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明啟
筆者常常在門診遇到不少高血壓患者,剛開始降血壓治療一段時間,血壓控制較理想,過了一段時間或幾年以后,血壓降不下來了,患者不知原因,就來咨詢。
最新調查數據顯示,我國高血壓患者血壓達標率很低。高血壓需要終身治療,降壓效果需要高度重視,不能癥狀一減輕就停服、漏服藥物;如果服藥物8~12周,血壓仍未達標,則需要復診,調整用藥方案。
現在提倡降壓藥使用長效制劑,以使血壓更穩定,但是不分高矮胖瘦每人每天都吃一粒,有的人可能就沒有效果。比如有的人一頓飯可能三兩就夠了,有的人需要吃六兩,如果讓每個人都吃半斤,就會出現有的人吃多了,有的人吃不飽的情況。因而劑量宜個體化。
血壓在一天中有兩個高峰期,即上午6—10時和下午4—8時,夜間睡眠中血壓最低,這其中的差值可達40毫米汞柱,起床走動后血壓進一步升高。老年人由于血管硬化,24小時內血壓變化更明顯,血壓可在清晨急速上升50毫米汞柱,醫學上稱為“血壓晨峰”。
血壓晨峰引起心血管系統壓力升高,增加心血管事件風險。因此,大多數患者可以在早起后立即服第一次降壓藥;如果需要服用第二次藥,則應在下午5時之前。少數患者血壓節律發生變化,可以進行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然后選擇最佳服藥時間。

血壓水平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發生改變。冬季氣溫降低后,人體耗氧量增加。為了維持體溫,心率會改變,心臟收縮功能增強,并通過刺激人體內血管收縮來增加血管阻力,從而引起血壓升高。到了夏季,隨著氣溫升高,人體血管擴張,血壓水平也會相應降低,部分患者的血壓甚至可接近正常。
若高血壓患者在夏季血壓過低,可適當減少服藥劑量,但切不可突然停服降壓藥。有些患者在自行停藥的不長時間后,血壓反彈升高,又要繼續使用藥物降壓。這樣一來,不僅達不到治療效果,而且由于血壓較大幅度波動,還會引起心、腦、腎發生嚴重的并發癥,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調藥最好找專業醫師予以指導。
有些人認為,血壓降得越低越好,還有的老年人長期處于低血壓狀態,但沒有什么不適,于是就不咨詢醫生,也不調整藥物。其實,這些都是非常錯誤的。因為低血壓是會影響心臟血液灌注的,長期低血壓會導致回流心臟的血液“動力不足”,增加心肌梗死的發生風險。特別是對下面五類患者來說,血壓并不是越低越好:
1.高血壓伴冠心病。這類患者血壓應控制在一個區間范圍內,不能過高或者過低,130/80毫米汞柱左右比較合適。
2.腦卒中患者血壓不宜低于120/70毫米汞柱,他們最好做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
3.高血壓伴腎功能損害患者。
4.年齡大于65歲者。
5.高血壓合并糖尿病者,130~135毫米汞柱的收縮壓目標值較為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