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牙耳機避免了耳機線纏結,使人活動更自由,給人們帶來了更加方便、舒適的聽覺體驗。但近日,英國《每日郵報》刊文表示,用藍牙耳機可能會危害人體健康。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公共健康教授喬爾·莫斯科維茨博士表示,已有研究表明,大腦血管屏障可阻止化學毒素進入體內,超時向耳中傳送電波可削弱大腦的血管屏障。使用藍牙耳機相當于在大腦旁邊放置微波發射器,對健康很不利。
對此,加拿大健康網絡醫學中心諾曼德·拉佩里埃教授表示,雖然現有研究沒有任何證據顯示手機、耳機和腫瘤之間有任何直接關系,但是,這很可能是由于研究時長不夠,其影響可能在未來幾年或幾十年里就會有所表現。
因此,兩位專家呼吁不要長時間使用藍牙耳機聽歌、打電話。
摘自《生命時報》 于恬/文
不少老年人會遭遇慢性阻塞性肺病,出現氣短、呼吸困難、咳痰……
縮唇腹式呼吸訓練取舒適體位,一手放于腹部,另一手放于胸部,然后閉嘴用鼻深吸氣,吸至不能再吸時稍閉氣2~3秒,再將口唇縮起似吹口哨狀,由口緩慢呼氣,同時放于腹部的手按壓腹部。10~15分鐘/次,3~4次/天。
呼吸操仰臥位,雙手平行放在胸骨下段雙側肋緣交界處,呼氣時將手輕輕向下壓迫,吸氣時仍用力向下壓,讓腹肌對抗自己的手,連續5~7次,休息一次,再繼續進行。做呼吸操要循序漸進,應根據肌肉的功能屬性進行特異性指導,并針對特定肌肉和肌群進行訓練,要堅持鍛煉,持之以恒。
此外,若想緩解癥狀,老年人需記住三要素:一是慎起居,過度勞累與安逸均會導致身體虛弱,抵抗力降低,應起居有時,勞逸結合;二是適寒溫,衣服厚薄要適中,慎防感冒;三是忌悲憂,心情舒暢才能身體健康。

摘自《健康時報》 黃麗華/文
近日,美國的心理學家發現,多讀經典文學作品不僅會讓人看起來更聰明,而且更通情達理。
研究者選取了2000多名參與者,他們其中一部分人更喜愛經典文學,而另一部分人則偏好通俗的言情小說。研究者向這兩組人展示了一名演員眼睛的照片,要求他們說出這雙眼睛所表達出來的情感,以測試他們理解他人的能力。試驗結果顯示,愛讀經典的人更善于識別情緒和理解他人。
該項研究結果認為,通俗小說采用程式化的敘述方法,結局往往可以預測;而經典文學作品情節發展變化多端,讀者需要做一定的功課才能了解人物獨具特色的性格特征,這有助于提高他們的情商。
摘自《生命時報》 安偉/文
近期,加拿大的研究人員發現,進行力量訓練、變速跑等間歇式抗阻運動鍛煉肌肉,有助于保護血管,改善心臟功能。
研究人員招募了35名年齡在49~63歲的志愿者,分別讓他們進行力量訓練、變速跑等間歇式抗阻運動,之后分別在剛訓練完、訓練完1小時后、訓練完2小時后檢查他們的血管舒張功能。分析結果顯示,進行運動的志愿者血管的舒張功能指標要優于靜止休息的人群。其中,患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心臟功能改善效果更加明顯,在訓練剛結束時,其血管舒張功能指標提升了6.8%。
雖然力量訓練、變速跑等間歇式抗阻運動對心臟功能有改善作用,但患有冠心病等疾病人群不宜擅自進行,應在專業的運動醫師指導下確定強度、頻次等后再實施。
摘自《生命時報》 安偉/文
便秘是老年人常見病,冬季運動量少會加重便秘,除了適當運動外,可配合喝香油紫菜湯來治療。紫菜中含豐富的膳食纖維,能緩解便秘,香油潤腸通便。鍋內燒開600毫升水,放入15克紫菜,煮開后,加2~3滴香油及少許食鹽,不燙時食用,每日1次,連續5日。
摘自《醫藥養生保健報》 賈偉/文
美國研究人員發現,吸煙會損害遺傳基因,有些損害可能終身存在。
研究小組分析了1971年以來多項研究中1.6萬名研究參與者的血液樣本以及他們填寫的有關吸煙、飲食、生活習慣和健康歷史的調查問卷,發現吸煙者的7000多個脫氧核糖核酸(DNA)出現甲基化,也就是說,人類已知基因的1/3甲基化,其中很多基因關聯心臟病和癌癥。基因甲基化會抑制基因表達,改變其功能。
研究人員還發現,戒煙5年后,多數甲基化基因恢復,與從不吸煙者相同;但有19個甲基化基因,包括關聯淋巴瘤的TIAM2基因,在戒煙30年后仍未恢復。
摘自《深圳特區報》
方法①站位、坐位或者平臥位都可以,用力收緊肛門、尿道口周圍肌群,就像忍住大、小便一樣。②每次收縮維持3~5秒,然后放松3~5秒,熟練以后每次可以延長到10秒以上。
運動量每天至少做4次,分別在早上、中午、下午和睡前,每次做10~15分鐘。
注意避免腹部的肌肉收縮。可將手放在腹部感受是否有肌肉緊張,及時糾正錯誤動作。
建議①通常三個月為1個療程。②見效后,仍需每天堅持練習提肛運動8~10次,以維持效果。③若癥狀嚴重,可在醫師的指導下增加物理治療,效果會更理想。
摘自《家庭保健報》 曾麗/文
半夜常醒可不光是第二天讓人睡眼惺忪這么簡單。美國的一項研究顯示,半夜常醒的人發生房顫的風險比常人高26%;失眠癥也就是入睡困難或睡眠不足的患者,房顫風險比常人高29%。
房顫是十分常見的持續性心律失常,是腦卒中和心臟衰竭的主要風險因素。研究人員在美國心臟病協會年會上說,尚不清楚兩者的責任機制,但可能是源于睡眠中斷給心腔造成額外壓力。
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可能有助于預防房顫。此外,從事足夠的體育活動、少攝入咖啡因和晚上規律作息都有助于提高睡眠質量。
摘自“新華網” 黃敏/文
吸煙能使冠心病發病率增加2~3倍。為了保護心臟,戒除煙癮是首要任務。
不少已經確診為冠心病的或有隱性冠心病的患者,大量吸煙之后會突然死亡。死亡原因是急性心肌梗死,而“殺人兇手”正是煙堿。
煙堿使血管痙攣、心跳加快、血壓升高,每一次心跳排出的血液量卻降低,還會使心臟神經傳導功能失常。煙堿會使膽固醇升高,使血管壁通透性發生改變,使膽固醇沉積在動脈壁上,造成動脈硬化。吸煙會使動脈血里的一氧化碳含量增加,氧氣含量下降,身體組織缺血、缺氧,心臟本身所需的血液大大增加,這就更加重了心臟負擔。如果供應心臟血液的冠狀動脈發生血管痙攣和動脈硬化,心臟本身得不到充足的“能源”供應,就會發生心絞痛和心肌梗死。
摘自《健康報》 張靜/文
日本一項研究發現,40歲以上的人常做拉伸運動,患動脈硬化的風險減少三成。這是因為,拉伸動作能舒展身體、活動筋骨,增強血管周圍肌肉組織的彈性,保持血管的柔韌度。
方法:每天起床前先伸個懶腰,把雙臂緩緩伸到頭頂上方,雙手交叉,這樣做有利于促進人體血液循環。
起床后可以做5~10分鐘的拉伸運動,如壓腿、展臂、雙手置于頭后等。空閑時可以轉轉腳踝或踮踮腳尖,也能起到拉伸肌肉的作用。但應注意,伸展前要揉搓一下關節,拉到肌肉有酸痛感時就應停止。
摘自《健康之友》 李沛/文
床單不常洗會怎樣?英國《都市日報》引述清潔專家瑪麗·馬洛·萊弗里特的話稱,床單不洗,大量污物就會附著在上面,不只是灰塵和汗水,還有身體油脂、口水、體液甚至尿液和糞便。與此同時,掉落在床單上的皮屑還可能吸引塵螨,導致呼吸問題,甚至引發哮喘。另外,足癬和其他真菌還可以通過床單和枕套“轉移”到床墊和枕頭里。
建議每周清洗一次床單,清洗時記得使用熱水來殺菌。
摘自《京華時報》
日本大阪市立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清淡的飲食,即烹飪法較單一,少油、少糖、少鹽、不辛辣的飲食,更具抗疲勞功效。
研究團隊考察了過去相關研究的數據,并與廚師一起設計出一項檢測清淡飲食結構功效的實驗。實驗以年齡在21~69歲的健康人為對象,研究人員持續3周為一組參與者提供清淡飲食,為另一組參與者提供普通飲食。并在每日晚餐后,對他們進行各項指標檢測,以比較抗疲勞的效果。結果顯示,與參照組相比,飲食清淡的人其疲勞感普遍減輕;另外,他們在安靜狀態下交感神經的活性降低,壓力得到了緩解,其血液中與脂質代謝相關的成分減少了9%,表明其身體狀況得到了顯著改善。
研究人員表示,疲勞是“細胞配件”生銹或損壞所導致的。對這些細胞要采取及時預防和修復措施,必要時換上“新配件”。研究人員稱,要想抗疲勞,飲食是關鍵。食品中的營養物質作為新配件的原料,不僅可以抗氧化,還提供人體能量。只要從現在開始著手改善日常飲食結構,不僅有助于預防慢性疲勞,還可以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
摘自《生命時報》 康維勇/文
伴侶打鼾常常使人無法入眠。近日,美國《預防》雜志網站刊文,采訪了暢銷書《更聰明地入睡》一書的作者肖恩·史蒂文森,給出了防止打鼾的4個妙招。
1.睡前喝點水入睡前補點水,可以幫助消除睡眠中喉嚨的干澀感,減少打鼾。
2.晚餐不吃生冷食物要避免晚飯吃得太晚,尤其不要吃生冷食物及乳制品。這些食物會導致喉嚨產生更多黏液,可能會阻塞呼吸道。
3.改變睡姿打鼾者要將睡姿調整為右側睡。肖恩·史蒂文森說:“有大量研究顯示,右側睡的人比仰睡和俯睡的人打鼾要少很多。”
4.努力減重肖恩·史蒂文森表示,每個人的情況都不同,但大多數打鼾者都超重或者體內脂肪過多。當其入睡后,呼吸道會“塌陷”變窄,進而引起打鼾。因此,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積極運動、減輕體重。
摘自《生命時報》 琳娜/文
秋葵具有很好的降血糖、降血脂的作用。秋葵的黏液含有豐富的可溶性膳食纖維,會阻止腸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進而減少葡萄糖的吸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人體血糖。秋葵的膳食纖維與膽汁的結合率高于其他蔬菜,如蘆筍、青豆、胡蘿卜、花菜等,進而減少對飲食中膽固醇的吸收。因此,食用秋葵輔助降血糖、降血脂是可行的。
秋葵吃法很多,涼拌、熱炒、燉湯等都可以。
摘自“大河網”
肩關節扭傷一般是肩關節周圍肌肉、肌腱和韌帶損傷所致。主要原因是肩關節部位的肌肉比較薄弱或運動之前沒針對肩關節進行局部熱身。
熱身和保暖可為肩關節保駕護航,肩關節的局部熱身可以通過以肩部為圓心做單手畫圈動作,充分鍛煉肩部周圍的四塊肌肉。
另外,肩部很容易著涼,發生肩關節酸痛的部位日常要注意保暖。
摘自《當代健康報》
近期,發表在《細胞》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睡眠可以抑制一些促進遺忘的神經細胞活性,確保至少有一部分記憶存留下來。因此,充足的睡眠也許是我們保持完整、鮮活記憶的原因之一。
美國佛羅里達州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專家指出,許多科學家試圖闡明人類的學習機制以及記憶是如何變得穩定的,睡眠通過阻止精神和行為活動造成的干擾促進了記憶保存。換句話說,睡眠實際上隔離了大腦與所有可以干擾記憶保存的刺激;另一方面,睡眠通過增強記憶的穩定性促進記憶保存,服用促進睡眠的藥物或是刺激神經睡眠回路來增加睡眠,可以減少多巴胺介導的信號活動,以增進記憶保存。
所以,老年朋友如果出現近期記憶力下降、好忘事時,最好能反觀一下是不是近期沒有休息好,是否睡眠出現了問題,從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調整。
摘自《醫藥養生保健報》 岑波/文
1.聳肩坐位或立位,兩肩聳動,幅度由小到大,每天2次,每次50~100下。
2.甩手鍛煉兩腳分開站立,先用手揉搓肩部,使局部肌肉松弛,然后甩動手臂,先前后,后左右,甩動幅度由小到大(與身體成30~90度角),速度由慢到快(每分鐘30~60次),每次1~5分鐘。
3.摸頸坐位或立位均可,兩手交替摸頸的后部,每天2次,每次50~100下。
4.畫圓圈運動兩臂分別由前向后,由后向前,呈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畫圓圈,幅度由小到大,達到最大限度為止,每次50~100下。
5.頭壓手仰臥在床上,兩腿伸直,手掌伸到后腦下,掌心向上,用頭緊緊壓手心,哪邊肩痛就壓哪邊,每次至少壓20分鐘。頭壓手每晚睡覺前、早上起床前做,一般堅持1個月左右,可使肩痛消失,活動自如。
6.展翅站立,兩腳同肩寬,兩臂伸直向兩側抬起(外展)與身體成90度,兩臂展開后停5~10秒鐘再緩緩放下,每天做30~50次。
摘自《醫藥養生保健報》 孫燕/文
很多人喜歡吃動物內臟、燒烤等多油脂、高膽固醇的食物,再加上久坐不動,這樣的生活習慣很可能導致腦梗死、腦出血、腦卒中等腦血管疾病,從而誘發血管性癡呆。
血管性癡呆是指由腦血管病(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腦血管病)導致的、影響日常生活能力的認知功能損害。
高脂飲食習慣、不良生活習慣會造成血管條件變差,這是血管性癡呆和阿爾茨海默癥共同的發病原因之一。到后期就會分化成血管性癡呆或是阿爾茨海默癥。
美國芝加哥拉什大學醫學中心的神經科學家與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學者聯合研究的結果也證實,腹部脂肪較多的人出現記憶喪失和進入老年階段后患上老年性癡呆的風險會增加3.5倍。此外,吸煙、孤獨生活等,也是誘發老年性癡呆的危險因素。
摘自《健康時報》 柏峰/文
老花眼是對近距離的東西看不清。不少有老花眼的人,會在看書、讀報時戴上眼鏡,卻在看電視時將其摘掉。其實,這樣更易損害視力。
專家介紹,人上了年紀后,眼部的睫狀肌、晶狀體的生理功能會出現衰退,使視物近點明顯變遠。通常來講,人在60歲時,視物近點約為1米;65歲時,視物近點約為2米;70歲時,視物近點約為4米。而眼睛只有在使用2/3以內的調節力時,才能舒適持久地看清物體;如果動用了全部調節力去看外部物像,就容易導致視疲勞,出現視物模糊、眼脹、頭痛、流淚等。
因此,老年人不但看書報要戴老花鏡,看電視時最好也戴上一副低度數的老花鏡。
摘自《中國人口報》 林輝/文
人到中年,竟然還長出一臉“青春痘”,那可能就需要去醫院查查幽門螺桿菌。
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于冰解釋,很多人感染了幽門螺桿菌時,都會出現皮膚癥狀,最常見的就是青春痘和酒糟鼻。
當然,如果患者年齡在25歲以下,那么青春痘可能是青春期導致的。但年齡在40歲以上者,至少70%是由幽門螺桿菌引起的。
除了青春痘,幽門螺桿菌還會引起其他非胃部癥狀,比如口臭,如果排除牙齦、牙周炎等口腔本身的問題,基本就可以斷定是幽門螺桿菌引發的。
摘自《大河健康報》
美國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吃全麥面包更有利于人體健康。如果持續吃兩個月的全麥面包,不但能降低血壓,還會使患心臟病的風險降低30%。全麥面包含有大量維生素以及豐富的纖維等,對人體健康非常有利。全麥面包是指用全麥粉(沒有去掉麩皮的麥粒進行研磨加工而成的面粉)制作的面包,呈褐色或黑色,表面粗糙。
摘自“人民網” 鞠菲菲/文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科學家研究稱,有氧運動有助于治療精神分裂癥。
科學家分析了10本科學雜志中有關385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研究。結果發現,精神分裂癥患者在進行騎自行車和跑步等有氧運動時,往往會感覺身體狀況良好,其記憶問題也隨之消失,且注意力會更加集中。
科學家認為,精神分裂癥患者不應只依賴藥物治療,與做有氧運動結合起來是更有效的治療方法。
摘自“環球網”
美國密蘇里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雖然抖腿是個令周圍人討厭的壞習慣,但這種動作能降低人們患上心臟病的風險。
研究者選取了11名身體健康的年輕人,讓他們處于靜坐狀態。在靜坐期間,參與者反復抖同一條腿,抖1分鐘,休息1分鐘,頻率大約為每分鐘250次。與此同時,保持另一條腿處于靜止狀態。坐3小時后發現,抖動的腿部血管狀況要遠遠好于靜止的腿部。
這項發表在《美國心臟與循環生理學雜志》的研究成果認為,經常晃動雙腿可增加腿部供血,在一定程度上保護血管,但不能代替定期鍛煉。
摘自《健康時報》 曹曉培/文
腎臟疾病的患者,出現腎源性高血壓的概率較高。近期,美國德州農工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的腎臟病學者發現,每天食用500克果蔬能降低腎病患者的血壓。
研究者總共召集了108名腎病患者,他們都服用了相似劑量的降壓藥。其中堅持多吃果蔬的患者血壓下降到125毫米汞柱,顯著低于其他患者。并且,每天堅持吃3~4份果蔬的患者,每天所服用的降壓藥劑量要明顯低于其他患者。
這項在美國心臟病協會高血壓年會上宣讀的研究成果認為,健康的飲食之所以會對腎病控制起到保護效應,是因為患者相應地減少了對快餐和鹽的攝入量,而且健康食物還有助于控制體重。
摘自《生命時報》 臧芷安/文
動起來永遠都不晚。一項研究發現,簡單的體育運動,主要是散步,能夠幫助一些高危老年人患會誘發失去行動能力的小病之后保持行動能力。
這項研究的目的是弄清經常運動能否幫助老年人在面臨其他健康問題的情況下,更久地保持行動能力。研究人員招募了1600多名年齡在70~89歲的老年人,這些人被認為有很高的失去行動能力的風險,因為他們常久坐不動,且患有各種各樣的慢性疾病,如心臟病或糖尿病。在這些人中,每5人就有兩人年齡超過80歲。要參與這項研究,他們必須能夠在15分鐘內走完約400米。
研究比較了參加定期步行項目外加一點力量和平衡訓練的老年人,與接受健康教育的對照組的表現。研究結果顯示,在三年時間里,步行項目將老年人喪失行動能力的時間減少了25%。
研究者說:“盡管步行并不能取代任何必要的物理療法,但我們的目標是讓他們能夠盡快重新行走。”這項研究顯示,許多久坐不動的老年人都可以安全地開始步行。
摘自《參考消息》
我們已經知道,經常鍛煉身體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腸癌、乳腺癌和抑郁癥等多種疾病的風險。丹麥一項新研究發現,中低強度的身體運動還能顯著降低細菌感染風險。
丹麥奧爾堡大學研究員凱瑟琳·佩普·馬德森博士及其研究團隊,對2007—2010年北丹麥地區健康調查所涉及18874名參試者的運動時間及其健康狀況展開了數據分析,并評估了參試者細菌感染的概率。在為期一年的跟蹤調查中,有5368名參試者去醫療機構開了一種及以上抗生素處方。結果發現,相比習慣久坐的參試者,閑暇時間進行低強度運動的參試者細菌感染風險降低了10%,而中、低強度運動的參試者膀胱炎(尿路感染)患病風險分別降低了32%和21%。
馬德森博士表示,缺乏身體運動被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為第四大早亡風險因素。適當進行中低強度運動不僅有助于降低細菌感染風險,還能減少各種疾病發生率,降低早亡風險。
摘自《生命時報》 金也/文
龍眼又稱“桂圓”,為龍眼的假種皮曬干后而成,是著名的嶺南佳果之一。
廣東省第二中醫院急診科主任醫師黃漢超說,龍眼味道清甜可口,龍眼曬干后較之新鮮龍眼含更多的果糖、鐵、鈣等物質。《醫學衷中參西錄》記載,龍眼肉“治心虛怔忡、夜不成寐、脾虛泄瀉或肺虛勞嗽、痰中帶血”。
黃漢超說,龍眼肉對于證屬心脾兩虛的腦力勞動者、血虛證的女性是很好的滋補佳品,每日嚼服龍眼肉10枚,有助于改善自身血虛體質。但需注意的是,龍眼肉性偏溫熱,并且由于味甘,久食會釀生濕熱,因此服食龍眼切勿貪嘴,并且此法對于痰火體質或濕滯體質患者不太適合。
摘自《羊城晚報》 張華李朝/文
巧克力能緩解緊張情緒,對集中注意力、加強記憶力和提高智力都有作用,還有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作用,能增強免疫力,預防癌癥,對延緩衰老有一定的功效。這些功效都要歸功于巧克力中的可可粉。
國家二級公共營養師、高級營養配餐師陳云鳳指出,一些風味巧克力中其實加入了不少其他物質,如白砂糖、乳脂肪、乳粉、精煉食用植物油、食用香精等,大大減少了有效成分可可粉的含量。一些產品甚至使用代可可脂,而代可可脂是一種人工合成的非常復雜的氫化的、飽和的、反式的脂肪酸,可能引起人體膽固醇升高。因此,建議人們購買可可含量高于60%的黑巧克力。
摘自《北京晚報》 陽葉萍/文
中老年人有心絞痛疑似癥狀時,要盡早去醫院,平時練練太極拳對預防心絞痛發作有一定作用。太極拳講究意念與動作相配合,可以提高人體神經系統的協調功能,達到調節心律、降低血壓、緩解緊張情緒等效果;通過緩慢、細長、均勻的腹式呼吸,有助于靜脈血回流心臟。有基礎疾病的中老年人練習太極拳前要做好準備活動,運動量應以不心慌、不氣促為度。若在練習時出現心悸、胸悶等不適,應停止練習。
摘自《健康時報》 柳東楊/文
加拿大成癮與心理健康中心(CAMH)精神衛生政策研究所最新研究發現,在開車時易怒、攻擊性強的人,撞車風險更高。
研究者分析了CAMH監控項目提供的、關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成人心理健康和危險行為的調查報告,以考察攻擊行為與撞車之間的關系。結果顯示,在過去的一年里,該省8%的人報告了撞車事故。研究人員把這一組數據與他們的行為進行比較分析,在排除了年齡、性別、吸食大麻、飲酒等因素后發現,開車時易怒人群與情緒正常的司機相比,其撞車率高出78%。
研究認為,路怒司機之所以撞車風險高,一方面是因為他們駕車時易分心,經常會有一些攻擊性的行為,如咒罵、喊叫、做粗魯的手勢等;另一方面,他們駕車時爭強好斗,超車、超速等概率較高,且較易滋生事端。這些都會增加撞車的風險。
研究人員建議,開車時,可以多進行深呼吸訓練、聽聽舒緩音樂,以緩和緊張焦躁的情緒。
摘自《生命時報》 曹曉培/文
人們都知道膽固醇分為好膽固醇和壞膽固醇,而且好膽固醇越多越好,壞膽固醇越少越好。不過加拿大一項研究顯示,好膽固醇的作用可能沒有人們想象中那么大。加拿大臨床評估科學研究所調查了安大略省63.1萬名年齡在40歲到105歲的中老年人。這些人的平均年齡為57.2歲,接受調查前沒有心臟病史。研究結果顯示,體內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好膽固醇)水平低的人更容易死于心血管并發癥,但是這一風險并沒有隨著好膽固醇的增加而明顯減少。
也就是說,把好膽固醇當作心血管疾病一個單獨風險指標并不妥當。單純提高好膽固醇水平并不足以降低患心臟病的風險。負責這一研究的丹尼斯·T.科教授說:“好膽固醇和心臟病的關系十分復雜。好膽固醇低的人通常還面臨其他能引發心臟病的風險因素,比如飲食不健康、沒有鍛煉習慣以及患有其他疾病。”他表示,要想降低患心臟病的風險,需要更多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膽固醇)攝入以及改善不良生活習慣。
摘自“新華網”
近日,英國《每日郵報》刊文指出,西班牙研究團隊發現,每天喝全脂酸奶的人患抑郁風險較低。
研究人員對14539名受試者進行了為期10年的調查。結果發現,每天喝全脂酸奶的人,在未來10年患抑郁癥的風險可降低1/3,而低脂酸奶并無這一功效。研究者認為,當負面情緒來襲時,大腦會向腸道發出信號,這也是為什么負面情緒來襲時會出現腸胃不適。而且,腸道健康也會影響情緒,常喝酸奶可以減少與情緒和疼痛感有關的大腦區域的活動。
摘自《生命時報》 李悅康/文
很多胃癌患者擔心胃切除術會使生活質量降低。其實,胃癌手術對患者的生活質量不會有太大影響。
胃是人體的初步消化器官,它是一個容器,很少吸收營養物質。人體所需營養物質的吸收主要靠小腸,所以即使全胃切除的患者,營養吸收也不受影響。但是胃癌手術后,患者的飲食需要有個過渡期。術后3個月內進食要少,以軟質、易消化的食物為主。胃部分切除的患者3個月后、全胃切除的患者半年后,可以恢復到正常的三餐飲食。
摘自《健康時報》 張成海/文
有些糖尿病患者會特別怕冷,臉色蠟黃,出現下肢水腫,還沒有食欲,甚至話都懶得說,打不起精神。這時一定要去查查甲狀腺。
糖尿病患者中以老年人居多,隨著年齡增加,老年人機體活力和代謝功能也會下降,他們認為身體怕冷很正常,只注意保暖,而不考慮其他原因。而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現怕冷的癥狀,可能是由甲狀腺炎癥、甲狀腺功能低下等甲狀腺疾病引起的。
甲狀腺疾病不是糖尿病的并發癥,但糖尿病患者更易患甲狀腺疾病,尤其是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甲亢)或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甲減)患者。
老年人合并甲減很常見,可很多人誤把精力不足、沒有食欲看成是衰老的正常表現。需要提醒的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一定不要大意,應及時檢查甲狀腺激素水平和甲狀腺超聲。
摘自《健康時報》 孫新娟/文
近日,瑞典哥德堡歐洲肥胖峰會上宣布一項研究發現,每餐給嬰幼兒多喂一兩勺飯,就可能致其體重超標。
倫敦大學學院研究員海萊·斯拉德博士及其同事對2500名4~18個月大的嬰幼兒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超重嬰幼兒與體重正常嬰幼兒所吃食物相同,進食次數一樣,只是超重孩子每餐多吃了一點。超重嬰幼兒每餐約攝入590焦耳的食物,正常體重嬰幼兒每餐攝入544焦耳。雖然每餐僅差46焦耳,但平均每天進食5次,一周累計差異就達1610焦耳,一個月下來就相當于多吃兩天飯。
斯拉德博士表示,每餐多攝入100焦耳就會使超重或肥胖風險增加9%。研究結果表明,每餐進食過多(而非頻繁進食)可能是兒童超重肥胖的重要風險因素。
摘自《生命時報》 陳希/文
天氣轉冷,你可能變得不愛到戶外運動。不過,英國圣瑪麗大學應用運動科學專家約翰·布魯爾說,秋冬是跑步的最佳季節。
他受“倫敦冬季跑”活動委托開展一項研究,讓6名男性田徑運動員在22.3℃和8℃兩種條件下分別慢跑40分鐘。研究結果顯示,運動員在溫度高的條件下跑步平均心率快6%,出汗量多38%。
布魯爾說,炎熱條件下,心臟承受負荷更大,需要產生更多血液給肌肉提供能量或給皮膚用于防止體溫過熱,涼爽條件可以改善身體反應,顯著降低心率和提升體溫舒適度。
摘自《廣州日報》 歐颯/文
澳大利亞一項新研究顯示,有輕度認知功能損害的人練舉重有助于預防這種情況發展為老年性癡呆。悉尼大學研究人員開展實驗,邀請100名55歲至86歲有輕度認知功能損害的人參加。這些人被分為4組,其中一組接受舉重訓練,其他幾組接受認知訓練或從事沒有治療作用的活動。研究人員發現,與另外幾組人相比,舉重組經過半年訓練后認知能力顯著提高。舉重帶來的認知能力改善效應一直持續到訓練結束一年后。
摘自《西安晚報》
欲早期發現心肌梗死、腦血管意外等心腦血管疾病,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測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檢查辦法。
它除了能發現腦動脈硬化、腦血管狹窄、腦血管畸形等腦血管的器質性疾病外,還能較大程度地反映腦血管的功能性變化。
目前已經知道臨床許多疾病,如血管性頭痛、功能性頭暈、眩暈、神經官能癥、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均與腦血管功能紊亂有密切關系,經顱多普勒超聲的檢查對這類功能性疾病的病因學診斷有極重要的診斷價值,并可為臨床治療提供客觀的依據。
摘自《健康時報》 刁明芳/文
皮膚老化、色素沉著、皺紋增多,一直都是困擾許多女性的“頭等大事”。近日,美國“雅虎”網站建議,不妨多吃以下食物:
漿果、綠葉蔬菜等,減少“長痘”。激素分泌功能紊亂在皮膚上最明顯的表現就是長痤瘡。建議痤瘡患者食用低升糖指數的食物,如漿果、綠葉蔬菜、甘薯、柚子等,還可以在早餐中加入亞麻籽(油),有助于對抗炎癥。“戰痘一族”還應避免食用糖、酒、咖啡、花生、大豆等食物。精加工的糖和天然糖都會升高睪酮含量,引發激素分泌不平衡,增加痤瘡爆發和皮膚腫脹的風險。
綠茶、枸杞子等,對抗皺紋。皮膚容易起皺紋的人適宜吃富含抗氧化劑的食物,如藍莓、黑莓、枸杞子、綠茶和深綠色的蔬菜。它們有助于擴張血管,讓肌膚更有彈性。
牛油果、南瓜子等,清理堵塞毛孔。油性皮膚極易沾染污物及粉塵,進而長粉刺、小疙瘩。這類皮膚的人適宜食用低升糖指數和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如牛油果、椰子油、亞麻籽和南瓜子等。它們有助于清潔皮膚上過多的皮脂、脫屑等,減輕毛孔阻塞。還要多吃綠葉蔬菜、多喝水,從身體內部來清潔。
此外,干性皮膚的人適宜食用具有天然甜味、酸味和咸味的食物,避免食用帶有苦味、澀味和刺激性的食物。大量喝溫水能夠舒緩干燥的皮膚,清除體內毒素。
摘自《生命時報》 呂冰/文
長期臥床、坐著的人很容易得深靜脈血栓,因此,靜脈血栓多發生于辦公室人群。既然久坐不動容易靜脈曲張,是否多做一點運動就能夠預防血栓呢?
當一個人健康的時候,這樣做的確沒錯。但如果是發現靜脈血栓,或者靜脈血栓病后治愈的人,則要小心謹慎地對待運動這件事。
一旦發現急性深靜脈血栓,患者就要臥床休息,因為這時候運動很可能促使血栓脫落,進而造成肺梗死,危及生命。處在慢性血栓期的患者,運動可能會加重腳腫,只有等血管通了才能運動,但也不宜進行劇烈的運動。因為慢性血栓不可能血管全通,一般就算血管通了,血管中仍有50%~70%的血栓,劇烈運動容易導致血栓復發。
靜脈血栓最佳治療期是在3天內;超過3天的血栓想全溶掉幾乎不可能;兩周內的血栓,有些能溶掉大部分,剩下的則留在血管內,像潛伏的定時炸彈。
摘自《健康時報》 王深明/文
一項新研究發現,經常吃巴西堅果、腰果、碧根果等堅果零食的女性,患胰腺癌的危險更低。
堅果富含一系列的維生素、微量元素和植物化學物質。哈佛大學醫學院附屬布萊姆婦女醫院研究員鮑英博士對7.5萬名女性的相關數據進行了詳細研究。這些參試女性沒有一人存在胰腺癌病史。盡管堅果含有較高油脂,但是新研究發現,吃堅果的女性比普通女性更苗條,吃堅果最多的女性體重明顯比同齡人低。
與不吃堅果的女性相比,女性每周吃堅果至少兩次,每次1盎司(約合28克),可顯著降低患胰腺癌的危險。
摘自《上海大眾衛生報》
美國研究者發現,與父母之間保持溫暖親密的關系有助于預防孩子成年后的重大慢性疾病。反之,兒童時期缺乏溫暖的親情關系會增加其成年時有炎癥或患病的風險。
摘自《健康時報》 田鶴/文
據法國健康雜志TOPSANTE報道,飯后散步10分鐘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效果比在其他時段散步更好。
新西蘭奧塔哥大學的研究選取了41名18歲至75歲的2型糖尿病患者,隨機分成2組。第一組的志愿者在14天內,每天散步半小時;第二組的志愿者則在相同的時間內每天飯后散步10分鐘。實驗間隔1個月,之后兩組志愿者互換散步方式。
實驗結果表明,散步可以有效控制血糖,飯后散步10分鐘的效果更好,可將血糖含量降低22%,在其他時段散步半小時可將血糖含量降低12%。飯后血糖控制對2型糖尿病患者至關重要,非糖尿病患者也可以通過飯后散步預防高血糖。
摘自“環球網” 劉曉彤趙怡蓁/文
口臭既令別人厭煩也讓自己尷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吃點金橘或者嚼嚼鮮橘子皮,預防口臭。
因為橘瓣以及橘子皮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和香精油,含在口中不僅可以潤喉生津、滿口生香,還有止咳、健脾胃的作用,可以有效清除口腔內的異味,對呼吸系統、消化系統也大有益處。需要提醒的是,用橘子皮除口臭,應當注意選擇無病蟲害的橘子皮,同時,注意認真清洗橘子皮,有效清除農藥殘留等有害成分。
不過,這只是對口臭的暫時緩解,要想根治還是要對癥下藥。口臭的大部分原因來自口腔問題,如有蛀牙、牙周病、口腔清潔度不夠等;還有部分因為有支氣管疾病、胃腸道疾病;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患者,或有內分泌系統疾病的人,如糖尿病患者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口臭。
摘自《健康時報》 任李/文
冬季天氣干燥,很多老年人出現了嗓子干癢的癥狀,可喝梨柚湯來治療。取中等大小梨1個,洗凈切塊,柚子皮20克(只取白色部分)。二者加水煎煮20分鐘后,取汁飲用,每日1次,連續5日。
摘自《醫藥養生保健報》 徐雪雁/文
放療是很多腫瘤的治療方式,γ射線有很強的穿透力,對細胞有殺傷力,醫療上用來治療腫瘤,但是放療的副作用常常限制了其治療效果。研究發現,番茄紅素有防γ射線的作用。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和基爾大學的研究團隊經過研究發現,在γ射線輻射劑量較低的情況下,番茄紅素可以有效保護人體正常細胞免受輻射傷害。建議做放療的人常吃番茄,對老年人來說,將番茄燉煮以后趁溫熱食用,保健效果更佳。
摘自《醫藥養生保健報》 王子特/文
“膝關節的損傷是不可逆的!”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治未病科副主任醫師柳東楊介紹,一旦膝關節損毀,最終只能換關節了。跪坐是膝關節拉伸鍛煉的絕妙方法,常做可以放松膝關節,預防運動時膝關節損傷。具體做法是:臀部放于腳跟上,上身挺直,雙手放于膝上,身體端正,目不斜視。剛開始練習時,可站床邊練單腿跪,一只腳在床上跪,另一腳站在床邊。最好先給膝關節做做熱敷,再跪坐。
摘自《新快報》
奶酪這么咸,吃多了會不會得高血壓?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研究人員在《英國營養學雜志》上發表文章說,通過奶制品補充鈉不會令血壓升高,反而對心血管有保護作用。研究人員分5次、每次間隔3天給志愿者吃奶酪、椒鹽卷餅和大豆干酪,然后使用激光多普勒觀察這些食物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結果顯示,通過奶酪進入人體的鈉不會像其他咸味食物中的鈉那樣對心血管產生負面影響。參與研究的安娜·斯坦休伊科斯說,與通過吃椒鹽卷餅和大豆干酪這樣的非奶制品來攝取鈉的志愿者相比,通過吃奶酪攝入鈉的志愿者血管功能更好、血流更豐富、血管擴張更明顯。研究人員說,雖然一般會建議人們少吃鹽,但通過奶制品來攝取鈉反而能保護心血管。
摘自“新華網” 荊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