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更生

學養深厚的人大多長壽,如科學家、書法家、畫家、醫生、老師等,平均壽命比較高。尤其堪稱大師的,首先是長壽之人,比如季羨林、任繼愈、啟功等。
為什么有學問的人長壽呢?主要是因為他們善于學習,明白道理,認識問題深刻,有主見,不盲從。也就是說,養生需要的不僅是方法,更重要的是智慧。《靈樞·本神》說:“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所謂“智者”,就是明智的人,聰慧的人。智者養生會注意六個問題:順四時、適寒暑、和喜怒、安居處、節陰陽、調剛柔。“順四時、適寒暑”,就是要順應自然時序的變化,在日常生活中,要讓自己的衣食住行符合四季氣候的冷暖更替。“和喜怒、安居處”,就是要使自己的情緒平和,不要過于喜怒,生活要安然,起居要隨遇而安。“節陰陽、調剛柔”,就是要心態平和,待人寬厚,處事既不剛愎自用,也不優柔寡斷。將以上原則貫徹到生活中,身體自然健康,內心安和,外邪不侵,就能延年不衰,實現“長生久視”的愿望。這些問題看似平常,但真正要落到實處也并不容易。
古往今來,人們追求健康長壽,就是講究養生之道。無論什么方法,都會有人適合,有人不適合。凡是能夠適合所有人的,一定是原則,而不是方法。
怎樣才能使養生之法合乎養生之道呢?要靠智慧,主要是與自然相處的智慧,立身處世的智慧,以及生活過程中的智慧。
《素問·氣交變大論》說:“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智慧不是天生的,要通過學習獲得。多學習知識,就會明白人與自然的關系,人的健康與疾病的關系。人生活在天地之間,有些事無法改變,要懂得順應;有些事自己能夠把握,要懂得掌控。明知對自己不利而為之,算不上明智。明知酒喝多了傷身體,還一個勁地喝,這就不是明智者所為。
我們曾講過仁者壽,現在又講智者壽,也許有人要問:仁者與智者比,哪個更長壽呢?關于這個問題,很早就有人感興趣,魯哀公就曾經問孔子:“智者壽乎?仁者壽乎?”孔子是怎么回答的呢?他說:“然。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行己自取也:夫寢處不時,飲食不節,逸勞過度者,疾共殺之;居下位而上干其君,嗜欲無厭而求不止者,刑共殺之;以少犯眾,以弱侮強,忿怒不類,動不量力者,兵共殺之。此三者死非命也,人自取之。若夫智士仁人,將身有節,動靜以義,喜怒以時,無害其性,雖得壽焉,不亦可乎?”
孔子沒有明確回答這個問題,而是先指明了能夠招致壽命損傷的三類原因,接著將仁者與智者并列,認為都能長壽。他們長壽的秘訣是:“將身有節,動靜以義,喜怒以時,無害其性。”
此外,孔子還說過:仁者不憂,智者不惑。既不憂,又不惑,一定會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