據患者癥狀分型論治。在劉志隊等[2]對2013年4月—2015年3月收治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60例采用中藥方劑自擬益腎養血宣痹湯(基本方為:制川烏、制服片、狗脊、骨碎補、川牛膝、威靈仙、當歸、生動、秦艽、防風、獨活、地龍、全蝎、蜈蚣、灸甘草)治療的報道中,采用隨機分組比較研究,從其結果處可以看出,使用中藥的研究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0.00%、ESR(15.58±4.65)mm/h、C-反應蛋白(6.68±2.56)mg/L、類風濕因子(1.23±0.28)、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率3.33%均明顯優于常規西藥治療的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建議RA治療中可使用此方劑進行治療,有望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癥狀,降低不良反應。又根據張力仁等[3]人對57例痰瘀痹阻型類風濕關節炎行養陰清熱活血通絡中藥湯劑(生地黃、白芍、知母、白花蛇舌草、金銀草、制天南星、黑順片、當歸、丹參、薏苡仁、青風藤、絡石藤、穿山龍、生甘草)為期治療3個月,從其結果處顯示,該組患者治療后總有效率為89.47%,較之治療前,中藥治療后患者中醫證候積分、DAS 28積分、HAQ積分均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建議對治療痰瘀痹阻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采用此中藥方劑療效確切,可改善患者癥狀,提高其生活質量。
除單用中草藥治療外,針灸聯合中藥熏蒸也是祖國醫學治療中常用方式,自古至今應用廣泛,基于歷代醫學家大量實踐中,總結出針灸應用于RA的治療中,通過給予對應穴位的刺激,可起到疏經通絡、扶正祛邪、活血止痛等功效,在治療RA中也可起到顯著效果。中藥熏蒸理念源于中醫理論為基礎,將適宜藥材取水煎煮后,通過適宜溫度下對患者患關節處給予熏蒸,作用機理在于采用熱力將藥物置入皮膚內吸收,以此達到由表及里的祛風驅寒除濕功效。依據鄧娟[4]對85例慢性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進行隨機對比治療中,從其結果處可以看出,采用針灸與中藥熏蒸的實驗組總有效率92.86%明顯高于單用針灸治療的參照組9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兩組患者較治療前,經治療后疼痛評分均明顯改善,且實驗組改善效果明顯高于參照組(P<0.05),由此建議,在祖國中醫學灸法治療基礎上聯用制川烏、細心、威靈仙、伸筋草、紅花、透骨草,加水煎煮,置入治療儀中性熏蒸法,在慢性RA的治療中療效更佳,具有重要臨床價值。
推拿手法同是祖國醫學中治療及預防疾病的方法,其中對骨關節疾病效果更明顯,通過對患肢關節處手法推拿、理筋有助于關節內滑液的功能代謝,是韌帶穩定性得以增加,進而減輕患者疼痛表現。在鄭衍慶鄭衍慶等[5]對120例老年膝骨關節炎進行對比研究中,分為單一艾灸治療組、單一西藥治療組,聯合推拿功法與艾灸組,從其結果處看出,經為期治療6個月,3組患者主訴癥狀視覺模擬評分均得以明顯改善,且聯合推拿功法與艾灸組明顯優于其他兩組,且聯合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2.50%,艾灸組為77.50%,西醫組僅62.50%,因此建議,在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中,采用推拿功法聯合艾灸可起到顯著療效,對患者日后自主功能恢復、疾病的復發起到了重要作用。
功能鍛煉主要為預防與促進肢體恢復治療方式,在我國古代又被稱之為“導引”,自古流傳至今的恢復方式包括打太極、五禽戲等,均是傳統有效的肢體功能恢復措施。為臨床治療提供了重要作用。在王琳[6]對92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采用對比研究的報道中,隨機給予對照組常規護理,觀察組則在常規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功能訓練,從其結果處顯示,經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平均生活治療評分(4.3±2.8)分,較之對照組(2.1±1.7)分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提示,功能訓練可對對患者關節功能給予促進作用,加速患者恢復,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具備應應用與推廣價值。
類風濕關節炎(RA)屬祖國醫學痹癥范疇,究其原因認為與“邪侵”“血瘀”“氣阻”相關,而隨著人至中年,肝腎漸虧,骨節老損瘀阻,加上風、寒、濕等邪侵襲,以致氣血不暢、經絡痹阻,對此癥狀中醫自有解決之道,依患者病情癥狀施以四診八綱,行辨證施治,以補肝益腎、活血化瘀、去濕除寒、通經活絡、扶正祛邪之效,除此功效外,更具“簡”“廉”“便”“驗”之優勢,更易于接受,最終達到恢復患者患肢功能的目的。
[1]李略,高明利.中醫藥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簡況[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6,30(2):104-106.
[2]劉志隊,史麗璞,郇穩,等.自擬益腎養血宣痹湯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血沉、CRP表達的影響[J].光明中醫,2017,32(2):223-225.
[3]張力仁,曲華,王培利,等.養陰清熱活血通絡方治療痰瘀痹阻型類風濕性關節炎57例療效觀察[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7,32(3):1369-1371.
[4]鄧娟.聯合應用針灸和中藥熏蒸法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7,15(1):161-162.
[5]鄭衍慶,張風華,鄭黎勤.推拿功法易筋經結合艾灸治療老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應用效果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7,38(5):522-524.
[6]王琳.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功能訓練[J].中國醫藥指南,2017,15(4):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