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俐艷
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產業發展戰略研究
陳俐艷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達到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總目標,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新方略、新舉措,釋放出強烈的信號,這對加快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黑龍江省面對綠色食品國際化發展形勢、“一帶一路”倡議和“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帶來的大好機遇及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戰略要求,需要積極適應政策變化,加快綠色食品產業發展。
截至2016年底,全省綠色(有機)食品種植面積7400萬畝,占全省總播種面積的1/3,約占全國綠色(有機)食品種植面積的1/5。2009-2016年,綠色(有機)食品種植面積、綠色食品企業和綠色(有機)食品及無公害農產品年均分別增長3.64%、8.59%和0.4%。全省綠色食品企業總數達到890家,其中銷售收入億元以上企業超過100家,初步構建了糧食、畜禽、食用菌、蔬菜等多個系列和深加工產品體系。產品分為農業種植、畜牧業養殖和森林食品資源三大類、16小類,種類比較多。
我省在全國率先對綠色食品原料基地進行全面環境監測,結果全部符合標準;率先系統地修訂綠色食品地方標準62個,成為全國首個建立省級綠色食品質量標準體系品類最全、標準最多的省份。2016年我省綠色(有機)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數量達到11000個,綠色食品主要指標整體大幅提升。全年年檢企業450家,合格率達到100%;抽檢產品1165個,抽樣率達100%,抽檢合格率達99.7%。抽檢數量、覆蓋面和抽檢合格率,均創歷年新高,部分農產品出口韓國、馬來西亞、俄羅斯、羅馬尼亞、澳大利亞等國。
截至2016年底,全省注冊商標總量達到135656件,比上年增長19.41%,其中有321件商標被認定為我省著名商標,目前我省著名商標已達1213件。有2件商標經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馳名商標,我省馳名商標已達100件。2016年,我省有效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產品2200個,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達到111個,居全國前列。我省按照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的要求,評選出了10個區域品牌。這些農產品極具國內外市場競爭潛力,是我省社會經濟發展的助推器。
我省綠色食品的發展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2016年全省綠色食品實物年產量3960萬噸,約占全國1/5,同2009年相比年均增長5.85%。2016年綠色(有機)食品加工業產量達到1480萬噸,同2009年相比年均增長29.57%。2017年上半年,全省綠色食品實現銷售金額37億元,相當于2016年全年銷售額的123%。
2016年初,省農業委員會依據行業規范和我省生產實際,修訂了62項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無公害農產品地方標準,形成了一整套符合我省綠色食品產業實際和行業要求、技術先進、應用范圍廣的標準體系,這些標準包括從產地環境、生產技術到產品、包裝、儲藏和運輸等全產業鏈條的各個環節,又涵蓋糧食、畜禽、水產、食用菌、農業加工品等我省所有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品類,是一個關于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的完整的質量控制標準體系。
我省綠色食品產業發展雖然取得了明顯成效,但發展中也存在著一些薄弱環節和問題,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綠色食品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目前我省有綠色食品企業890家,規模普遍偏小,缺少與國內外大公司的合作,缺乏龍頭企業對行業的有效整合。如:我省是全國最大的非轉基因大豆主產區,優質“原字號”的大豆被許多國家看好,為延長大豆的產業鏈條,我省生長出眾多的中小加工企業,產品質量有待提高,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力很弱;從乳品行業看,全省日處理鮮奶能力2.1萬噸,居全國第一位,但日處理鮮奶能力在200噸以下的企業占比近36%。規模較小的綠色食品企業,造成了優質資源的嚴重浪費。
多數企業受傳統觀念、舊體制和機制影響,發展方式還比較原始,企業和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大部分企業僅靠傳統的自我滾動方式發展,不善于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成長性較差。企業領導者缺乏對行業發展規律和趨勢的準確把握,缺乏對企業自身成長的準確定位。產學研用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營銷模式落后,競爭力不強。
我省農產品加工企業主要集中在玉米、大豆、水稻、肉制品、乳制品加工這幾個行業,企業多數處在初級加工水平上,科技含量和產品附加值不高。雖然各類農產品產量居全國前列,但長期以來我省農產品優質不優價,量大不掙錢,很多綠色食品的產品還是“原字號”輸出。以玉米加工為例,目前國際以玉米為原料的產品可以做到近千種,國內可以做到500多種,而我省加工企業產品主要有淀粉、麥芽糊精、酒精、麥芽糖、玉米油、賴氨酸、谷氨酸等不超過20種,精深加工能力不高,產品附加值較低。
近幾年,我省推行標準化生產和全程質量控制,企業積極改善工藝條件,增加設備,普遍加大了投入,成本支出很大,有的甚至超出了企業自身的承受能力。除管理水平落后外,多數企業還由于資金短缺,投入不足,采用新技術、新工藝能力較弱。這些都使企業成本增高,盈利水平下降。
少數綠色食品企業的誠信意識、質量意識和責任意識淡薄,標準化生產還沒有真正落實到位。個別企業甚至存在違規使用禁用物質的現象,一定程度上存在質量安全隱患,整個綠色食品防控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和隱患的壓力增大。少數企業制售假冒產品,有損綠色食品整體品牌形象。
我省綠色食品產品開發必須緊緊圍繞“菜籃子”“米袋子”及精深加工產品加以推進。從優質農產品的基礎看,我省是全國最大的非轉基因大豆的主產區,“原字號”大豆廣為韓國、馬來西亞、俄羅斯、羅馬尼亞、澳大利亞等國青睞;畜牧養殖業方面,截至2016年底,全省奶牛存欄177萬頭,存欄100頭以上的奶牛養殖場已達859個,國人每喝6杯牛奶中就有一杯來自我??;出欄300頭以上肉牛場發展到422個;出欄3000頭以上的生豬場達到687個。我省已具備打造全國高檔牛肉、奶類生產第一大省的基礎。此外,我省還是馬鈴薯之鄉,玉米和水稻生產大省。還有種類豐富的食用菌,2016年食用菌產值僅牡丹江市就突破百億元,達到118億元。這些優質的農產品極具國際市場競爭潛力,針對這些優質農產品,我省應繼續加大資金和政策的扶持力度,必須全力搞精深加工,打造全產業連,提高產品的附加值,這是我省地方食品產業騰飛的關鍵。政府應加大對農業龍頭企業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的資金投入,促使龍頭企業做大做強。瞄準國際市場,適應消費需求的多樣化趨勢,出臺政策引導現有企業加強與大專院??蒲性核闹橇献?,研制開發新產品,加快與高端新興產業集團的戰略合作,加強與研發總部的深度合作,提升產業產品層次,實現全產業鏈開發的戰略升級。
我省綠色食品發展的最大問題之一是質優價不優,加快促進優質優價市場機制形成,對促進我省綠色食品產業發展至關重要。只有市場拉動才是綠色食品發展的根本,市場的拉動靠消費,而消費的引導靠品牌,品牌的效應靠認知度。我省多年來積極組織各種形式的農產品展銷會,取得了一定成效,黑龍江大米已經叫響國內市場。為了發揮我省更多綠色食品的品牌效應,促使我省綠色食品盡快進入“以品牌引導消費、以消費拉動市場、以市場促進生產”的健康發展軌道,我們要采取措施,推進地方區域性綠色食品博覽會向專業化、市場化方向發展,使其成為促進綠色食品產銷對接、廠商合作的專業平臺;同時要主動爭取政府的支持,組織綠色食品企業參加具有較大規模和較強影響力的國際展會,促進綠色食品出口貿易;要加快綠色食品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引導綠色食品企業充分利用信息網絡平臺優勢,拓寬綠色食品展示和營銷渠道,提高流通效率。
品牌是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的靈魂。精品品牌形象是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的核心價值和競爭力。我省優質的綠色食品就應該高起點,要始終堅持綠色食品安全、優質、環保、生態、高效的發展宗旨,瞄準國際先進水平,堅持綠色食品的精品定位,對現有的品牌產品要依據《商標法》《綠色食品標志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持續開展綠色食品標志的注冊和保護工作,依法保護品牌的安全性和權威性,為產業發展和品牌建設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綠色食品全程質量控制標準體系,始終保持食品技術標準的先進性;要建立健全綠色食品認證審核和證后監管制度,提高準入門檻,強化證后監管,確保產品質量和規范用標,切實維護品牌的公信力和美譽度。
本文系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信息資源促進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產業升級機制創新研究”(項目編號:15JYB16)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黑龍江省宏觀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責任編輯/賈程秀男jiachengxiunan@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