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峰

【摘要】 目的 探究在癲癇患者的臨床診斷中采用顱腦CT掃描方法進行診斷的臨床價值。方法 112例癲癇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根據給予患者臨床診斷方式的不同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 每組56例。對照組患者采用腦電圖進行臨床診斷;試驗組患者則采用顱腦CT掃描方式進行臨床診斷。對兩組患者的診斷準確性以及患者的檢查依從性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在癲癇發作期以及癲癇發作間期試驗組患者的診斷準確率分別為78.79%(26/33)以及73.91%(17/23), 對照組患者的診斷準確率分別為57.14%(20/35)以及61.90%(13/21), 試驗組的總準確率為76.79%, 對照組的總準確率為58.93%;兩組發作期以及發作間期的診斷準確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試驗組總準確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臨床檢查過程中, 試驗組患者的檢查依從率為91.07%, 高于對照組的76.79%,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癲癇疾病的臨床診斷過程中給予患者采用顱腦CT掃描檢查進行臨床診斷具有準確率高且患者檢查依從性高的臨床優勢, 值得在臨床廣泛推廣應用。
【關鍵詞】 顱腦CT掃描;腦電圖;癲癇;臨床診斷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8.0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value of cranial CT scan method applied in diagnosis of epilepsy disease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112 epilepsy patients as study subjects were divided by different clinical diagnostic methods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56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electroencephalogram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cranial CT scan method for clinical diagnosis.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were made on diagnostic accuracy rate and examined compliance of patients in two groups. 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diagnostic accuracy rate in seizure phase and its interval phase respectively as 78.79% (26/33) and 73.91%(17/23), which were 57.14% (20/35) and 61.90% (13/21)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total accuracy rate as 76.79%,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had total accuracy rate as 58.93%. Both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iagnostic accuracy rate in seizure phase and its interval phase (P>0.05).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higher total accuracy rat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In process of clinical examinatio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higher examined compliance as 91.07% than 76.79%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Cranial CT scan examination for clinical diagnosis of epilepsy disease provides clinical advantages of high accuracy rate and examined compliance, and it is worth wide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in clinic.
【Key words】 Cranial CT scan; Electroencephalogram; Epilepsy; Clinical diagnosis
在神經系統疾病中, 癲癇是臨床最為常見的一種, 其具有發病突然且迅速, 發作時間不固定以及反復發作的臨床特點, 在發作結束后, 患者往往如正常人一般, 這使得患者的臨床診斷以及確診具有很大的困難[1-4]。癲癇的臨床診斷以及確診一直為相關研究者所重點關注以及重點研究的內容。近幾年來,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提高以及醫療器械的不斷發展以及改善, 多種臨床診斷方式逐漸應用于癲癇患者的臨床診斷以及確診。顱腦CT可有效提高癲癇患者的臨床診斷準確性, 對患者的臨床確診以及治療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2, 5]。本研究以112例癲癇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探究在癲癇患者的臨床診斷中采用顱腦CT掃描方法進行診斷的臨床價值。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112例癲癇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所有患者均接受相關臨床檢查, 其檢查結果以及患者的臨床癥狀均符合癲癇的相關臨床診斷標準, 根據給予患者臨床診斷方式的不同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 每組56例。試驗組中男35例, 女21例;年齡8~53歲, 平均年齡(36.26±5.58)歲;病程3.0~12.0年, 平均病程(8.21±3.05)年;其中, 12例患者表現出抽搐癥狀, 11例患者高熱, 13例患者具有睡眠障礙癥狀, 20例患者頭疼;33例患者處于發作期, 23例患者處于發作間期。對照組中男38例, 女18例;年齡7~54歲, 平均年齡(37.09±5.64)歲;病程3.5~13.0年, 平均病程(8.80±3.14)年;
其中, 13例患者表現出抽搐癥狀, 9例患者高熱, 12例患者具有睡眠障礙癥狀, 22例患者頭疼;35例患者處于發作期, 21例患者處于發作間期。所有參與本研究的受試對象及其家屬均同意參與本次研究, 并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腦電圖進行臨床診斷, 診斷方式為根據操作要求, 在患者的頭皮安置電極, 確保在患者清醒以及睡眠兩種狀態時每一導聯均能進行2次掃描, 保持每次掃描的掃描時間在5 min。并清醒描記中對患者進行睜閉眼以及閃光刺激等試驗, 若在此過程中, 患者突然出現癲癇發作癥狀, 則應及時并大聲呼喚患者的姓名, 以確定患者此時的意識狀態, 并認真做好詳細的臨床記錄。試驗組患者則采用顱腦CT掃描方式進行臨床診斷, 檢測儀器采用西門子Spirit多層螺旋CT, 具體操作方法要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 以512×512矩陣, 按照8 mm的層厚由患者的顱底至其顱頂依次進行掃描, 對于患者的特殊部位以及特殊患者可在此掃描方法的基礎上再進行合理的加層掃描。另外部分患者還可給予增強CT檢查, 并根據患者的CT檢查結果對患者進行臨床診斷。
1. 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對兩組患者的診斷準確性以及患者的檢查依從性進行詳細記錄并對比分析。診斷準確性的判斷以顱腦CT掃描的檢查結果以及ICD標準為評判標準, 并分別根據患者的發病期以及發病間期進行評價, 符合者則為診斷正確。診斷準確率=符合病例數/總病例數×100%。檢查依從性的評判主要以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 總分為100分, 患者得分>80分則為完全依從;患者得分60~80分則為基本依從;患者得分<60分則為不依從。治療依從率=(完全依從+基本依從)/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的診斷準確率比較 在癲癇發作期以及癲癇發作間期試驗組患者的診斷準確率分別為78.79%(26/33)以及73.91%(17/23), 對照組患者的診斷準確率分別為57.14%
(20/35)以及61.90%(13/21), 試驗組的總準確率為76.79%, 對照組的總準確率為58.93%。兩組發作期以及發作間期的診斷準確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試驗組總準確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的檢查依從性比較 在臨床檢查過程中, 試驗組患者的檢查依從率為91.07%, 對照組患者的檢查依從率為76.79%, 試驗組患者的檢查依從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癲癇的主要發病原因為患者的神經元細胞出現異常或者其膜電位發生異常, 其具有發病率高, 且呈反復發作的臨床特點[3, 6-9]。癲癇的發病主要為患者接受了內源性或者外源性的刺激, 并在此刺激作用下產生了異常放電現象。相關臨床研究表明, 癲癇的發病機制與多種因素有關, 主要包括先天性因素以及后天性因素等[10, 11]。顱內腫瘤、腦血管畸形、顱腦先天發育不足以及患者顱內出現異物是導致患者癲癇發作的主要臨床原因[4, 5]。癲癇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 并極大的降低了患者的正常生活質量。因此, 及早對癲癇患者進行臨床診斷以及治療對患者及其家庭是十分有必要的[6, 12-16]。目前, 臨床用于診斷癲癇的診斷方式主要有腦電圖以及顱腦CT掃描兩種, 兩種臨床診斷方式均能對患者的腦組織結構進行一定程度的體現, 并且還能對患者的癲癇發作原因以及病灶部位進行一定程度的定位。腦電圖診斷主要反映患者的神經細胞電生理學改變情況, 其檢查側重點在患者腦的機能方面, 該診斷方式具有敏感性較高的臨床優勢[7, 8]。而顱腦CT掃描則主要反映患者腦部的解剖結構學改變情況, 其能對患者的病灶部位以及病變周邊組織進行清晰的顯示, 為患者進一步的臨床定性分析提供了一定的臨床指導以及臨床依據[9, 10]。本研究以112例癲癇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探究在癲癇患者的臨床診斷中采用顱腦CT掃描方法進行診斷的臨床價值。研究結果顯示, 在癲癇發作期以及癲癇發作間期試驗組患者的診斷準確率分別為78.79%(26/33)以及73.91%(17/23), 對照組患者的診斷準確率分別為57.14%(20/35)以及61.90%(13/21), 試驗組的總準確率為76.79%, 對照組的總準確率為58.93%;兩組發作期以及發作間期的診斷準確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試驗組總準確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臨床檢查過程中, 試驗組患者的檢查依從率為91.07%, 高于對照組的76.79%,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在癲癇疾病的臨床診斷過程中給予患者采用顱腦CT掃描檢查進行臨床診斷具有準確率高且患者檢查依從性高的臨床優勢, 值得在臨床廣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肖勝, 葉娟, 鄭黃華, 等. CT在癲癇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及其效果評價. 中華全科醫學, 2013, 11(7):1118.
[2] 陳自謙, 趙春雷, 劉耀, 等. 18F-FDG PET/CT腦顯像與EEG用于顳葉癲癇灶術前定位. 中華核醫學與分子影像雜志, 2012, 32(3):166-169.
[3] 劉紅軍. 腦電圖磁共振和PET-CT診斷老年遲發性癲癇的臨床分析. 電子制作, 2016(16):28.
[4] 趙春雷, 陳自謙, 錢根年, 等. 18F-FDG PET腦顯像在難治性顳葉癲癇定側診斷中的價值研究. 臨床放射學雜志, 2016, 35(7):1004-1007.
[5] 許雪冬. 腦計算機斷層掃描與腦電圖在癲癇病診斷中的作用對比. 中國藥業, 2013(A01):101-102.
[6] 席紅. 綜合運用腦電圖、磁共振和PET-CT診斷老年遲發性癲癇. 哈爾濱醫科大學學報, 2015, 49(3):256-259.
[7] 張佃春. CT顱腦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診斷中的價值研究. 中國醫藥指南, 2016, 14(4):137.
[8] 劉錦棠. 低劑量CT掃描技術在嬰幼兒顱腦疾病診斷中的應用. 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 2013, 13(7):81-82.
[9] 龐鋼, 肖振平. 640層動態容積CT頭顱一站式掃描在顱腦疾病中的應用價值. 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 2016, 33(6):633-634.
[10] 張全祿. 顱腦螺旋CT增強后延遲再掃描對診斷早期顱內小結核瘤的臨床價值. 青海醫藥雜志, 2014(6):64-65.
[11] 朱淼. CT在癲癇疾病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及其效果分析.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5, 9(8):38.
[12] 張含芝. 腦電圖和CT用于癲癇患者診斷中的價值比較. 大家健康旬刊, 2015(7):71-72.
[13] 孔峰, 逯成音, 段立超, 等. 癲癇病因診斷中CT與錄像腦電圖的價值分析. 河南醫學研究, 2007, 16(1):41-44.
[14] 楊佳蕾, 張立. 腦電圖檢查在癲癇疾病診斷臨床價值研究. 中國傷殘醫學, 2014(16):127-128.
[15] 陸玉敏, 馬德智, 黃德尤, 等. 小兒癥狀性癲癇的CT診斷特性及其應用價值. 實用醫學雜志, 2006, 22(21):2512-2513.
[16] 葉春梅, 潘映紅. 癲癇所致精神障礙的顱腦CT診斷分析. 中外醫學研究, 2013(15):47-48.
[收稿日期:2017-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