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鈺汗
摘要:城鄉二元結構體制的實施衍生出的“三農”問題長期制約了鄉村的發展,鄉村迫切需要尋找到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新道路。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鄉村發展的日益關注,鄉村迎來了重要發展機遇,但在實踐中也產生了很多問題。筆者在此背景下,通過對“城市經營”、“城市運營”、“鄉村經營”和“鄉村旅游運營”等相對較新的概念和實踐研究的基礎上,提出“鄉村運營”的理念,并探索了將其運用于鄉村發展的模式構建。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Peasant" derived from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urban-rural dualistic structure system has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illage for a long time, and the village urgently needs to find a new road suitable for its own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untry's growing concern about rural development, the village ushered in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but in practice also produced a lot of problems. On the basis of the relatively new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city management", "city operation", "village management" and "village tourism operation",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village operation" and explores the mode construction of applying it to rural development.
關鍵詞:鄉村運營;鄉村發展模式;鄉村經營;城市運營
Key words: rural operation;rural development model;rural management;urban operation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09-0009-03
0 引言
2016年,中國城鎮化率達到57.35%[1],城鎮化率的增長速度達到2.2%。根據諾瑟姆曲線的規律,可知我國正經歷快速城鎮化階段。快速城鎮化進程的實現必然需要由鄉村向城市的大規模的人口遷移為支撐,當前人口遷移的“年齡、性別的選擇性”又使得村內留守的婦女、兒童、老人比例較高,這導致很多的鄉村因為缺失發展主體而走向停滯甚至沒落,或者僅僅成為大量的“候鳥式”農民工群體的“臨時住所”,浪費了鄉村的資源。中國歷來是一個以農為本的國家,傳統精耕細作的生產方式有其存在的價值,但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加上中國存在大量的山區,土地分散、權屬不清,制約了規模農業的發展。
以上這些現象就是目前“三農”問題的縮影,我們要想尋找新的鄉村發展方向,就一定繞不開這些問題。筆者希望通過相關的研究,探索一種鄉村建設和發展新的理念,為鄉村發展理論和相關實踐提供參考。
1 城市經營與城市運營的相關研究
20世紀60年代,Ray Pahl首次提出Urban Managerialism理論[2],這引發了學者對Urban Management理論的研究。20世紀7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的城市管理者首先提出“城市經營(City Management)”的理念,他們認為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同樣適用市場規律,政府可運用市場手段對城市資源配置和整合,進行整體經營管理[3]。國內“城市經營”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1998年9月召開的紀念十一屆三中全會20周年的研討會上[4]。劉文儉對“城市經營”的概念做了較系統的闡釋,提出“城市經營”是研究“經營城市”規律的科學,他認為“城市經營”是一種全新的城市建設和發展理念,是運用市場經濟手段將城市資源資產化,實現資源配置最優,以提升城市價值,實現城市資產的保值增值[5]。許保利認為“城市經營”的主體是政府,但政府不能直接配置城市的資源,所以“城市經營”要在政府的指導下,由企業和市場配置和運作資源,這就是“城市運營”[6]。“城市運營”的主體是城市運營商,城市運營商是政府與市場之間必不可少的中間環節[7]。“城市運營”是在實踐中對“城市經營”理念的升華,城市運營商就是指那些在滿足市民需求的同時,使自己的項目成為城市發展建設有機組成部分的經營開發商[8]。
綜上,我們可以認為“城市經營”與“城市運營”的理念都源于國外城市管理(Urban Management)的理論和實踐,但因為國情不一樣,其概念和內涵不能對等。國內的“城市經營”與“城市運營”兩者概念之間有很多的相似性,但也有差異,表現在:①主體差異。前者的主體是政府,后者是企業或者企業與政府的聯合體;②客體差異。前者針對的對象是全域的城市資源,后者是具體開發項目涉及的資源;③機制差異。前者是政府結合市場經濟手段的宏觀調控,側重于目標管理,后者將更多的運用市場經濟的手段,側重于運作過程。
2 鄉村經營與鄉村旅游運營的相關研究
2.1 鄉村經營相關研究 目前對“鄉村經營”的研究主要體現在概念、經營主客體和實踐三個方面。“鄉村經營”是借鑒“城市經營”概念而來的,周蟬鳴提出“鄉村經營”是運用市場經濟手段,對鄉村的資源進行優化配置,以實現鄉村的增值和發展,是市場經濟下的一種鄉村建設理念和發展模式[9]。王麗娟等提出“鄉村經營”是對鄉村資源的使用權和經營權等進行市場化的運作,以壯大集體經濟,為鄉村建設提供資金[10]。吳理財探討了“經營鄉村”的主體的問題,認為鄉村“經營”是政府的職能,僅有農民難以形成有效合作和負擔農村內具有外部性的公共品,他提出政府與農民積極合作來經營鄉村[11]。王麗娟等認為“鄉村經營”的主體是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可組建開發公司經營,客體包括鄉村內有形和無形資本,項目的規劃和實施應通過村民表決[4]。王威提出“經營鄉村”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升級版,要用經營的思維進行村莊治理,并以昌碩縣為例研究了經營性治理模式的權利結構、運作過程和價值[12]。

2.2 鄉村經營相關實踐 雖然現階段對“鄉村經營”的研究不多,也沒有一個權威定義,但已有部分鄉村在實踐。2008年,浙江安吉正式把“經營鄉村”的理念運用于鄉村建設,構建了“全縣一盤棋”的經營布局,建立“統分結合、三級負責”的經營模式,培育“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經營主體[13]。浙江滕頭村也較早地自主探索“經營鄉村”的方式,2015年全村的GDP突破了10億[14],通過分析發現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強大的集體經濟給了村干部更多的話語權[15],鄉村的建設有了經濟的支撐,自然發展更為主動。成都三圣花鄉的“五朵金花”是通過政府力量引導農民就地市民化的典范,大力發展農旅結合經濟,雖然最終使得傳統村落轉變成了“陌生人”集聚的城市社區[16],但也避免了形成新的城中村。江西婺源縣以“中國最美的鄉村”為主題,通過政府力量引導,將縣內資源整合,采取“農戶+公司”的社區參與模式,組建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統一經營[17]。還有浙江省的江山“中國幸福鄉村”、長興“中國魅力鄉村”、德清“和美家園”等的創建都采用了政府引導、農民參與、社會支持等多方合作的方式進行鄉村的經營,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2.3 鄉村旅游運營研究 “鄉村旅游運營”的研究上,盧楊通過對中外的鄉村旅游運營機制的比較,提出了構建“政府+公司+農民旅游協會+旅行社”的運營機制[18]。張冬梅等提出鄉村旅游以產業為基,運營為王的觀點[19]。目前大部分的鄉村旅游運營實踐都是企業為主導的對景區、民宿等的開發,誰投資誰受益的方式開展。
2.4 小結 綜上,“鄉村經營”是一個較新的概念,目前還沒有統一定義,且常與“經營鄉村”通用。“鄉村經營”的主體主要是村集體(村民),村集體的治理能力取決于集體經濟和對村民的資源動員能力,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分解了集體所有,加之很多鄉村由于傳統文化的丟失而使得人際關系疏離,只能靠政府由上至下的政策扶持。所以“鄉村經營”的主體更多時候變成了村集體(村民)與政府的聯合體。“鄉村經營”的理論目前幾乎是照搬了“城市經營”的概念,目的是樹立一種鄉村建設新理念和發展模式,更主動參與市場競爭。浙江安吉最先將“鄉村經營”理念運用到鄉村建設上,并將鄉村經營管理與景區建設相結合,但其局限性是僅在旅游開發上,而且政府的推動力量起到很大作用。
3 鄉村運營理念的闡釋
3.1 鄉村運營實踐 2014年5月,“天門市華豐農業專業合作社新型農村社區”項目被批復,以合作社為載體,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包括醫院、養老院等基礎設施,農民合作社首次成了“鄉村運營商”[20],在“遷村騰屋”后,原先散居的村民將住進新小區生活,騰出的土地則由合作社規模化耕作,但所有權不變[21]。還有當前有較多的企業加入鄉村旅游運營中,與鄉村經營管理相結合。這些都是“鄉村運營”的初期實踐,但由于鄉村的土地政策和鄉村沒有很好進入市場化,資本盈利的本性使得目前企業進入“鄉村運營”都比較拘謹,還處于嘗試階段。
3.2 鄉村運營的概念和內涵 通過對“城市經營”、“城市運營”、“鄉村經營”等概念和實踐的研究總結,筆者認為“鄉村運營”是新時期的一種鄉村建設和發展新理念,是在政府的引導或參與下,由村集體(村民)成立農民合作社或者和企業合作成立鄉村運營組織,運用市場經濟的手段,對鄉村的資源要素進行整合、配置和運作,從而實現鄉村資產的保值增值。“運營鄉村”是在“鄉村運營”理念下的一種實踐。
研究“鄉村運營”的內涵必然要明確其與“鄉村經營”的差異,研究其與“城市運營”的運營主體、運營客體、運營機制等問題的異同。“鄉村運營”與“鄉村經營”的差異類似于“城市運營”與“城市經營”的差異,在此就不再贅述了。我們重點分析“鄉村運營”與“城市運營”的異同:①差異主要源于城鄉土地管制上的差別。中國的土地都是國有或者集體所有,“鄉村運營”對應的是流轉和功能賦權都相對受限的集體土地,“城市運營”對應的是使用權可自由轉讓的國有土地,并享有擔保抵押權和收益權。城鄉不同的土地管制方式使得社會資本優先選擇進入城市,參與“城市運營”以獲得更多的增值收益,這就是資本的趨利本性,也有鄉村市場化程度不高的原因。但隨著近年來土地制度改革的持續推進,從農村土地確權登記、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到“三權分置”、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再到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直接提出鼓勵土地適度規模化經營。農村土地的運作價值逐步提升了,“鄉村運營”的吸引力也增加了。②運營主體的差別。運營主體主要來源于利益相關者,“鄉村運營”涉及的主要利益相關者有村集體(農民)和企業,所以其運營主體應該是村集體(農民)成立農民合作社或者村集體與企業的聯合體,盡量避免僅為企業承擔,因為“鄉村運營”必然會涉及村民的生活,村民應該保有選擇的權利。但當村莊人口流出而且村民自愿退出土地時,土地所有權回到國家,此時的運營主體為企業或者企業與政府的聯合體。③運營客體。“鄉村運營”的對象是鄉村資源要素內主體認為可開發的資源,包括自然、人文及其它衍生品。“城市運營”的對象就是城市資源。④運營機制。都是主體對客體在市場經濟下的運作。
綜上,梳理出相關概念的關系框架圖(圖1)。但隨著土地制度的進一步改革,未來城鄉真正實現一體化了,那時候的城鄉不再是以土地管制劃分,運營也變成了“城鄉運營”,運營的細分依據也將變成主體和資源要素特征,這是未來需要探索的方向,本文不做闡釋。
4 鄉村運營理念下的鄉村發展模式構建
理論需指導實踐,“鄉村運營”理念提出的最終目的還是需要回到對鄉村發展模式的探討中來。筆者嘗試構建了“鄉村運營”模式運作框架(圖2),并從鄉村定位——運營主體構建——運營及保障機制建立三個方面進行鄉村發展模式的構建。
4.1 區域視角明定位 不是所有的鄉村都是發展型的,不是所有的鄉村規劃都是增量規劃,而且隨著城鎮化進程的繼續推進,還會有大量的人口從鄉村遷移到城市,這也是鄉村規劃工作者在實踐中應該去反思的。筆者認為在考慮鄉村發展模式時先明確鄉村發展的定位非常重要,應提前根據鄉村自身的資源稟賦、區域發展環境、交通條件等客觀判斷鄉村發展的潛力,再結合當地村民的發展意愿,確定鄉村的發展方向是發展型還是遷移型。如是發展型,再通過區域視角進行職能定位和配套建設,如是遷移型,則由政府和村集體提前進行村民遷移引導,避免不必要的供給浪費。
4.2 運營主體構建 根據鄉村發展的定位、村集體(村民)意愿、村集體與政府的“鄉村經營”目標進行運營主體構建。在構建過程中,村民意愿至關重要,因為村民是直接的利益相關者。運營主體構建:①村集體管理能力較強且經濟強大的鄉村可以直接由村集體成立農民合作社來運營鄉村。但合作社需要以公司的形式運營且需招聘相關專業人員開展工作,如針對鄉村建設的規劃、建筑及其他工程類專業人才,針對鄉村治理發展的管理類、投資類、策劃類等專業人才等。②村集體能力相對較弱的鄉村,在村民同意的情況下,可引進企業,但為避免社會資本的強勢介入而使村民失去本屬于他們的鄉村增值,建議成立股份公司,村民可以土地使用權、資源開發權等入股,這樣可使企業與村民更好實現共贏。企業還可以選擇以經銷服務商的形式介入鄉村,與村集體合作運營。鄉村困境的一個重要根源就是農業效率低且銷路不通,農民對市場的不了解導致種植的盲目,而企業作為經銷服務商對市場敏銳,可很好的打通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可以直接聯系客戶開展定制種植,這樣的合作把本該屬于農民的利潤留在鄉村,企業獲得增值效益。當然企業也可以是由本地村民創辦,集體內部進行土地流轉。③如鄉村發展前景不樂觀,且村民自主選擇有償退出土地所有權,政府可將土地征為國有,就可和“城市運營”一樣由政府與企業聯合運營。但要注意的是雖然土地所有權為國有,但鄉村的環境基底決定了“鄉村運營”有其自身的獨特性,比如土地性質不能隨意更改,要保證農產品安全等。村民也可選擇不退出土地所有權,村集體和企業聯合成立股份公司。
4.3 運營及保障機制建立 不管運營主體是哪種組織形式,都需要接受公益組織的監督和政府的引導調控,在此基礎上運營主體運用市場經濟手段,對鄉村資源(可跨行政界線)進行運作以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和人們覺悟的提升,將會出現越來越多的自發性公益組織,在運營過程中公益組織將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公益組織由各式各樣的志愿者組成,在利益關系中他們處于一個中立狀態,主要關注整體的社會效益,也可提供一些專業培訓,讓鄉村能夠持續健康發展。要想運營的成功當然還需要有完善的法律及規章制度作為保障,這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5 結語
本文從鄉村問題出發,通過梳理相關研究與實踐,提出“鄉村運營”的概念,并對相關理論進行了辨析,嘗試構建了新的鄉村發展模式。筆者認為對鄉村進入市場后的發展的討論有其必然性。2008年,浙江安吉用“經營鄉村”的理念進行鄉村建設,近年來土地制度的改革使農村土地加快了流轉速度,市場力量在城鄉建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政府想讓市場的力量介入,但目前政府主要還是通過自上而下的資金投入進行鄉村建設,同時聯合村集體承擔“鄉村運營”的工作。但政府的力量也是有限的,鄉村的發展需要更多的市場力量,在“鄉村運營”時代來臨之前做些探索很有必要。
參考文獻:
[1]http://finance.huanqiu.com/roll/2017-01/9988634.html.
[2]Pahl R E.Whose City? And Further Essays on Urban Society[M].Baltimore: Penguin Books, 1975.
[3]全偉. 城市經營概念及其內涵芻議[J].經濟師,2006(10): 92-93.
[4]林竹. 城市運營與城市經營的理論與實踐辨析[J]. 規劃師, 2014(09):116-121.
[5]劉文儉.城市經營概論[J].現代城市研究,2001(05):1-3.
[6]許保利.城市運營商:未來城市建設的主要承擔者[J].中共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4(02): 31-32.
[7]王志綱. 經營城市離不開城市運營商[J].領導決策信息, 2002(29):21.
[8]http://baike.so.com/doc/3874917-4067765.html.
[9]周蟬鳴.基于“鄉村經營”理念的城鄉統籌規劃探索——以四川省開江縣城鄉統籌規劃為例[J].室內設計,2012(02): 42-48.
[10]王麗娟,顧益康,胡豹. 以“鄉村經營”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J].浙江經濟,2013(13):44-45.
[11]吳理財.政府主導還是農民自治?——對當前鄉村“經營”的基本看法[J].學習月刊,2004(06):14-15.
[12]王威.鄉村經營性治理的創新模式研究——浙西北昌碩縣的個案分析[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5.
[13]周蟬鳴.西南地區城鄉統籌“鄉村經營”規劃研究——以黔中新興產業示范(園)區、開江縣為例[D].重慶:重慶大學,2012.
[14]http://mt.sohu.com/20160528/n451801881.shtml.
[15]董亞珍,聞海燕.我國新農村建設的個案研究——滕頭村的調查與思考[J].經濟縱橫,2009(11):67-70.
[16]王瑗.城市邊緣區鄉村旅游地城市化進程研究——以成都三圣花鄉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10(12):1-4.
[17]把多勛,徐金海.基于社區參與的鄉村旅游研究——以江西婺源縣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3(08):867-869.
[18]盧楊.鄉村旅游運營機制中外比較[J].合作經濟與科技, 2005(19):38-39.
[19]張冬梅,杜永磊. “產業為基 運營為王”鄉村旅游發展的縱深探討[N].中國旅游報,2016-08-02(A01).
[20]彭磊,榮方林,張志軍等.我省誕生全國首個“鄉村運營商”[N].湖北日報,2014-05-10(003).
[21]彭磊,榮方林,張志軍,等.鄉村運營商,是不務正業還是另辟蹊徑?[N].湖北日報,2014-05-23(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