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農發辦
建設農業特色產業園助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湖南省農發辦
近三年,我省采取集中投入、規模開發、試點示范的方式,統籌土地治理、產業化等項目財政資金5.46億元,啟動建設了28個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園,逐漸將園區打造成為兩類項目結合樣板區、現代農業發展先行區、一二三產業融合示范區和田園綜合體。
一是選準產業,競爭立項扶持。著眼全省農業產業現狀和發展需要,選擇區域優勢明顯、示范作用突出、產業鏈比較完整的特色產業作為扶持對象,通過在全省競爭立項的方式確定特色園項目,支持優勢特色產業發展。項目實施后,示范帶動效應十分明顯,全省扶貧、林業等部門的現場會先后在農發支持的特色園召開,竹木制品等產品挺進國內外市場,效益顯著。
二是對準市場,實現三產融合。項目在規劃和實施過程中,貫徹“一業二園三融合”的思路和要求,即扶優扶強主導特色產業,建設標準化、規模化種養基地園和加工物流園,在此基礎上依托龍頭企業帶動,使園區建設與休閑旅游、教育文化、健康養生等有機融合,發展休閑觀光、農事體驗、創意農業等新業態和田園綜合體,滿足多樣化、個性化、高端化的市場需求,實現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
三是瞄準生態,發展循環農業。大力推廣生態理念,鼓勵引導市縣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域自然資源的特點,探索立體生態高效種養模式,把特色園建成“生態園”,增加綠色安全優質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增值增收。
一是做大基地,補齊短板。對產品原料供應不足,尤其是加工能力飽和或過剩的產業,重點解決基地的基礎設施問題。按照土地治理項目的建設標準,采取新建道路和排灌設施、改良土壤等措施,打造規?;?、標準化的生產基地。我省油茶加工能力是產量的5倍,茶葉加工能力也已飽和,對這類特色園項目我們以基地建設為重點,著力提高單產和品質。
二是做優品質,優化結構。對部分品種老化、品質較差、市場競爭力不強的特色農產品,重點采取選用優良品種、推廣先進技術、建設高標準種苗示范基地等措施,優化品種結構,提升產品品質。如瀘溪縣椪柑種植面積近30萬畝,但品種老化、品質不佳,面臨價低、賣難、滯銷等問題,特色園項目重點解決品種改良、提質增效等問題并配套建設冷鏈物流設施,建成品改示范基地9300畝,輻射帶動全縣建設椪柑標準園3.7萬畝。品改后椪柑成熟期更早、品質更高,價格比原來提高近3倍,優果率由改造前的40%提高到80%,產品由“賤賣滯銷”變為“增值暢銷”,增效增收十分顯著。
三是做深加工,提升效益。對生產加工能力不足的產業,重點扶持經營主體加強儲藏、加工、冷鏈設施建設,促進基地產品就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綜合利用加工協調發展。湖南是竹林資源大省,種植面積居全國前列,但精深加工不足、總產值低一直是產業發展的短板。目前,我們已支持3個竹林大縣開展特色園建設,其中綏寧縣竹木特色園項目扶持龍頭企業大力發展精深加工后,產品附加值大幅提升,通過園區輻射帶動,全縣楠竹加工平均產值由每根30元提高到每根100元。
一是抓好內部聯動,推動兩類項目結合。打破土地治理和產業化發展兩類項目之間的藩籬,指導市縣圍繞全產業鏈進行布局,根據產業發展規劃,重點支持園區的基礎設施及配套服務體系建設。要求各地根據園區建設的實際需要,由縣農發辦或經營主體靈活運用土地治理或產業化發展項目的管理模式具體組織實施。湘西州借助民族地區創新實驗政策的東風,圍繞特色產業搞開發,兩類項目結合已成為常態。
二是強化縣級統籌,帶動其他部門資金投入。制定發布特色園項目詳細具體的申報指南,將縣級政府對產業發展的重視程度、支持措施、資金整合能力等作為選項立項的重要因素。特色園項目所在縣縣委、縣政府都高度重視特色園項目的申報和實施,成立高規格的組織協調機構,制定產業發展專項規劃,出臺強有力的資金整合措施,整合其他部門資金投入,實現了資源互補、合力推進。
三是實行先建后補,撬動社會資本投入。堅持市場為主、政府引導的原則,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園區建設中成為“主旋律”。我們要求經營主體實施的項目均采取“先建后補”方式,對新建擴建廠房,購置倉儲、冷鏈、物流、環保、質量檢測等設備設施形成項目單位固定資產的建設內容,按不高于形成固定資產資金的40%予以補助。通過實行先建后補,有利于防止項目實施主體以舊抵新、虛報冒領財政資金,還可有效帶動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投入產業園建設。
一是通過“合作分成”,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選擇洞口雪峰蜜桔、中方葡萄、桃源茶葉等項目作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試點,部分項目財政資金用于支持特色種植基地建設,縣農發辦與項目所在村村委會以及經營主體通過協議形式,明確項目基地建設財政資金投入的一部分作為當地村委會的集體投入,建成“合作制”的產業園,待項目建成達產后,按一定的比例進行收益分成。
二是通過“輸血造血”,健全利益聯結機制。28個特色產業園項目中,有16個分布在貧困縣。我們選擇了綏寧楠竹、平江高山茶葉、瀘溪椪柑、花垣黃牛等項目作為試點,通過參與產業、提供就業、鄉村旅游、土地租賃等方式,將項目區的貧困農戶與項目實施和產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探索出委托幫扶、股份合作幫扶等精準扶貧新模式,既“輸血”又“造血”,在項目建成后讓貧困農戶有一份穩定的收入。

責任編輯/陳松chensong@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