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農業開發辦公室
制定規劃 深入實施扎扎實實推進定點駐村扶貧工作
黑龍江省農業開發辦公室
實行定點駐村扶貧,是省委、省政府推進脫貧攻堅戰役的重大舉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任務。按照全省統一部署,省農發辦負責幫扶綏濱縣長發村。為有計劃、有目標、有步驟地抓好包扶工作,我們制定了《定點駐村扶貧工作規劃》,并緊鑼密鼓組織實施,實現了良好開局。我們要把抓好定點駐村扶貧作為重要的政治任務,全力以赴推進,確保實現幫扶目標,向省委、省政府及全省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答卷。
推進定點駐村扶貧工作,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針,按照國家和省脫貧攻堅的總體要求,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實施精準扶貧戰略,以“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基本要求,以貧困戶脫貧為突破口,以全面提高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為目標,遵循因地制宜、依靠群眾、內生為主、循序漸進、精準施策、注重實效的原則,堅持扶貧開發、促進產業發展、帶動脫貧致富、完善社會保障有效銜接,緊緊圍繞村民之所急所需,通過拓寬產業路徑、完善基礎設施、美化村屯環境、優化生活習俗、強化組織建設,推動長發村人均收入大幅增加,人居環境全面改善,健康水平顯著提高,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幸福指數整體提升,確保到2018年與全縣同步實現脫貧,同時不斷鞏固提高,實現可持續發展。
通過定點駐村扶貧,確保貧困戶全部脫貧,非貧困人口生活極大改善,村民共同富裕,實現“六化”目標,推動長發村向和諧、富庶、文明、綠色的美麗鄉村跨越。
——農業生產現代化。綜合機械化率90%以上;規模經營面積50%以上;科技貢獻率60%以上;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節水高效、耕作先進、科技覆蓋的高標準農田面積80%以上;糧食單產提高10%以上。
——公益事業配套化。建設規范化綜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衛生所、圖書閱覽室、體育健身工程、健身路徑。有線電視入戶率、光纖網絡覆蓋率100%;適齡兒童入學率10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100%;五保戶供養覆蓋率100%。
——村屯建設園林化。通村路、村街路、入戶路硬化率100%;住房磚瓦化率80%;“四旁”綠化率100%;街道路燈安裝率100%;建設設施健全的休閑廣場,環境實現綠化、美化、香化。
——村風民俗文明化。形成崇尚科學、遵紀守法、關愛健康、尊老愛幼、勤儉持家、鄰里互助、和諧向上新風尚。轉變滿足現狀、小富即安等觀念,改變不講衛生、語言粗俗等陋習,取締迷信、賭博、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等行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成效突出,無惡性刑事和嚴重經濟案件,無重大治安案件,無邪教組織活動,村民對當地治安滿意率達到95%以上;無安全生產事故,無重大火災,無越級上訪事件。
——村務管理民主化。村級班子堅強有力,加強以村黨支部為核心的農村基層組織配套建設,村級組織工作群眾滿意率達到95%以上;管理機制規范,村務公開、民主理財、村民議事、干部考評等制度有效實施;村民民主意識切實增強,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普遍提高,民主治村形成氛圍,農民真正當家作主。
——農民生活小康化。農民收入明顯提高,種植業年人均增收500元,養殖業年人均增收500元,人均純收入年均增收1000元以上,全村人均純收入到2020年達到2萬元以上;人居環境質量明顯提高,實施給排水入戶工程、室內廁所建設工程和生活垃圾集中化處理工程;村民幸福指數明顯提高,安全感、成就感、舒適感大為增強。
第一步:從啟動實施到2017年底為起步階段。主要是籌劃產業發展思路,尋找產業發展門路,做好項目引進實施各項準備工作。對一些能看準、易實施、當年能見效或今年建設明年初生產的項目,盡早落實,早日建設。同時做好扶貧政策落實和村容村貌、民風民俗改造工作。按政策做好村“兩委”換屆選舉工作。產業建設項目主要有肉牛養殖、木耳種植、花臉蘑種植三項;村屯建設項目主要有路邊溝、路燈、危房改造、廁所改造、圍欄改造、柴草垛圈棚出村、電商平臺、電子監控和綠化工程等。
第二步:從2018年初至2018年底為全面推進階段。主要是通過落實種植業、養殖業、庭院經濟等產業項目,使之達產達效,實現貧困戶精準脫貧、村民收入較快增長。科學種田、公共事業、環境綠化、文化建設全面鋪開,使長發村基本達到“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引帶貧困戶走上脫貧致富之路。產業建設方面要把上年項目落實落靠,達產達效,同時新上生豬養殖項目和食用菌二期項目;村屯建設項目主要有路邊溝續建、危房改造續建、廁所改造續建、圍欄改造續建等工程。
第三步:從2019年初到脫貧攻堅戰役結束為鞏固提高階段。主要通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提檔升級,提高扶貧對象的自我發展能力,提升全村經濟社會發展質量,進一步提高農村文明程度、農民文明素質和生活水平,實現“產業強村、文明立村、生態建村、民主治村、和諧興村”。項目建設主要抓好在建項目效益提高和機制完善,同時擴大優勢主導產業規模。產業項目主要是水稻產業提檔升級、光伏發電、雞鴨鵝魚養殖。水稻產業重點推進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實現水稻自流灌溉和集中經營,生產無公害有機水稻,大幅增加村民收入。同時進行食用菌三期建設,續建木耳大棚,擴大花臉蘑庭院種植面積,配套建設附屬設施,鞏固和壯大食用菌基地。村屯建設項目進行各項工程掃尾工作,抓好綠化香化工作。
成立省農發辦定點駐村扶貧工作領導小組。省財政廳黨組成員、省農發辦常務副主任薛英杰為組長,省農發辦副主任孫敬義、王福、王大明為副組長,省農發辦各處室主要負責人和定點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為成員。
一是站在政治高度強力推進,舉全辦之力堅決打好定點駐村扶貧攻堅戰。定點駐村扶貧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大事,不但工作隊要抓,辦領導和各處室都要抓,還要協調多年來農業綜合開發扶持的項目單位幫助抓,就是要舉全辦之力打贏定點駐村扶貧攻堅戰。定點駐村扶貧工作,由省農發辦主要領導親自抓,由1名副主任帶隊,抽調包括1名副處長的3名辦內干部定點駐村幫扶。各處室要深入長發村與貧困戶結對子,研究幫扶對策,落實扶貧措施,幫助村民增強造血功能,實現脫貧致富。積極創造條件,使辦內干部到貧困村輪流鍛煉、增長才干,使定點駐村工作隊成為干部成長的搖籃。
二是抓住關鍵環節重點推進,解決村民的重大關切和熱情期盼。農村脫貧致富,產業發展是關鍵,通過產業發展提升收入水平,帶動貧困戶增加收入。促進種植業提檔升級。通過項目建設和引進龍頭企業,強化基礎設施、引進優良品種、推出綠色有機稻米、加盟知名品牌,增加種植業附加值,使長發村種植業提檔升級,輻射帶動周邊發展種植業生產。發展壯大養殖業。利用本村現有養殖基礎,引進和牛、黑豬等高檔品種,推動長發村畜牧業上檔次、擴規模、增收入。引導培育庭院經濟。長發村戶均庭院面積1畝以上,多數種植玉米和自用的小菜,經濟效益微乎其微,還有一些長期外出農戶的庭院撂荒,主要原因是由于缺乏市場引導,產品不能商品化。支持引進經濟作物種植項目,引導庭院經濟發展,使不能到田間干農活的老年人也能通過庭院種植食用菌、油豆角、秋葵、辣椒等經濟作物獲得可觀經濟效益。推進多種形式的合作經濟。完善現有農機合作社、水稻育秧合作社經營機制,擴大代耕代種、集中育秧規模,增加村集體收入,提高反哺貧困戶能力。促進土地流轉,引導種地大戶建立種植合作社,農民帶地入股,按股分紅,變農民為“股民”。創新方式,把育秧大棚二次利用、畜牧業養殖大戶作為村民創業、貧困戶創收的基地。搭建電商平臺,利用網絡和社會資源為村民統一購種、購肥、銷售和提供技術服務。
三是針對脫貧需求精準推進,點對點解決貧困人口實際困難。將貧困戶基本情況、致貧原因和急需解決的問題登記造冊,深入研究分析,因戶因人精準施策。在確定產業項目時,注意選擇貧困人口參與率高的特色產業基地和特色致富項目,建立健全收益分配機制,使產業發展紅利惠及全體貧困戶。通過直接幫扶、訂單幫扶、股份合作、項目托管、吸納務工、資產收益等模式,推進產業項目與貧困戶精準對接。確定包扶責任人,一對一、多對一開展包扶,切實幫助貧困戶解決實際困難,實現精準脫貧。
四是開展綜合治貧全面推進,推動幫扶村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在產業扶貧、貧困戶脫貧的同時,采取綜合措施促進長發村各項事業取得長足進步。加強農村文化教育建設。通過組織參觀學習、搞好文化場所建設、文明戶帶動、建立獎懲機制和村“兩委”督促檢查,提高村民文化水平,培養良好文明風尚。落實“雨露計劃”等教育扶貧政策,讓貧困家庭子女享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加強農村醫療衛生建設。疾病發病率較高導致因病致貧人口較多的現象與農村醫療衛生條件較差有直接關系。要廣泛宣傳衛生防疫知識,把改水改廁改排水、培養良好衛生習慣納入重點工作之中,實現健康扶貧。切實完成村衛生所建設和全村排水溝系建設,安裝太陽能路燈,搞好改水改廁。加強金融保險業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協調金融部門落實貧困戶生產貸款政策,溝通保險部門開展農業生產保險業務。暢通就業渠道,幫助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對無法依靠產業扶貧和就業幫助脫貧的,通過低保和臨時救助等措施確保實施政策性保障兜底。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結合村“兩委”換屆工作,配齊配強村領導班子,把村級組織建設成能夠帶領村民致富的永遠不走的工作隊。
責任編輯/陳松chensong@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