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思文
摘要:本文首先對老年人的需求及其自身特征進行分析,然后結合廣州荔枝灣涌的使用現狀,從老年人的視角探討荔枝灣涌的濱水空間設計情況,最后提出若干優化建議。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needs of the elderly and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then discusses the design of the waterfront space in Lizhiw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lderly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usage situation of Lizhiwan,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optimization suggestions for Lizhiwan.
關鍵詞:濱水空間;老年人;活動特征;荔枝灣涌
Key words: water front space;the elderly;activity feature;Lizhiwan
中圖分類號:TU9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09-0162-03
0 引言
城市公共濱水空間是構建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能優化城市環境,并為市民提供一個自然休憩的場所,對于城市發展具有獨特的意義。從農業社會到工業時期,再到如今的信息時代,人們對濱水景觀的規劃與設計都有了更加深厚的認識,無論是從河流沿岸的土地開發、土地利用、功能定位還是交通系統等建設都得到人們的日益重視與關注。與此同時,隨著目前我國城市老齡化問題越來越嚴重,城市公共親水空間也成為老年人最重要的活動空間之一,老齡化社會對于城市公共親水空間的數量和質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結合老年人的需求及其自身特征以及廣州荔枝灣涌的使用現狀,從老年人的視角探討荔枝灣涌的濱水空間設計情況,并最后提出若干優化建議。
1 老年人在公共空間中的活動特征
1.1 活動領域性特征
領域性是指人在空間中的一種心理感受,這個空間能讓人有安全感和認同感。這個活動領域涉及到社會歷史因素、老年人的身心需求和行為習慣等方面,且受到當下的環境和活動場所的制約。根據老年人的活動形式和特點,可將其分為個體活動領域、成組活動領域和繼承活動領域三個方面。[1]
1.1.1 個體活動領域
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一個獨立的,不受外界干擾的安全領域空間。這個空間具有一定的私密性、保護性和明顯的排他性。由于老年人生理上聽力的下降,心理上社會認同感的缺失等因素都使得老年人與外界產生了較大的溝通障礙,從而導致老年人產生了強烈的孤獨感。老年人的這一活動領域需求的是一個安靜的、安全的、私密的活動領域。
1.1.2 成組活動領域
當老年人與多個個體共同參與某種集體活動,并且逐步降低領域意識和自身防衛空間,這個區域稱之為“成組活動領域”。老年人在這個領域空間中活動時,個人活動領域的意識會降低,逐漸向這個組合靠攏,從而逐漸增加這個組合的緊密型和凝聚力。由于老年人身體上機能的衰退,導致聽力和視力的下降,在這樣的活動領域中,往往會縮小老年人之間的距離,從而實現更好的溝通目的。
1.1.3 集成活動領域
集成活動領域是有若干個成組活動領域構成的復合式活動領域。這個領域豐富了老年人的群體生活,提供了娛樂和交流的機會,有效地緩解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1.2 活動地域性特征
老年人在特定的區域空間進行的習慣性活動被稱為“地域性行為”。老年人活動是相對的、有條件的。老年人一般的活動范圍是住宅區周邊或者是優先逗留那些自己經常去且熟悉的地方。對于老年人來說,那些長期居住過的場所或者曾經長期逗留的區域往往有著較為深厚的感情。因此,老年人即便在日后移居別處,也會重返舊地甚至經常去這些地方逗留。
根據上述分析,在老年人戶外活動的空間應該適當的增添一些歷史元素和昔日的情懷,以滿足老年人這一特殊的活動特征。[2]
1.3 活動時域性特征
老年人活動的時域性是指在不同地理區域、氣候條件及季節時間等條件下老年人的活動意愿與行為特征。老年人活動的時間在不同的氣候不同的季節和不同的天氣下,老年人的活動時間和內容也不盡相同。
老年人對于陽光的照射是有一定的需求。所以即使在盛夏,老年人也都喜愛進行戶外活動,反而即便是多雨陰云時候,老年人易因無精打采的癥狀而減少外出活動的時間。老年人在退休之后,原來以工作和家庭為中心的忙碌生活將一去不復返。因閑暇時間增多而有了跟多的機會能進行自己喜愛的事情。[3]
2 荔枝灣涌案例研究
2.1 荔枝灣涌現狀
荔枝灣是荔灣路、中山八路、黃沙大道、多寶路、龍津西路一帶的水系的總稱(圖1),是個集娛樂、健身、休息、游玩于一體的開放式公共濱水區域,同時它也是老年人休閑娛樂、交流談話的場所。其附近有眾多景點,如梁家祠、文塔、西關大屋、陳廉伯公館、蔣光鼐故居等。早在1999年荔灣政府便對荔枝灣提出了復涌提案,其提出以荔枝湖為建設中心,建立荔枝灣涌及湖邊的風景,重建荔灣曾經的輝煌,并且對荔枝灣曾經的林園、寺廟、美食街等進行重建,對荔枝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4]
2.2 荔枝灣涌調查分析
本調查主要對在荔枝灣鍛煉游玩的老人進行了調查,由于考慮到了他們的出行規律,所以我們選擇了清晨和傍晚對老人進行調查,在荔枝灣涌進行問卷的發放,問卷發放一周時間,主要時間段為6:30到8:30、10:00到14:30、16:00到22:00。在一周時間內,發放問卷調查600份,有效回收547份,調查結果可信。
從調查中可以看出,老年人對于日常休閑娛樂、鍛煉都遵循就近原則,半小時內到達的占絕大多數。(圖1)因為這些屬于日常行為,使用頻率高,為節省時間增加活動時間,老年人都會選擇臨近的活動場所。且在荔枝灣涌內被使用最多的就是親水空間和空間小品,而草坪廣場和植物花卉的使用者也不少。在調查中發現,空間小品的設施不夠全面是老年人普遍反映的現象。同時,應不斷加強植物花卉和親水設施的建設,提高老年人的使用質量,并且在危險處應設置警告標志,加強安全建設。
根據調查數據顯示,文體活動是老年人來次空間的主要目的,文體活動主要包括羽毛球、踢毽子、棋牌類等活動,而觀賞性活動則包括聊天、休憩、散步等。綜上所述,在景觀的設計上除了要設置一定的廣場空間,休息座椅之外,還要適當地將老年和兒童的設施結合起來考慮。除此之外,有相當一部分的老年人會帶孩子來公園玩耍,在景觀的設計上除了要設置一定的廣場空間,休息座椅之外,還要適當地將老年和兒童的設施結合起來考慮。(圖2)
另外,老年人對于荔枝灣涌的硬地廣場,依舊存在諸多的不滿意,在調查中發現,硬地廣場路燈設置不完善,晚上容易出現沒有燈光的問題,老年人在使用的過程中,容易出現不安全情況,同時,老年人身體機能下降,反應時間較長,對于出現的特殊情況,不能夠做出及時的反應,易造成人身的損傷。除此之外,老年人對于荔枝灣涌公共設施的后期維修情況,滿意程度不高,水景空間內存在座椅、路燈等公共設施被破壞的情況,但是長時間沒有人進行維修和防護。在荔枝灣涌的建設中,應充分考慮這樣的問題,并對這樣的情況,加以改進。(圖3)
2.3 荔枝灣涌空間設計策略
荔枝灣涌作為一個整體的城市公共親水空間,應該從全局出發,結合廣州夏季高溫多雨,冬天濕冷的氣候條件以及風俗習慣等,并考慮老年人對于在活動中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合理安排各空間布局與景觀的關系,使之形成一個完善又統一的親水空間。[5]
2.3.1 空間尺度的把控
對于城市公共親水空間的設計,尺度的設計分布是非常重要的,對于供老年人活動的場所更是如此。老年人在城市公共親水空間的活動空間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相對較開闊的廣場,二是私密性較高的空間,三是觀賞性的親水空間。荔枝灣涌的環境比較優越,周邊的建筑物大多屬于低層建筑,且廣場設置在湖邊,無建筑物遮擋。廣場的周邊種植了大量植物,且以喬木為主,非常適合老年人在此處進行康樂活動。但是由于植物過于茂盛,使廣場過于陰暗,缺乏日照。因此,廣場周邊的植被需要定期進行維護,使其保證老年人使用的質量。對于私密空間,由于老年人在不同視角、位置或者是時間都會對同一景物有不同的感受,所以在私密空間中的植被設置需要注意季節的更換,多使用常青植物。而親水空間則應該注意形成一定的空間層次,以此建立屬于親水空間的秩序。如公共空間到觀景空間再到親水空間,這里的觀景空間作為過渡的“灰空間”,給老年人一定的心理暗示,對其行為變化起著一定的體型作用,使其心理狀態逐漸過渡到另一種狀態。
2.3.2 邊界的設計
荔枝灣涌內的邊界位置都是老年人利用率相對較高的空間。因此在親水空間中,要特別注意邊界的設計。邊界處應多設置具有休憩性、觀賞性的座椅和適量的園林小品,減少老年人的孤獨感,從設計上帶動老年人參與到社會活動中去。除此之外,親水空間的邊界處理需要注重安全性,使用防滑防水材料,設置足夠的安全設施和燈光照明設施。
荔枝灣涌的公共濱水活動場所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公共性強、尺度較大、圍合度較低的廣場。荔枝灣涌的臨水廣場綠樹成蔭,環境宜人且滿足了這類空間需要有良好的通達性和視覺上的連續性的要求,較為適宜老年人進行各類室外活動,但是缺乏活動設施,且座椅也不夠舒適。二是連廊、建筑小品等小型交往空間。這種空間尺度較小且形式多樣,邊界應該體現出私密性和領域性的平衡,滿足個人與群體之間的空間需求。荔枝灣涌的臨水連廊較多以開放式為主,缺乏私密性空間。建議后期改造能增添具有私密性的連廊空間,以滿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2.3.3 安全舒適的設計
對于適宜老年人使用的濱水空間,最核心的就是安全性問題。老年人在濱水空間中的活動多種多樣,所以在空間中的各個細節的安全性都要考慮到。在濱水空間的各出入口、道路的鋪裝都盡量使用防滑鋪裝,建筑小品和各種活動空間都需要針對老年人的身體特征進行設計,遵循基本的安全原則。荔枝灣涌內的鋪裝大多以粗糙的石材為主,小部分采用木材。雖然石材鋪裝表面較為粗糙,但是作者親測在雨水的沖刷下還是較為光滑,安全性不足。
老年人普遍體力較差,因此在城市公共濱水空間中的道路要平坦,如若有高差,應盡量設置坡道,并有明顯的提示標志,且坡度應符合規定。荔枝灣涌內的道路較為平坦,有高差的部分大多為5級以下。但是階梯分布較為分散,而鋪裝方式與平地無異,且無明顯標志,老年人在路過的時候容易忽略導致危險的發生。
3 結語
荔枝灣作為周邊老年人日常活動的重要場所,正在逐步完善各類設施建設。在改善生態環境之余,應該著力結合周邊老年人的生活習慣,使老年人能在其熟悉的地方安心、自在地進行日常活動。老年人在此進行游玩放松的同時,能夠觀賞兩岸植被,同時,兩岸景點,如文塔等,可以增加親水空間的歷史厚度感,更加吸引老年人的到來。這樣的荔枝灣涌除了能更好地為廣州服務,也能建設成為老年人的活動社區,讓老年之間能共同交往、共同生活,增加彼此的交流互動。
3.1 創造能滿足老年人身心需求的濱水空間
老年人通過參與社會活動,能提升存在感,保持身心健康,這對其尤為重要。社會活動能幫助老年人消除心理的失落感、孤獨感等心理,使他們對生活保持積極的心態。荔枝灣涌在后期的建設中,可為老年人提供有動靜之分的交往空間。動態類的活動空間主要包括:跳舞、瑜伽、毽類等活動,這種區域應該地面保持平坦且采用防滑材料,在活動的邊界設置適當的活動設施供老年人日常使用。靜態的區域則需要設置一些具有觀賞性的小品和足夠的座椅。動靜活動空間都需要保證夏季有足夠的遮陰,冬季有充足的日照,且兩種區域之間有適當的過渡空間,使其互相不會影響,但又有一定的關聯。
3.2 提高濱水活動空間的可參與性
荔枝灣涌的水岸線形式較為單一,主要以平直線條為主,在降低了濱水空間的美感的同時也削弱了老年人在此處的活動積極性。希望荔枝灣涌在后期的維護和修整中能適當地加強濱水沿岸的設計,增加一些植被作為遮擋,豐富水岸線表現形式,其綠化除了應滿足人們的普遍觀感之外,也應方便老年人的使用,提高他們的視覺感受,吸引他們,盡可能提高濱水空間的使用強度。
參考文獻:
[1]王歡.適宜老年人的公園綠地建設研究[D].南京林業大學,2007.
[2]劉東蘭.福州市老年人戶外環境景觀設計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07.
[3]鄧月華.居住區老年人戶外環境設計研究——以武漢市為例[D].華中農業大學,2006.
[4]劉小麗.西關嶺南園林景觀的保護與活力再生——以廣州新荔枝灣景觀改造為例[M].中國風景園林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上冊),2011.
[5]關于規劃建設廣州城西江岸和荔枝灣古河道旅游資源的建議[M].荔枝灣園林學會,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