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興洙+++閆慧娟
摘要: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中蘊含了大量的文化信息。《說文解字》“馬”部一共收錄了115個馬部字,本文以其中與馬的特征相關的50個字為研究對象,按照馬的毛色、名字、優劣、年齡、性別和脾性、高矮進行了分類。其中與馬的毛色相關漢字最多,一共25個,其次,是與馬的優劣相關的9個字,與馬的名字相關的6個字,與馬的性別和脾性相關的5個字,與馬的年齡相關的3個字,馬的高矮相關的2字。本文將通過對馬的特征進行分類和研究,闡述在中國古代社會,馬與人們生活的關系,以及馬對古人生活的影響,了解古代社會相馬文化與相馬方法的相關文化內容。
[關鍵詞]《說文解字》;“馬”部;馬文化
一、序言
作為漢文化的產物,漢字蘊含著十分豐富和重要的原始文化信息,真實地記錄了漢民族文明的發展歷程。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是中國早成系統的一部字典,其中有關六畜的部首一共包含了500多字。1所謂“六畜”就是指馬、牛、羊、豬、狗、雞這六種被人類飼養的家畜。早在先秦時期就有“六畜”的說法,《三字經》中也有“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的相關內容,可見六畜在古代已經被人類食用和飼養。古代的馬在運輸、乘行、征戰、耕作、食用、娶親和娛樂等多個領域得以重用,并且在中華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從而致使人們去馴化和選育優良的馬匹。在馴化和選育良馬的過程中,通過長期的知識積累,古人總結出了憑借眼力和經驗來鑒別馬的相馬術。
《說文解字》中一共收錄了115個“馬”部字,重文8個,新附字5個。大量與馬相關的漢字,反映出了馬在古代社會中的重要作用?!榜R”部漢字中包括了馬的特征,與馬相關的形容詞、動作和動物等內容。其中與馬的特征相關的漢字一共收錄了50字,相關形容詞39字,相關動作和事物19字,類似動物6字。本文以《說文解字》“馬”部漢字中馬的特征為中心,通過對馬的特征相關漢字的分類分析,進而了解中國古代的馬文化。
在對《說文·馬部》“馬”部馬的特征相關漢字進行詳細了解之前首先通過字形2、字義對馬這個動物來進行初步了解。
《說文解字》“馬”部:“馬,怒也;武也。象馬頭髦尾四足之行。凡馬之屬皆從馬?!薄队衿ゑR部》:“馬,武獸也?!?甲骨文的“馬”是象形字,馬的頭朝上,背朝右,尾朝下,蹄朝左,口張開,長臉長鬢,身軀高大的動物形狀。金文的“馬”也有眼睛、馬鬢、馬尾之形,與甲骨文大致相似,但小篆與金文和甲骨文相比就不太象形了,卻延續了金文里馬鬢馬尾的特征。馬是一種視野寬廣并且感覺器官很發達的動物。尤其是記憶力和判斷力非常強,方向感準確,善跑善負重。因此在古代比起食馬肉,馬最重要的作用則是交通運輸,狩獵和戰爭,是一種非常實用的畜牲。《周易·系辭下》:“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狈3笋R即馴服乘坐牛馬的意思。4馬屬較難馴服和控制的動物,所以在六畜中是較晚才被馴養的。晚期的新石器遺址中豬、牛、羊等家畜的遺骨都比馬多,但在戰國以前的隨葬坑中,就常發現馬與車一起埋葬。5
甲骨文上有15個以“馬”為意符的形聲字,比其他家畜創意的字多。通過殷墟甲骨刻辭里有關馬的記事和衍生文字可以得知宮中用的御馬都是從方國的貢馬中精選出來的,這些好馬按照用途、毛色、形體特征等命以專名。本稿將對《說文解字》“馬”部中收錄的馬的特征進行分類,并參考漢字文化與馬文化相關書籍和資料進行研究分析。
《說文解字》“馬”部與馬的特征相關的50個漢字按照馬的毛色、 優劣、名字、性別和脾性、年齡、 高矮進行了進一步分類。這些漢字借助于從形、從聲和形聲的造字原則,以專一的漢字加以集中和概括,從而使人對馬的認識,具備了一定的規律性。其中與馬的毛色相關漢字最多,一共25個;其次是馬的優劣9個,馬的名字6個,馬的性別和脾性5個,馬的年齡3個,馬的高矮2個。
以上與馬的特征相關漢字都與相馬有關?!肚f子·徐無鬼》:“吾相馬,直者中繩, 曲者中鉤,方者中矩,圓者中規,是國馬也?!瘪R的用途廣泛也催生出了相馬的職業。6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關于古代相馬的帛書《相馬經》,此書創作于2500多年前的伯樂。書中提到“伯樂所相君子之馬”,據推測此書抄錄自《相六畜》中有關馬的部分。7相馬技術日臻完善,很多文獻記載了與相馬有關的資料,記錄了當時對馬相當細致的觀察,同時相馬也成為了一個專業,并涌現出不少相馬專家。所謂相馬就是觀察和品評馬的優劣,相馬的人對馬的毛色、年齡、優劣、性格、高矮大小、速度等皆有相當細致的品評?!秴问洗呵铩は囫R》:“古之相馬者,寒風相口齒,麻朝相頰,女厲相目,衛忌相髭,許鄙相尻,投伐褐相胸脅,管青相黃腸,陳悲相股腳,秦牙相前,賁君相后,凡此十人,皆天下之良工也。若趙之王良,秦之伯樂、九方堙,尤盡其妙,其所以相者不同,見馬之一征也,而知節之高卑,足之滑易,材之堅脆,能之長短?!?天下相馬的高手,他們相馬的方法各有不同,通過看馬的某一特征,就能知道馬的速度、體質、耐力等。雖然各個朝代的相馬都有繼承和發展,但都自成傳統和自有師承。兩漢時代也出現過許多著名的相馬專家,西漢的東門京、黃直、陳君夫、子輿、丁君都,東漢的馬援等等。9
二、馬的毛色
《說文解字》“馬”部中與馬的毛色有關的漢字有:“騏”“驪”“駽”“駁”“馼”“驖”“騩”“駰”“騢”“騅”“驄”“駹”“驃”“駓”“馵”“馰”“驠”“驒”“?”“?”“驈”“騮”“騧”“駱”“驔”。與馬的毛色相關漢字在馬的特征中所占比重最多,可以看出相馬時馬的毛色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據《毛傳》載:“驪馬白胯曰驈,黃白曰皇,純黑曰驪,黃骍曰黃,蒼白雜毛曰騅,黃白雜毛曰駓,赤黃曰骍,蒼祺曰騏,黃驪驎曰驒,白馬黑鬣曰駱,赤身黑鬣曰騮,黑身白鬣曰雒,陰白雜毛曰駰,彤白雜毛曰騢,豪骭曰驔,二目白曰魚?!睂︸R毛色的描寫細微程度令人感到震撼。《廣韻·稕韻》:“駿,馬之俊。周穆王有八駿?!睋涊d周穆王有八匹非常喜愛的駿馬,《穆天子傳》:“天子之駿:赤驥、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驊騮、綠耳。”11皆因其毛色為名。12
馬的毛色分類最為繁復細致,有關的25個漢字進一步分類如下:
根據馬整體、局部和整體與局部的顏色對馬進行了細致區分,其中對馬整體顏色描述的漢字一共有11個,局部顏色描述有9個,整體與局部結合的描述有5個。相馬人根據馬的毛色分布位置不同來判斷馬的優劣。例如根據馬腳色塊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專名,后左足白為“馵”。《爾雅》中還記錄了其他有關馬腳顏色的漢字。例如小腿部分全白的馬為“驓”;四蹄全白的馬為“騚”,俗稱為“踏雪馬”;前足全白的馬為“騱”。所謂“察品色”就是借馬的毛色來判斷馬的優劣品級。
因此,我們可以了解到顏色是古人相馬與對畜類分類的重要標準之一。古代社會人們對顏色的認識已經十分的透徹,顏色文化已經深入到社會之中,影響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我們通過古人對馬毛色的細致區分,也能夠了解到古人的視覺審美特點。
三、馬的優劣
《說文解字》“馬”部中與馬的優劣有關的漢字有“?”“駿”“騛”“驍”“驥”“騫”“騊”“駘”。“駿”“騛”“驍”“驥”“騊”表示優良的馬,“,騫”則表示劣馬,《海外北經》:“北海內有獸,其狀如馬,名曰騊駼?!眳侨纬甲ⅲ骸膀P駼,北方良馬也?!薄绑K”是千里馬,《呂氏春秋·察今》著又作“驁”,高誘謂“千里馬名”?!逗鬂h書·馬援列傳》說“昔有騏驥,一日千里,伯樂見之,昭然不惑?!贝呵飼r期伯樂相馬的故事可謂婦孺皆知,《戰國策·燕策》中描述伯樂相馬“還而顧之,去而顧之,一旦而馬價十倍”。唐代文學家韓愈曾感嘆道:“世有伯樂,而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在而伯樂不常有?!庇谑?,后人便以“伯樂相馬”比喻善于發現、推薦、培養和使用人才的人?!俄n詩外傳》又以“駿”作“駮”,“駮”是傳說中的一種形似馬而能吃虎豹的野獸?!豆茏印ば¢g》:“桓公乘駮馬,虎望見而不敢形?!笨梢钥闯觥膀E”和“駮”應該都是非常高大威猛的馬匹?!盾髯印駥W》:“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薄妒酚洝せ搓幒盍袀鳌罚骸膀U驥之跼躅,不如駑馬之安步?!边@里的“騏驥”指駿馬,“駑馬”則指劣馬。
西漢以前的相馬術單純從作戰的角度來鑒別馬的好壞,把馬分為“善走馬”和“非走馬”,以及“國馬”“良馬”和“駑馬”等等。賈氏的《齊民要術》以體質確定馬的用途,將馬分為“筋馬”和“肉馬”兩大類,從而體現了古代相馬和選用中最基本的傳統。13 相馬法有《良馬三十二相圖》,其中對良馬的體形、毛色、五官等方面的特點描述得十分詳細。相馬文獻《寶金篇》和《寶金歌》也對馬的優劣、形體特征進行了較詳細的描述。趙國的王良,秦國的伯樂、九方芫堙,完全掌握了鑒別馬匹優劣的要領。
四、馬的名字
《說文解字》“馬”部中與馬的名字有關的漢字有:“驩”“驗”“”“”“駼”“騱”。有關馬名的漢字之多,說明當時馬的種類多,而且更證實古代人對馬賦予的一種特殊意義。與其他六畜相比,人們把馬視為伙伴,甚至有時比奴隸的地位還要高。古代先民還有以禽獸取名的習慣,這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先民們希望孩子像畜牲一樣容易養活,用與馬有關漢字取名的在史書中也有相當多的記載?!蹲髠鳌贰秶Z》中即有晉襄公名驩、臾駢(晉人)、駒伯(晉人)、荀騅(晉人)等。史書中與馬相關人名之多,可知當時國人以馬為名的普及和對馬的喜愛。14到了現代,隨著馬在生活中的作用逐漸減少,人們對馬的重視程度自然已遠不如從前,大部分馬名漢字便已不再被使用和重視。
五、馬的性別和脾性
《說文解字》“馬”部中與馬的性別和脾性有關的漢字有“騭”“騬”“”“馴”“?”。“騭,牡馬也?!薄膀s”是指公馬,“騬,犗馬也?!薄膀r”是指閹割的馬。《周禮·夏官》:“夏祭先牧,頒馬攻特?!薄肮ヌ亍痹谶@里就是指被閹割的公馬?!榜Z,馬順也?!北玖x指馬順服?!痘茨献印ふf林》:“馬先馴而后求良。”引申泛指馴服。馬與人的關系密切,人們對馬的雌雄加以區別也是出于實際的需要。隨著飼養經驗的積累,人們認識到閹割動物有利于動物的育肥。15在古代戰爭不斷,必定需要大量合乎戰爭時使用,較為馴順的戰馬。由于公馬的馬性剛烈,比較狂野,閹割之后的馬個性較為穩定、安靜、馴順便于駕馭,也不會因為發情而干擾作戰。在游牧民族的社會,為了管制馬的總數量也會將少數種馬以外的牡馬全部閹割,賽馬的競賽馬匹通常也會被閹割。由此可以得知,古人很早就熟練的掌握了閹割動物的技術。人們對馬的性別進行分類是隨著人類的生活生產自然而然所產生的,是最基本的,是人們對事物認識過程的體現,造出與其相對應的漢字也是順理成章的。
六、馬的年齡
《說文解字》“馬”部中與馬的年齡有關的漢字有“駒”“”“”( 駣16 )。《約注》:“馬壽最短,至八歲而已老……古人為八歲馬制專字,義固有在矣?!薄墩f文》:“駒,馬二歲曰駒?!惫糯摹榜x”現代被稱為“小馬”?!逗鬂h書·趙熹傳》:“名家駒,努力勉之?!边@里的“駒”是用來比喻“少年英俊的人”。“駒”有“小”的意思,所以古籍中的“駒齒”并不是說馬的牙齒,而是指兒童的乳牙。17春秋時代相馬專家寒風,他擅長根據馬的口腔、牙齒來鑒別馬的良劣。即使到了現代,人們也會都通過看動物的口齒來判斷動物年齡。在古代沒有先進技術的情況下,古人通過對馬的細致觀察,掌握了馬齒的生長規律,因此就能正確的判斷出馬的年齡。古人發現了馬隨著年齡的變化,牙齒的個數和磨損程度的不同。一周歲的馬會生出28顆牙齒,兩歲時會再生出4個臼齒,到6歲時牙齒才會全部出齊。母馬一共會長出36顆牙齒,而公馬一共會長出40顆牙齒。古人將積累的經驗記錄在相馬法中,畫出了馬1~32歲的口齒形狀。18
七、馬的高矮
《說文解字》“馬”部中與馬的高矮有關的漢字有“驕”“騋”“驕”指6尺高的馬,“騋”指7尺高的馬?!洞呵锕蚪庠b》:“天子馬曰龍,高七尺以上;諸侯曰馬,高六尺以上;卿大夫、士曰駒,高五尺以上。”“駒”同“驕”。19可見當時馬的尺寸高矮大小已經與使用者的等級有很大的關系。
《周禮·夏官司馬第四》:“馬八尺以上為龍,七尺以上為騋,六尺以上為馬?!编嶅娫唬骸鞍顺呓^高矣,出乎其類,追奔電,逐遺風,一去千里,故以龍名之。七尺以上亦異乎其類矣,不謂之馬而謂之騋,意其由種而生,既高且大,有所自來矣,豈種馬之子孫乎?”《孝經說》上有“房為龍馬,是馬之祖”的說法。也就是說在古人眼里,馬不但被神化,還經常與龍聯系在一起。龍是中國古代文化中虛構出的一種神物,龍與馬的結合更使馬在人們心里的地位上升到如神一般。民間亦有“飛而在天則為龍,行而在地則為馬”之說。有祖先認為龍馬便是仁馬,代表了華夏民族的精神和崇高道德,古人崇尚的龍馬精神代表的就是中華民族奮斗、自強和向上的精神。
八、結語
馬的特征在《說文解字》“馬”部里一共收錄了50字之多,按照馬的毛色、名字、優劣、年齡、性別和脾性、高矮進行了進一步分類。其中與馬的毛色相關漢字最多,一共25個;其次是馬的優劣9個,馬的名字6個,馬的性別和脾性5個,馬的年齡3個,馬的高矮2個。本文通過對《說文解字》“馬”部有關馬的特征的漢字的分類和研究,闡述了中國古代社會馬與人們生活的關系,了解了古代社會相馬文化和相馬方法相關的文化內容。
隨著古代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對事物的要求和思維也不斷地精確,語言的表達也會受到其影響,因此產生了大量與馬的特征有關的漢字。先民的思維方式對事物要求不僅僅只局限于抽象和簡單概括,而是更加關注細節的特征,通過馬的專名專字可以得以證實。馬本身存在不同的毛色、體格等方面的差異,古人便從不同的角度對馬進行了區分。人與馬朝夕相處,對馬有著深厚的感情,在等級觀念、視覺審美、相馬等各種文化的影響下,形成了當時社會與馬相關的文字和馬文化。現代漢字里有不少“馬”部漢字已消失不用,這正是時代變遷和文化發展的結果。
[注釋]
1《說文解字》中,馬部字共收錄115個,占總字數的1%。牛部字共45個,重文1個。羊部字共26個,重文2個。豕部字共23個,重文1個。犬部字共83個,重文8個。與雞相關的部首散見于“隹”部和“鳥”部。
2徐中舒:《漢語古文字字形表》,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版,第377頁。
3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773頁。
4詹緒左、朱良志:《漢字與中國文化教程》,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12頁。
5許進雄:《中國古代社會》,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第81頁。
6文凱、文傳良:<古代相馬今譯>,《四川畜牧獸醫》,2004年第7期。
7謝成俠:《關于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相馬經>的探討》,《文物》,1977年第8期。
8《呂氏春秋》是秦國丞相呂不韋主編的一部古代類百科全書似的傳世巨著,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萬言。
913陳恩志:《相馬術源流和古代養馬文明》,《農業考古》,1987年第2期。
10《駉》是《魯頌》第一篇,是一首先秦時代的漢族詩歌。歌頌魯僖公能繼承祖業,振興魯國,恢復疆土,修筑宗廟?!对娊洝肥菨h族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對后代詩歌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駉》重點是寫馬,通過寫馬來贊頌魯國的國君魯僖公。詩分四章,第一章寫“馬之德”,第二章寫“馬之力”,第三章寫“馬精神”,第四章寫“馬志向”。
11赤驥:火紅色的馬;盜驪:純黑色的馬;白義:純白色的馬;逾輪:青紫色的馬;山子:灰白色的馬;渠黃:鵝黃色的馬;驊騮:黑鬃黑尾的紅馬;綠耳:青黃色的馬。
12易思羽:《中國符號》,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98頁。
14鐸翁:《馬年說馬名》,《西安晚報》,2014年2月23日。
15鄭君龍、李春玲:《<說文解字>畜類字的文化鏡像》,《三明學院學報》,2015年第3期。
16《說文解字》“馬”部里沒有單獨記錄“駣”字,對“駒”字的解釋說明中有記錄。駒:“馬二歳曰駒,三歳曰駣。”
17左民安:《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頁。
18白振有:《<說文解字>馬部字的文化蘊含》,《延安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
19王建莉:《<爾雅>動物專名的原始特征》,《漢字文化》,2003年第2期。
[參考文獻]
1湯可敬.說文解字今譯[M].長沙:岳麓書社,2005.
2李萬春.漢字與民俗[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
3劉志成.文化文字學[M].成都:巴蜀書社,2003.
4劉志基.漢字文化綜論[M].桂林: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
5何九盈.漢字文化學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5.
6何九盈,張猛,胡雙寶.中國漢字文化大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7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
8陳夢佳.殷虛卜辭綜述[M].北京:中華書局,1988.
9臧克和.說文解字的文化說解[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10左民安.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11殷寄明.說文解字精讀[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
12董彥屏,王瓊.《說文解字》馬部會意字探析[J].昭通學學報,2014,(2).
13李惠《說文解字》馬部字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
14呂丹斌.“六畜”詞語文化義闡釋[D].內蒙古師范大學.
15趙靜.《說文>“馬”部字與古代馬文化[J].青年文學家,2010,(20).
16水建鋒,黃換乃.中國馬文化研究現狀分析[J].科技信息,2010,(22).
17陳珺寅.《說文解字>馬部與中國古代文化》,《文教資料》,第27期
18孫依晨(2013),《<說文解字》“馬”部字與中國民俗文化,[J].青春歲月,2013,(22).
19王籽酈,吳俊霖:《說文解字》反映的六畜文化[J].大眾文藝,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