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紅

顱內神經、血管密布,如果神經、血管相互搭在一起,血管的搏動就會導致神經“短路”,進而發生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等腦神經疾病。既往傳統的內科或外科治療方法,如藥物治療、理療、局部注射等,療效不甚理想;或可起到一定效果,但療效會隨時間的推移而遞減。顯微血管減壓術是目前已知的治療這些疾病的首選方法。
病例一:59歲的趙大媽兩年前無明顯誘因開始“牙痛”。起初,這種針扎一樣的痛只在刷牙、吃飯及精神緊張時偶爾發作,可沒想到后來發作越來越頻繁,持續時間越來越長,痛得厲害時她甚至不敢張口吃飯。在當地醫院,趙大媽被診斷為“三叉神經痛”。
三叉神經痛被稱為“天下第一痛”。該病的特點是,在頭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內發生,驟發、驟停,如電擊、刀割、燒灼樣,是難以忍受的劇烈性疼痛。發病初期,疼痛由頜面或牙槽開始,沿神經支配區放射,每次疼痛持續數秒至數十秒,亦可長數分鐘,發作頻繁者可影響進食和休息,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早期小劑量使用一些藥物,可使疼痛緩解。如果生活質量受損以及三叉神經痛不受藥物治療控制,那么,患者應當考慮進行神經外科顯微血管減壓手術治療。
三叉神經顯微血管減壓術是目前唯一可根治三叉神經痛的手術。該手術是在全身麻醉下,于患側耳后枕下進行微創手術,手術切口5厘米左右,骨窗3厘米左右,對三叉神經走行區進行探查,將所有可能壓迫三叉神經根的責任血管(可為一根或多根)“松解”開,并將這些血管用特氟龍墊片與神經根隔離,一旦責任血管被隔離,產生刺激的根源就消失了,三叉神經痛就會隨之消失。
經過周密的術前安排,許主任及其團隊為趙大媽進行了手術。手術結束當天,趙大媽三叉神經痛消失,精神狀態也逐漸好轉,她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病例二:10年前,張師傅發現自己的左眼經常不自主地跳動,慢慢地,左側嘴角也開始抽動,而且發作越來越頻繁、持續時間越來越長。嚴重的時候,左眼會擠成一條縫,左側嘴角也被牽拉向斜上方,他視物、說話甚至吃飯都深受影響。
為了搞清楚病情,他前往當地醫院診治。醫生詢問情況后,告訴他一個他從來沒有聽過的名詞——面肌痙攣。醫生為他開了卡馬西平。張師傅服用卡馬西平后,抽動減輕了,他很高興,認為這病只要吃這種藥就能治好。一盒卡馬西平吃完,張師傅停了一段時間。之后,眼瞼又開始抽動,他又繼續服藥。停藥一段時間,又開始抽動。10年來就這樣反反復復,直到發展到今天左側面頰部不自主頻繁抽動。
大腦內的血管,隨年齡的增長,變得屈曲、拉長、硬化,當腦內血管長期擠壓面神經時,動脈波動產生的沖擊波使得面神經出現脫髓鞘病變,面神經內部的神經纖維發生傳導短路,進而誘發面肌痙攣。面肌痙攣表現為陣發性半側面肌的不自主抽動,典型的面肌痙攣一般從眼瞼開始抽動,逐漸向面部、口角、下頜擴展,情緒波動、疲勞、失眠時癥狀加重。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面神經顯微血管減壓術。
醫生在顯微鏡下,將壓迫張師傅面神經的血管推移隔離開,并用特氟龍墊片固定,使血管不接觸到面神經。解除了血管的壓迫,張師傅面神經正常功能得到恢復,面肌抽搐癥狀也隨之得到解除。如今,張師傅的面部和正常人一樣活動自如,徹底擺脫了面肌痙攣的痛苦,重綻往日笑顏。
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是困擾患者的最常見的神經血管壓迫癥。當藥物治療無效或無法耐受藥物的毒副作用時,顯微血管減壓術是目前國際公認的外科手術治療此病的方案。由于具有創傷小、安全性和治愈率高及并發癥發生率低,尤其是完全保留血管、神經功能的特性,因此它成為目前治療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最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