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新德里電視臺新聞網4月17日文章,原題:從海上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近年來,隨著國內的經濟增長放緩,中國開始將更多的注意力轉向區域經濟整合。他們與相關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展開合作,希望能創造更多商機。從目前來看,中國想要從南亞直至歐洲和非洲沿線發展港口、道路、鐵路和能源走廊,這是中國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一部分。
為什么中國將進入的這些路線視為戰略通道?這會提升其安全和政治力量嗎?盡管外界對中國的意圖一直有諸多的揣測,但中國方面稱其主要強調的是經濟合作——希望同有關國家能夠進一步加強海上、經貿、科學和環境等領域的合作。
據悉,絲綢之路經濟帶將涵蓋南亞、中亞、歐洲與非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開始于中國的福建省泉州,經由海南,再往馬六甲海峽,接著跨越印度洋到內羅畢,再沿紅海到地中海,終點到達威尼斯。那么印度在其中能夠扮演什么角色呢?泉州市辦公室副主任紀平(音)對本臺表示,去年印度與港口城市泉州貿易額為3.2億美元。他希望(中印)兩國在絲綢之路上會有更大的合作。因為,事實已經證明,封閉的貿易政策注定是會失敗。
目前,該項目得到了諸如亞投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和上合組織開發銀行的融資。正因為如此,許多專家都認為印度應該加入該倡議,以及像觀察家研究基金會的馬諾基·喬希所言的,“(積極)挑選合作領域”。
今年5月,中國將主辦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預計有至少20個國家的領導人參會。所以印度不能忽視“一帶一路”倡議。盡管印度反對中巴經濟走廊的項目,認為這在背后“存在危險”,但觀察家們認為,印度是可以加入“一帶一路”倡議的——尤其考慮到它與印度的“東望”政策有著不少的相關性,雙方完全可以挑選“對的”領域來進行合作。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副會長彭克玉對本臺表示,中國相信莫迪總統“是一個強勢領導人,應該會加入“一帶一路”倡議,因為所提議的走廊純屬經濟,不是為了建立政治霸權”。▲
(作者巴伊拉維·辛格,陳俊安譯)
環球時報2017-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