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洪偉 解希民
發力供給側 農發正先行
——全國省級農發辦主任培訓班釋放農業綜合開發新信號
吳洪偉 解希民
面對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環境發生的重大變化,如何把農業綜合開發融入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局中去,找準著力點和突破口,激發農業綜合開發新動能,是今后我國農業綜合開發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國家農發辦在廈門舉辦的全國省級農發辦主任培訓班上明確提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綜合開發要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主基調,堅持以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農業產業化、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推進田園綜合體試點示范為重要著力點,進一步創新機制,完善政策,深化改革,加強管理,不斷提升農業綜合開發水平和效益。
當前,我國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為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三農”工作的主線。農業綜合開發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大有可為。必須準確把握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要義、主攻方向和根本途徑,把農業綜合開發納入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局中去研究謀劃,使農業綜合開發更加緊密地融入“三農”工作大局。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農業綜合開發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一是農業綜合開發大力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動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夯實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前提,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是提升農業供給質量和水平,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礎保證。二是農業綜合開發大力扶持優勢特色產業,優化產品產業結構和農業區域布局,切準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要。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調整優化產品產業結構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要義。三是農業綜合開發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升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效。優化農業產品體系、產業體系和經營體系,關鍵在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壯大,在于形成統分結合的適度規模經營機制。四是農業綜合開發大力推進農業生態綜合治理,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穩固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本。五是發揮“綜合”優勢,打造田園綜合體,支持發展新產業、新業態。農業綜合開發能夠集成資金和項目合力,因地制宜綜合施策,從基地、產業、生態、創意和農事體驗等多個環節入手,打造田園綜合體試點,支持發展新產業新業態。
在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中,一方面,對農業綜合開發正在推進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比如持續加強農田基本建設、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積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等。另一方面,對農業綜合開發提出了新的工作著力點,提出建設田園綜合體試點,支持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等,都提出了與農業綜合開發密切相關的新政策、新要求。對此,我們要加強政策研究,制定試點方案,抓好協調推進。
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準農田是黨中央、國務院賦予農業綜合開發的主要任務,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礎保障。農業綜合開發要繼續堅持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重中之重,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夯實基礎。
建設高標準農田有助于挖掘我國糧食增產潛力,實現“藏糧于地”。2016年,農業綜合開發堅持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第一要務,把土地治理項目資金主要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引導資金項目向糧食主產區和產糧大縣傾斜,特別是優先在糧食主產區建設確保口糧安全的高標準農田。充分利用外資投入,集中力量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
2016年,中央財政安排280億元用于土地治理項目,預計在全國建設2800萬畝以上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繼續在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占據較大份額。中央財政安排5.6億元,支持308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高標準農田77.4萬畝,積極探索高標準農田建設、使用、管護一體化的新機制。中央財政安排13.73億元,新建續建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項目280個,為高標準農田提供骨干水源保障。
2017年將在全國建成2800萬畝以上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以糧食主產區和產糧大縣為重點,資金和項目安排適當向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重的地區傾斜,積極探索集中打造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縣(區)。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與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脫貧攻堅、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和“三區三園”等政策和資金統籌銜接,形成合力,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基固本。
值得關注的是,為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撬動作用,國家農發辦與國家開發銀行等金融機構聯合開展了創新投融資模式建設高標準農田試點。截至2016年底,山東、河南、湖南、重慶、甘肅、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落地項目31個,撬動貸款10.8億元,預計建設高標準農田110多萬畝。今年,國家農發辦將加大力度,大力推進創新投融資模式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工作。
此外,圍繞推進全產業鏈開發,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2016年,國家農發辦開展了高標準農田建設模式創新試點。全國共實施創新試點項目39個,建設高標準農田54.5萬畝,扶持產業化發展項目147個,試點項目總投資20.64億元。今年,國家農發辦將扎實推進創新試點工作,以創新試點項目為平臺,積極推進涉農資金整合。積極探索農業領域PPP模式,構建財政、金融和社會資本共同投入的新機制。同時,繼續鼓勵各地以現代農業園區為平臺推動土地治理和產業化發展兩類項目有機融合。
打造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任務,也是下一步農業綜合開發的重點。
今后,農業綜合開發將大力扶持資源優勢突出、區域特色明顯、市場發展前景好、示范帶動作用強的農業產業,補齊農業產業鏈條短板,拓展全產業鏈和價值鏈,打造農業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積極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把“小特色”做成“大產業”,把“大產業”做成“特優區”,把“特優區”做成“綜合體”。優先扶持以基地建設、新技術和新品種引進、示范與推廣、種養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等為主要內容的項目。大力支持農業產加銷緊密銜接和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推動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推進農業產業鏈整合和價值鏈提升。
2016年,中央財政安排50億元,扶持優質農業產業化發展項目6600余個,打造了一批支撐農業產業發展的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推進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今年,將進一步完善產業化發展項目扶持政策,積極探索財政貼息、補助、股權投入等多種扶持方式,加大貼息支持力度,重點扶持涉農企業、農民合作社等,財政補助重點扶持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積極支持省級農發機構采取股權投入方式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鼓勵和規范產業化發展項目實行“先建后補”管理方式改革。加強與金融機構合作,探索以縣為單位采取集中申報貼息方式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農業優勢特色產業;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積極探索采取擔保補貼等方式,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難問題;鼓勵項目扶持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采取合同訂單、股份合作、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方式,與農戶建立健全產業鏈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分享更多的產業發展和產業融合收益。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通過農業綜合開發等渠道開展試點示范。這不僅是中央在新形勢下對農業農村發展的重大政策創新,也是賦予農業綜合開發的重要任務。
田園綜合體建設綜合了生態、文化、社會、經濟等多方面要素,目前還處于探索發展階段。農業綜合開發推進田園綜合體建設,一要堅持綜合施策。田園綜合體的本質就在于“綜合”,農業綜合開發的優勢也在于“綜合”。要根據實際,全面統籌考慮,整體協調推進,采取針對性的扶持政策和建設措施,彰顯優勢特色,補齊瓶頸短板,推進綜合體試點全面提升。二要強化產業支撐。農業產業是田園綜合體的基礎。農業綜合開發要在大力推進田園綜合體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加大產業支持力度。圍繞全產業鏈,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立體式、全方位扶持,壯大產業實力,強化產業支撐。三要堅持因地制宜。田園綜合體是一種新型生產生活方式,還沒有統一的發展模式和路徑。要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通過農業綜合開發的全方位扶持,使田園綜合體試點在原有的基礎上提升層次,拓展功能,增強特色,打造品牌。四要加強政策銜接。田園綜合體試點涉及面廣,投入大、建設期長。要發揮地方政府主導作用,強化與相關涉農政策和資金的統籌銜接,把農村生產、生活和生態等各領域的支持措施緊密結合,探索以田園綜合體試點為平臺,統籌推進生產生活生態領域建設,促進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等方面發展,拓展農業的多功能性,力爭建設一片、成效一片,試點一個、務求精品。
加大資金投入是農業綜合開發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保證。增加農業綜合開發投入,一方面要穩定財政資金投入;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加大對農業綜合開發領域的投入力度。
創新機制,拓展資金投入渠道。其一,創新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扶持方式,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撬動作用。在產業化發展項目中,進一步加大貼息支持力度,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積極運用貸款貼息、先建后補、以獎代補、政府投資基金等方式,加大改革創新和實踐探索力度,不斷增加農業綜合開發投入。其二,在涉農資金整合中積極作為。支持各地以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脫貧攻堅為平臺統籌整合涉農資金,充分發揮農業綜合開發的優勢和特色,堅持以“產業開發”為重點,積極融入當地扶貧工作大局。其三,積極吸引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入。在政策設計中,注重鼓勵和引導金融和社會資金投入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積極探索PPP等新型投入機制和項目運作方式,在農業基礎設施、產業化發展、三產融合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中引入更多的金融和社會資金。其四,積極利用外資。認真做好國際農發基金貸款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示范項目和長江綠色生態廊道項目前期準備工作,加快立項實施進度,多渠道增加農業綜合開發投入。
“十二五”時期,中央財政共投入農業綜合開發資金1602.91億元,年均增長15.4%,超過1988-2010年中央財政農發資金投入之和。
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
責任編輯/李俊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