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農業開發辦公室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奮力開創農業綜合開發新局面
黑龍江省農業開發辦公室
黨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對鼓舞和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續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大意義。十九大站在黨和國家戰略全局的高度,科學把握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發展大勢,順應實踐要求和人民愿望,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目標,為我們指明了前進方向。
藍圖繪就,戰鼓擂響。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擼起袖子加油干,推動各項事業取得歷史性新成就。農業綜合開發是財政支農的一支勁旅,30年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豐碩成果,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打造優勢產業集群、引領現代農業方向、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成績只能說明過去,未來更需揮灑汗水。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我們要把思想統一到十九大精神上來,把力量凝聚到實現十九大確定的各項任務上來,迅速掀起一個熱潮,牢牢把握一個目標,充分發揮四個作用,奮力開創農業綜合開發新局面。
掀起一個熱潮,就是迅速掀起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的熱潮。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是關系黨和國家工作全局,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長遠發展,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系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一件大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精心組織學,原原本本學,深入系統學,領導帶頭學,聯系實際學,把十九大的新部署、新要求,轉化為加快發展的正確思路,轉化為推動工作的強大動力,轉化為干部群眾的自覺行動。
瞄準一個目標,就是以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為主攻目標,全力以赴抓落實。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來我省考察時強調,黑龍江要堅持發展現代農業方向,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飽含著對黑龍江黑土地的深切關注,飽含著對黑龍江人民的深厚感情,飽含著對黑龍江振興發展的殷切希望。這為新時期黑龍江現代農業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提供了科學遵循。在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偉大進程中,農業綜合開發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必須立足自身職能,發揮行業優勢,以“建設大農田、構筑大水利、裝備大農機、配套大科技、發展大設施、推進大合作”為突出特色,全面提升項目建設水平,通過項目區率先實現現代化,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推動全省現代農業加快發展,為黑龍江爭當全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貢獻力量。
發揮四個作用,就是通過深入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圍繞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的目標,農業綜合開發站在新的起點上,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基調,主動作為、奮力突破、改革創新、續寫輝煌,在四個方面進一步發揮作用,實現新跨越,譜寫新篇章。
第一、聚焦主業,在推進生態高產標準農田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上發揮骨干作用。建設生態高產標準農田是農業綜合開發的主業,是推動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基礎保障。按照省第十二次黨代會要求,省農發辦要在億畝生態高產標準農田建設中履行好牽頭單位責任。繼續堅持把生態高產標準農田建設作為重中之重,推動國家下達我省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的完成。加大投入力度。資金和項目安排向生態高產標準農田建設任務重的地區傾斜。開展創新投融資模式建設高標準農田試點工作,吸引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增加投入。探索以生態高產標準農田建設為平臺統籌整合涉農資金,集中連片、規模開發的新路徑。明確建設重點。把握水利、農機、科技、生態四條主線,堅持田、水、路、林綜合治理,農、林、水、技等措施集成運用,著力解決農業生產“最后一公里”問題。堅持質量標準。生態高產標準農田要達到土地平整肥沃、水利設施配套、田間道路暢通、林網建設適宜、科技先進適用、優質高產高效的綜合標準。
第二、發揮優勢,在打造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提高產業發展水平上發揮支撐作用。農業綜合開發的優勢和特色在于“綜合”,核心是集成效應和綜合作用。要充分發揮農業綜合開發優勢,突出扶持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打造全產業鏈,計劃用3年時間,各開發縣形成1-2個優勢特色產業,全省形成一批資源優勢突出、產業鏈條完整、一二三產業融合、示范帶動作用強的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積極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水資源豐富的第一和第二積溫帶重點發展優質水稻;北部地區重點發展優質大豆、優質馬鈴薯、優質雜糧;中西部農牧交錯區重點發展優質飼草飼料;東部、東北部和西北部農林交錯區重點發展優質北藥、優質堅果、優質漿果種植;大中城市郊區和邊境縣份重點發展蔬菜種植,推進設施農業發展。做大做強綠色食品產業。繼續扶持資源優勢突出、區域特色明顯、市場發展前景好、示范帶動作用強的農業產業園區。重點培育壯大綠色生態農產品知名品牌和龍頭企業,推行綠色生產方式。推進“兩牛一豬”工程建設,支持標準化養殖場、優質飼草飼料基地和加工企業,全產業鏈打造現代畜牧業示范項目區。創新農產品營銷方式。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收貯設施,購置收貯及處理設備,提升產后農產品貯藏保鮮能力。支持流通企業拓展產業鏈條,發展農社對接、農超對接、直銷直供等現代流通新業態。支持發展農業物聯網,培育電子商務市場,建設電子商務平臺,創新農產品電子商務運營機制。建設和完善各類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實現“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
第三、提供動能,在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上發揮引導作用。把培育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作為重要著力點,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動能。大力推進生態高產標準農田規模經營。把規模經營作為生態高產標準農田立項的前提條件。引導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采取多種形式流轉承包地,擴大集中連片開發面積。借鑒肇源組建“現代農業綜合服務體”經驗,加快培育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大規模建設生態高產標準農田。努力構建立體式產業適度規模經營格局。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力度。按照全省規劃布局確定產業扶持方向,優選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連續、集中扶持,推進構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適度規模經營+社會化服務”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創新適度規模經營投入方式和管理模式。按照國家關于公共財政資金逐步退出競爭性領域的要求,更多地采用貼息、PPP等方式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按照“以貼息方式支持規模較大的經營主體、以補助方式支持小規模經營主體”的原則,實行分類扶持。啟動“先建后補”試點項目,調動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規模經營的積極性。
第四、服務大局,在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推進社會和諧發展上發揮促進作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推進生態建設。生態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也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牢固樹立農業可持續發展理念,處理好開發與保護,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關系。在生態脆弱、資源過度開發的區域,禁止開發或者限制開發,支持這些地區治理污染、恢復植被、涵養生態。把保護生態理念自覺融入項目建設,高標準農田一定是生態高產標準農田。減少化肥農藥投入,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持續提升耕地質量,加強農田林網建設。加快對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處理和利用,促進循環農業發展。加大小流域治理力度,推進特色經濟林建設,支持發展資源節約型、生態友好型農業。助力脫貧攻堅。從大局出發,認真落實國家和省關于推進財政涉農資金統籌整合的決策部署,積極參與資金整合,助力脫貧攻堅。努力發揮農業綜合開發的特色和優勢,找準著力方向和總體定位,把開發和扶貧有機結合起來。將資金和項目進一步向貧困地區傾斜,在改善貧困地區農業基礎設施的同時,著力支持其立足資源條件發展優勢特色產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加快精準脫貧步伐。
責任編輯/賈程秀男jiachengxiunan@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