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閆樹
行業自律促進大數據交易發展的幾點思考
□ 文閆樹
大數據交易市場是伴隨著大數據產業發展而興起的一個新興市場。國際上,數據交易大致始于2008年左右,一些具有前瞻性的企業開始加大對數據業務的投入,“數據市場”、“數據銀行”、“數據交易公約”等數據應用新業態已初見端倪,如圖1所示。然而,相對于國外較為成熟的數據開放、隱私保護等方面的法律體系,在數據交易方面,國外的法律體系也仍亟需健全。尤其是數據交易面臨的一些現實問題與現有隱私保護的法律存在沖突,都需要逐漸完善。
隨著數據的資源價值逐漸得到認可,數據交易的需求不斷增加。2015年國務院印發的《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引導培育大數據交易市場,開展面向應用的數據交易市場試點,探索開展大數據衍生產品交易,鼓勵產業鏈各環節的市場主體進行數據交換和交易,促進數據資源流通,建立健全數據資源交易機制和定價機制,規范交易行為等一系列健全市場發展機制的思路與舉措”。
這一市場雖然近年來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由于數據權屬、隱私保護等方面的問題,其發展仍然存在諸多困境與問題。本文在相關文獻的基礎上,簡要梳理了我國大數據交易市場的發展歷史與主要特點,并提出推動行業自律公約建設是目前解決這一問題的手段之一。
大數據交易市場的興起與大數據行業的整體繁榮密不可分。近年來,隨著數據的資源價值逐漸得到認可,數據交易的需求不斷增加。本章首先梳理我國大數據交易行業的發展脈絡,然后對大數據交易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
(一)我國大數據交易市場的發展
作為一個行業,準確地追溯其發展的起點是比較困難的。早在2011年,就有包括“數據堂”在內的專注于互聯網綜合數據交易和服務的公司成立。當時,“大數據”這一名詞還沒有得到廣泛流傳,數據交易業務也處于試水階段。
2014年12月,隨著“北京大數據交易服務平臺”的正式上線,標志著大數據交易正式得到廣泛認可。北京大數據交易服務平臺是為構建大數據產業基礎設施和完善產業發展環境而設立。2015 年4月14日,貴陽大數據交易所宣告成立并完成首筆交易。這是全國首家大數據交易所,在我國大數據交易市場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在此之后,我國不斷涌現出以市區為單位的各種大數據交易平臺或交易所,例如東湖大數據交易所、長江大數據交易所、徐州大數據交易所、京津冀數據交易中心、上海大數據交易中心等。大數據交易所的繁榮發展,一定程度上也體現出我國大數據行業整體的快速發展。
(二)我國大數據交易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大數據交易市場規模逐漸擴大,但在發展過程中仍涌現出許多問題,主要包括:
1、國家層面的政策不夠明確
2015年8月,《關于促進大數據發展的行動綱要》發布,強調開發應用好大數據這一基礎性戰略資源。然而,對于大數據交易這一領域,政策大多以“試點”、“探索”來進行描述。受制于政策法規、體制機制等諸多盲點與不足,數據交易產業發展相對于大數據產業的整體發展仍顯滯緩。
2、數據交流共享發展緩慢
目前,我國廣泛存在各個領域的數據“各自為政”、“足不出戶”的現象。由于不同數據擁有者對數據資產的價值和風險認知存在較大差異,并且受法律法規、隱私政策、變現途徑等因素的影響,許多數據擁有者對數據中蘊含的信息缺乏足夠的洞察,很多數據擁有者不放心讓自身的數據進入流通環節,擔心用戶隱私或企業機密的泄露。如何得到法律保障,如何定價,如何互惠互利,都是很難回避的問題。除騰訊、阿里等少數企業之外,許多垂直互聯網企業或具有大量數據業務的傳統企業,即便掌握著深度、有價值的數據,仍難以進行廣泛的流通。

圖1 數據市場概貌
3、數據的需求端以互聯網企業為主,覆蓋面不廣
在O2O趨勢下,從主體上看,主要是大型互聯網廠商在積極引入外部數據支撐金融、生活、語音、旅游、健康和教育等多種服務,覆蓋面還偏窄。
(三) 數據交易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上述提到的我國大數據交易市場存在的問題,從表面上看似乎是產業發展初期所遇到的共性問題。然而仔細分析,不難發現這些問題背后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如下這些困難沒有得到突破。
1、數據權屬問題需要得到準確界定
數據的所有權問題是數據交易的根本問題。從傳統意義上來說,數據的所有權應當屬于數據的原始提供者。但對于在去除個人身份屬性之后的數據產權問題,如何劃分數據主體、與數據控制者的產權邊界,各方莫衷一是。目前,國家層面對此也未有明確的法律法規。由于數據權屬關乎數據交易收益的歸屬,因而將直接影響數據提供者的積極性。
2、數據隱私保護問題需要大力規范
目前,基于大數據對用戶的行為特征進行分析并得出用戶偏好的營銷行為已經廣泛開展。然而,與此相關的個人隱私泄露問題也被廣泛探討。對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與數據的獲取和使用存在天然的不協調。這方面的法律法規亟需完善。此外,數據安全與否也對數據交易有著重大影響,數據安全不僅僅指數據本身的安全,還包括數據的存儲、處理、傳輸等安全,這些方面都將提高數據的成本。
3、數據流通各環節標準缺乏統一共識
一件商品越標準化,對其進行交易就越方便。然而,由于數據本身的屬性,其清洗、分析、存儲、定價等問題都存在一定特殊性。數據買方事先無法獲知數據使用的效果,因而無法評判數據價格的合理性,導致數據買方需求不足。目前成熟的無形資產價值評估通常有重置成本法、收益現值法、市場比較法等三種方法。但是,由于當前全球數據資產價值評估屬于探索期,上述三種評估方法并不一定能夠完全符合市場的交易規律,并不一定能夠很準確地量化大數據資產的真正價值。
如何解決上述問題,是每一個大數據交易產業的從業者都格外關心的。目前來看,建立數據流通行業的自律規范將有助于大數據交易市場的發展。
(一)“行業自律先行”具有可行性
由于數據行業發展日新月異,且往往實踐領先于監管,因而長期以來行業諸多領域存在“無門檻、無標準、無監管”的三無狀態。由于法律法規的特性,一項行業標準成為國家標準,或者行業監管措施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需要經過長期的調查、研究、討論、試行等步驟,需要較長的時間。在相關法律法規完善前,行業的自律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
我國的很多行業也都存在“行業自律先行”的問題。僅2016年以來,就有多個具有廣泛影響力的行業自律公約得以確立。例如,《中關村眾籌聯盟行業自律公約》確立了股權眾籌行業的自律規范;《互聯網金融行業自律公約》旨在維護互聯網金融行業合理有序、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等。
這些經驗表明,“自律公約”如果實施到位,將有助于行業自律規范、健康發展,防范行業快速發展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
(二)數據流通行業自律組織在國外已初見端倪
如前所述,對于數據流通行業,目前國內外均沒有健全的監管體系。而在國外,從隱私保護組織衍生的數據流通行業自律組織已經初見端倪。
目前,美國已經形成了非常發達的個人數據保護行業自律組織體系。例如,美國在線隱私聯盟旨在為通過互聯網直接收集他人個人數據提供廣為接受的規范指引;美國TRUSTe組織已發展為美國著名的隱私權保護第三方認證機構之一。這些組織對于數據流通等環節均建立了較為規范的自律準則,以督促企業在進行數據交易時確保對個人隱私權的保護。
(三)我國數據流通行業自律標準正在自發形成
目前,隨著我國數據流通行業的發展,部分企業間已經推出了跨企業的數據交易規則或自律準則。
2014年6月,中國第一份大數據交易規則——《中關村數海大數據交易平臺規則(征求意見稿)》在中關村大數據交易產業聯盟專家顧問委員會宣布成立當天同步推出。主要內容如圖2所示。
2015年5月,貴陽大數據交易所發布《貴陽大數據交易所702公約》。該公約有助于推進大數據交易的發展,形成相關技術與產業的創新,推動培育世界領先的大數據技術、產品、產業和市場。
可以說,目前我國建立廣泛的數據流通行業自律公約的時機已經相對成熟,行業內部各企業對數據交易自律性協議的需求呼之欲出。
2016年7月,數據中心聯盟與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推出了經過修訂的“數據流通行業自律公約”。公約包含加強用戶數據保護,促進數據交易、共享、轉移等環節的規范有序,推動數據的充分流通及價值開發,完善企業內部制度管理和技術保障。“公約”共包含五章、共計十五條內容,如圖3所示。
目前,“公約”已經得到了行業的廣泛認同。已有超過50家企業或科研院所參與公約的起草或簽約。

圖3 數據流通行業自律公約主要內容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大數據交易市場前景廣闊但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行業自律公約建設是解決上述問題的一種有益探索。目前已經推出的“數據流通行業自律公約”借鑒了各行業“公約先行”的特點,得到了初步的認同。隨著內容的逐漸細化,“公約”將作為一個有力的平臺,幫助參與單位共同維護良好的數據流通生態環境,共同推動大數據產業發展。
(作者單位: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技術與標準研究所)
[1]方文淵, 戴美. 大數據交易前景幾何?[J]. 中國電信業, 2016(5).
[2]楊琪, 龔南寧. 我國大數據交易的主要問題及建議[J]. 大數據, 2015(2).
[3]唐斯斯, 劉葉婷. 我國大數據交易亟待突破[J]. 中國發展觀察, 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