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璠 侯吉明 朱婷
(浙江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多維視野下藝術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研究
——以浙江師范大學藝術碩士培養授權點為例
李林璠 侯吉明 朱婷
(浙江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針對高等師范院校藝術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機制改革的問題,介紹了浙江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藝術碩士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課程內容前沿研究及人才培養特色。
多維視野;藝術碩士;人才培養
當前,高等教育發展從量的擴張開始向質的提升轉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根本問題。
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升級調整,行業的細化和新行業的產生,使得傳統的教育已無法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尤其是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對從業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藝術碩士研究生教育也面臨改革問題[1]。
國際化背景下的藝術碩士研究生培養目前急待解決的問題是教育者以前瞻與發展的眼光預計社會變革與人才質量需求,對于傳統教育教學進行有益的改革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建立以提升職業能力為導向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法[2]。明確專業指向和專業特點,加強課程建設,面向特定職業領域,培養研究生適應專業崗位的綜合素質,根據研究生的學術興趣、知識結構、能力水平,制定個性化的培養計劃,發掘研究生創新潛能[3]。在研究生培養的整個過程中“重視專業能力,突顯職業特性、關聯職業需求、強調市場驅動的問題”。研究生教育應深入研究與社會需求相關的“專業”能力,強調其與學科體系之間的內在關聯性和應用性。探索新思想、新技術、新材料,在掌握精深知識和提高創作水平的同時培養研究生獨立思考與研究的能力。
2.1 研究生教育必須具備“多維視野”
因為研究生人才培養的關鍵在于對研究生的人文素養、學術水平、職業道德和自我發展能力的培養。培養過程中希望研究生重視對本民族傳統文化及現代社會先進知識的學習,并對當下及未來世界的發展予以關注。“多維視野”體現的是研究生的理論、創作、技能、實踐、對社會文化和市場需求的了解與研究等多維度,并能從個人發展、民族發展和世界發展等多視角來學習知識與接納世界文化,培養專業知識技能及社會責任意識。同時對于研究生培養質量的評價標準也從多種維度來衡量,如師資水平、學習成果與實踐環鏡及條件、激勵制度等全面的教育要素、學生的綜合素養及能力水平、行業從業要求、就業情況等。
2.2 “以創作促教學、以創作帶教學、以創作出成果,師生共成長”的教育理念
浙江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藝術碩士授權點培養美術創作、美術教育及藝術設計人才,希望培養出的高端人才成為藝術家及藝術教育工作者。美術教育的理念,與美術創作相輔相成,沒有深厚的美術創作能力與研究,就沒有特色的美術教育。研究生人才培養,秉承以“創作促教學、以創作帶教學、以創作出成果,師生共成長”的教育理念,改革教學方法,強化實踐環節,增強畢業生的藝術創作及教育教學水平和自我發展能力。
3.1 課程結構體系與工作室教學特色
以往美術學院的課程存在過于重視技術的問題,從藝術的本質及規律來看,藝術最重要的是精神而不是形式。正如馬爾克(Framz Marc)、康定斯基(Vassily Kandinsky)等藝術家認為對于藝術思想或精神信仰地表達才是作品的意義所在。
從人腦接受信息、處理信息的生理機能來看,人的左腦主要處理語言、數學、科學知識、細節、事實、邏輯、推理、分析等問題,相對而言具有規范性、實用性、理性的特點。人的右腦處理有關感受、直覺、符號、圖像、情感、想象、哲學、宗教信仰、冒險和創意等問題,具有感性和創造性的特點。藝術創作注重創新,而創新思維的方法,主要是一種猜測、想象和頓悟[4]。 可以看出左腦思維對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很重要,而右腦思維則與形象思維和情感表現為主的藝術創新思維更加接近,因此美術教育應該通過合理的課程結構體系和具體的課程設計開發學生的全腦思維。
此外,藝術碩士研究生教育需具備一個相對完備的專業知識系統和一定的專業技能,在掌握與理解高深學科知識的基礎上,具備學術性價值取向和較高的審美水平,從而勝任專業性的工作, 因此,在藝術碩士研究生課程教學中,師生最主要開展的研究不是技術運動,而是觀念與理論研究。從技能到觀念,從客觀表現到主觀表達的一種感性到理性思考的過程。藝術碩士研究生教育的高質量成果是培養出藝術家[5]。圖2金字塔圖形反映了研究生教學的課程結構體系及最終培養藝術家的目標。

圖1 左腦思維和右腦思維的特性
我校藝術碩士研究生的課程設計中包含著藝術本體的思考,注重對學生藝術素質與科研水平的培養。強調創新意識,打破學科壁壘,將藝術學各方向聯系起來,注入當代社會對藝術學科的新思維、新需求。提出“學科組”的概念,以已有的工作室教學模式為基礎,將各學科方向通過課題需求結合起來,將美術學的傳統學科方向與綜合材料、新媒體藝術結合起來。注重對國內與國外的藝術現象與藝術作品的研究,以創作為主,結合實際項目、作品參展等實踐活動進行專業學習與實踐。
3.2 建構工作室專業研究特色

圖2 研究生教學的課程結構體系及最終培養藝術家的目標
設置工作室,以導師負責制的工作室教學模式開展教學,要求每個工作室研究內容明確,學術特色鮮明。學位點重點扶持學科特色方向,促進學科團隊的成長,充分發揮學科特質,注重藝術創作與課題申報并行,教學研究與項目實踐相結合。以藝術碩士為例,領域內設有中國畫、油畫、版畫方向下有七個研究生工作室,由工作室主持人帶領工作室的導師組進行教學和學術研究,如圖3所示。每個工作室力求在專業學術領域找到自己的研究母題,并形成特色。
如,趙濺球山水畫工作室的特色是崇尚中國畫本體語言的研究。借鑒傳統繪畫、西方繪畫語言,關注傳統與當代、東方與西方藝術的碰撞與相融。主張推崇“天人合一”、“立意為象”、“悟象造境”、“大象無形”等具有東方哲學意味的繪畫風格。弘揚“筆墨當隨時代”與時俱進的筆墨精神。
薛和中國畫水墨表現工作室凸顯水墨表現重視傳承、吸納、開拓,創新及學生藝術個性的發揮和獨創的教學特色。倡導學生省思、體驗、領悟、超前的水墨表現的技能高度和藝術理論的深度與廣度,遠離浮光掠影、走馬觀花式的教育模式。
張禾中國工筆重彩人物畫研究工作室強調中國畫創作教學的課程意識,強調中國畫基礎教學的規范標準,強調中國畫素質教育的文化內涵,將中國畫傳統技法作為歷史經典,將最基本的藝術訓練建立在堅實的歷史傳統上;同時注重對學生人文藝術素質的培養。
侯吉明意象表現主義繪畫工作室以意象表現主義繪畫研究為學術命題,注重研究源于西方人文背景下的繪畫歷史、現代繪畫風格流派及繪畫形式語言的研究,強調繪畫的中國化意識。崇尚繪畫本體語言研究,在規范與自由、科學與詩意之間取得平衡,主張“悟象造境”, 詩意游心而立象的自由創作狀態。

圖3 浙江師范大學藝術碩士培養授權點美術領域工作室
黃鎮南新寫實繪畫研究工作室以新寫實繪畫為學術命題,注重研究汲取西方自文藝復興到后期印象主義之間的寫實繪畫營養,認為新寫實繪畫研究是在西方傳統寫實繪畫的基礎上發展延伸;形成對平面的、有具體形象為特征的繪畫形態,是寫實繪畫的拓展學科。新寫實繪畫的研究是在題材選擇上更加寬泛,在形式原則和技法運用等諸方面更豐富了寫實藝術的繪畫特征。
宋永進寫意當代油畫研究工作室以西方現代藝術的方法論為基礎,傳承中國傳統藝術的優良內容,融合中西藝術的寫意精神,強調作品的繪畫性。
邱興雄當代版畫研究工作室全面了解版畫的藝術特色,掌握版畫的制作技法,對版畫形、色、點、線、面組合訓練,營造版畫構成的整體性和節奏感,創作出優秀的版畫作品。特色是強化主觀感受,營造意象圖式,追求意境表現。
浙江師范大學工作室制教學的特色內容是導師的學術研究特色和導師對研究生的學術影響。導師與研究生共同創作實踐,共同參展,共同進行學術活動。導師負責制能讓導師與研究生彼此了解,有計劃、循序漸進地安排學習時間及研究內容。傳道、授業、解惑的鏈接關系設計得更為能動與科學,并運行“教、學、研三位一體”的循環機制,多維度、全方位的促進學術研究與學術成果獲得。如侯吉明意象表現主義繪畫工作室,侯吉明教授本人及其指導的學生作品有4件入選2014年第十二屆全國美展,其中一件與研究生合作的作品獲省銀獎。工作室師生作品先后在上海、嘉興、杭州、寧波、廣州等地舉辦的個人畫展和意象表現主義油畫工作室巡回畫展10次。
在導師的指導下,美術學研究生在油畫、中國畫、版畫及綜合材料研究與創作方面成果豐碩,全國第十二屆美展研究生與導師共有7件作品入選,一件獲獎提名。研究生作品入選全國美展及中國美協主辦的全國性美展60余項。就業情況良好,就業率達100%。
4.1 健全導師責權機制
建立導師教學與學術研究的保障體系,重視對外學術交流,進一步提高學科的綜合發展水平。由導師和校外實踐導師及國內外外聘專家組成導師組,在培養過程中強化導師責任,不斷健全導師責權機制,并有配套的獎懲制度。實行畢業論文、畢業創作雙開題。重視研究生畢業展,經過多年實踐,已逐步形成畢業展的學術品牌效應。同時建立研究生創新激勵機制,鼓勵研究生參加學科競賽,作品參展,舉辦個人畫展,發表論文,申報課題和專利及參加導師的橫向項目,將研究生的科研成果納入獎學金和評優、評獎。鼓勵研究生國內外訪學和學術交流,采用“請進來和走出去”的方法,與國外同類高等美術院校建立合作關系,請外國專家學者來校講學和擔任客座教授,加強國際學術交流,并在國外舉辦繪畫作品展及學術研討活動。將社會文化資源引入學校,構建學校與文化事業單位合作的長效機制,搭建高水準的教學實踐及創作平臺。
4.2 研究生培養特色與優勢
經過實踐,目前藝術碩士培養已形成藝術創作與理論研究相融合的特色和多學科交叉綜合的特色。教學、創作、社會服務三位一體的工作室制培養模式成效顯著。依托校國家級非洲研究院、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校級非洲藝術研究中心、校現當代美術理論與創作研究所、省浙中水彩粉畫研究中心等科研機構,在美術史論、美術批評研究、民國美術研究、宋代美術史論與非洲藝術研究等領域的理論研究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同時在非洲藝術交流與發展、非洲藝術創作與理論、中非藝術融合、民間美術研究與綜合材料繪畫等領域取得了突出成果,并逐漸形成特色。
針對藝術碩士研究生教育問題,浙江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經過探索與實踐,總結出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必須尊重藝術教育規律,堅持育人為本,重視學術特色,強化學科建設,以社會服務為引領,教學科研為載體,內部管理為基礎,搭建科研平臺,并具備國際化的學術視野和先進的教育理念,不斷提升學術水平,切實做好教書育人的工作,為社會培養高層次的美術人才。
[1]陳靜.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問題研究[D].西南大學,2013.
[2]解榮昌.高教美術教育教學的思考[J].美術教育研究,2015(23):161-161.
[3]方芳.綜合類院校藝術專業教育教學創新研究[J].湖南包裝,2015,29(3:)95-96
[4]胡知凡.美國國家核心藝術標準的特點與借鑒意義[J].教育參考,2015(3):25-32
[5]張建功.中美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比較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1.
李林璠(1969-),女,浙江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研究生教學部主任,副教授。E-mall:921514019@qq.com
侯吉明(1962-),男,浙江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
2017-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