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君+周國華+余細球

【摘要】 目的 探索腸易激綜合征(IBS)與結腸慢性炎癥之間的關系。方法 106例IBS患者, 未合并結腸炎癥患者(無炎癥組)52例, 合并結腸慢性炎癥患者(有炎癥組)54例, 對兩組臨床表現、性質、病變嚴重程度等方面進行比較, 分析兩者的相關性。結果 無炎癥組患者腹痛、腹瀉、便秘、干稀交替、上腹壓痛、中腹壓痛、下腹壓痛情況與有炎癥組患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無炎癥組患者癥狀程度指數、癥狀頻率指數分別為(3.78±1.46 )、(3.95±1.04), 有炎癥組患者分別為(3.54±1.15)、(3.78±0.78);兩組癥狀程度指數和癥狀頻率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內鏡下有炎癥組患者炎癥輕、中、重度分別為32、22和0例, 而無炎癥組均為0例,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病理組織學有炎癥組患者炎癥輕、中、重度分別為30、22、2例, 而無炎癥組分別為6、1、0例, 無炎癥45例,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IBS多合并結直腸輕中度炎癥, 重度炎癥罕見(P<0.01)。結論 IBS的發生與慢性結腸炎癥相關, 多表現為輕中度炎癥。
【關鍵詞】 腸易激綜合征;內鏡;病理學;結腸慢性炎癥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8.019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and colon chronic inflammation. Methods Among 106 IBS patients, there were 52 non colonic inflammation patients (non inflammation group) and 54 colon chronic inflammation patients (inflammation group). Comparison were made o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nature, disease severity in two groups, and analysis was made on their correlation. Results The non inflammation group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tomachache, diarrhea, constipation, dry thin alternating, epigastric tenderness, center abdomen tenderness and lower abdomen tenderness comparing the inflammation group (P>0.05). The non inflammation group had symptoms degree index and symptoms frequency index respectively as (3.78±1.46 ) and (3.95±1.04), which were (3.54±1.15) and (3.78±0.78) in inflammation group. Both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ymptoms degree index and symptoms frequency index (P>0.05). The inflammation group group had mild, moderate and severe inflammation respectively as 32, 22 and 0 case by endoscope, which were all 0 case in non inflammation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 inflammation group group had mild, moderate and severe inflammation respectively as 30, 22 and 2 cases by pathologic histology, which were 6, 1, 0 case and 45 non inflammation cases in non inflammation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IBS was usually combined with colorectal mild-to-moderate inflammation, and rare severe inflammation (P<0.01). Conclusion Occurrence of IBS is correlated with chronic colonic inflammation, with mild-to-moderate inflammation in performance.
【Key word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Endoscope; Pathology; Colon chronic inflammation
近年來對IBS的認識得以深入和提高。盡管IBS發病機制仍不十分明確, 但研究認為可能與慢性結腸炎癥相關, 目前有關IBS與結腸慢性炎癥的相關研究甚少[1]。本文旨在探討結腸慢性炎導致IBS的可能性, 詳情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106例IBS患者, 其中合并結腸慢性炎癥IBS患者(病例組)54例, 平均年齡(35.8±3.6)歲。未合并結腸炎癥IBS患者(無炎癥組)52例, 平均年齡(35.5±3.7)歲。診斷標準[2]:有下消化道癥狀、結腸內鏡、病理學診斷明確者, 排除腸結核病、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及腸道寄生蟲病等。兩組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癥狀程度指數[3] 1級:無癥狀;2 級:可感覺到;3級:干擾正常活動;4級:影響正常工作;5級:嚴重影響正常工作。
1. 3 癥狀頻率指數[4] 1級:無癥狀;2級:癥狀發作<1次/周;3 級:癥狀發作<4次/周;4級:幾乎每天都有癥狀發作;5級:每天癥狀發作間隔時間短。取全部癥狀頻率積分之和的均值作為癥狀頻率指數。
1. 4 結腸慢性炎癥程度判斷標準[5] 輕度:充血、水腫;中度:輕度+糜爛、出血;重度:中度+淺表潰瘍形成。
1. 5 方法 對無炎癥組和有炎癥組IBS患者的臨床表現、性質、病變嚴重程度等方面進行比較, 分析兩者的相關性。
1. 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IBS的發生與結腸慢性炎癥的相關性采用Spearman相關分析。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的臨床表現比較 無炎癥組患者腹痛、腹瀉、便秘、干稀交替、上腹壓痛、中腹壓痛、下腹壓痛情況與有炎癥組患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的癥狀程度及頻率比較 無炎癥組患者癥狀程度指數、癥狀頻率指數分別為(3.78±1.46)、(3.95±1.04), 有炎癥組患者分別為(3.54±1.15)、(3.78±0.78);兩組癥狀程度指數和癥狀頻率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患者內鏡下和病理組織學病變嚴重程度比較 內鏡下有炎癥組患者炎癥輕、中、重度分別為32、22和0例, 而無炎癥組均為0例,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病理組織學有炎癥組患者炎癥輕、中、重度分別為30、22、2例, 而無炎癥組分別為6、1、0例, 無炎癥45例,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多表現為血管充血、擴張、水腫、慢性炎性細胞浸潤, 淋巴細胞為主。
2. 4 IBS與結腸慢性炎癥的相關性分析 以病理學檢查為標準, 為小樣本等級非正態分布數據, 采用非參數相關分析方法可知, IBS多合并結直腸輕中度炎癥, 重度炎癥罕見(P<0.01)。
3 討論
有研究表明感染性腹瀉后IBS的發病率為7%~32%, 有專業人士提出感染后IBS的概念[6]。而目前認為感染性腹瀉后腸道慢性炎癥是結腸炎癥發生的常見病因, 炎癥消退機制存在缺陷可能是感染后腸道功能性疾病產生的主要原因[7]。持續存在的炎癥不僅可增加內臟敏感性, 還可導致部分患者平滑肌起搏細胞Cajal間質細胞(ICC)形態的改變以及神經肽含量或其免疫反應神經元數量的增加等, 這些改變與患者癥狀的產生有密切關系[8, 9]。同時, 腸嗜鉻細胞(EC)是腸道最主要的內分泌細胞, 感染后腸易激綜合征(PI-IBS)患者腸黏膜組織活檢多顯示一種輕微的炎癥反應, 與研究結果相一致[10]。相關學者[11]研究了EC與PI-IBS的關系, 研究發現IBS患者結腸黏膜內EC數目增多, 功能活躍, 分泌顆粒增加。EC可以釋放較多促炎作用的細胞因子, 近年的研究提示, IBS患者腸道黏膜內的CD3、CD4、CD8細胞和上皮間質淋巴細胞 ( IEL)明顯增加。同時, IBS患者直腸動力正常, 但存在內臟高敏感性, 其直腸對容量刺激的耐受性顯著降低[12]。
腸道急性感染后, 腸功能紊亂的發生率增高, 并伴隨腸黏膜某些免疫細胞[如黑素細胞(MC)及某些淋巴細胞]的增多以及一些炎性遞質表達的增高, 幾乎全身皆有分布的炎癥細胞因子(屬于Th1炎癥細胞因子)在這些PI-IBS患者腸黏膜表達亦增強, 因此, 感染可能是IBS的致病因素之一[13-15]。急性感染后, 可能長期持續存在慢性腸道炎癥, 是急性感染某種形式的延續, 如腸道慢性炎癥反應而導致IBS的發生[16]。
本次研究顯示, IBS的發生與慢性結腸炎癥相關, 多合并結直腸輕中度炎癥, 結腸炎癥部位多位于左半結腸。作者認為下一步應從分子細胞、菌群失調及免疫反應等方面深入研究二者相關性, 特別是右半結腸及回腸末端與慢性炎癥在EC細胞及高敏感性等方面的相關性。而通過結腸炎癥研究IBS的手段, 不僅可進一步探討和揭示IBS發生機制, 而且可以從中尋找新的IBS診斷標準, 為IBS的診斷治療提供新的依據。
參考文獻
[1] 鄭瑋瑋, 王承黨. 感染后腸易激綜合征腸道局部免疫-神經-內分泌網絡功能的變化. 國際消化病雜志, 2008, 28(1):26-28.
[2] Dupont A W. Postinfectiou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Clin Infect Dis, 2008(46):594-599.
[3] 劉文忠. 重視炎癥在功能性胃腸病中的作用. 中華消化雜志, 2005, 25(11):641-642.
[4] 潘崎, 郝波. 腸易激綜合征患者腸黏膜肥大細胞在內臟高敏感機制中的可能作用和臨床意義. 細胞與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 2010, 26(12):1264-1265.
[5] 于豐彥, 遲宏罡, 鄒穎, 等. 潰瘍性結腸炎及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的精神心理因素相關性分析. 中國保健營養(旬刊), 2013(2):
588-589.
[6] 梁榮新, 蔡聯英, 鄭琴芳, 等. 腸易激綜合征結腸動力與胃腸激素的相關性研究. 廣西醫學, 2005, 27(4):479-482.
[7] 鞠輝, 王光蘭, 張海燕, 等. 感染后腸易激綜合征與潰瘍性結腸炎緩解期病人直腸黏膜細胞因子的表達(英文). 青島大學醫學院學報, 2009, 45(2):97-99.
[8] 唐巧珍, 劉玉蘭. 潰瘍性結腸炎和腸易激綜合征結腸黏膜HBD-2、NF-κB、IL-6和IL-23的表達. 中國現代醫生, 2013, 51(22):42-44.
[9] 趙梁, 宋雯, 朱萍, 等. 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重疊功能性消化不良與精神心理、胃腸激素的相關性. 中華消化雜志, 2013, 33(2):88-92.
[10] 許東, 陳衛, 周煒洵, 等. 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乙狀結腸黏膜肥大細胞與腸道癥狀和精神心理狀態的關聯性. 中華醫學雜志, 2016, 96(30):2398-2403.
[11] 向貴英. 腸易激綜合征重疊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與其精神心理、胃腸激素相關性. 熱帶醫學雜志, 2015, 15(12):1671-1674.
[12] 田志穎, 王麗華, 馮麗英. 炎癥性腸病和腸易激綜合征相關性研究進展.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1, 4(14):168-169.
[13] 楊華麗, 吳小平. 炎癥性腸病與腸易激綜合征的相關性研究進展. 國際消化病雜志, 2014, 34(5):299-301.
[14] 吳佳愉, 袁耀宗. 腸易激綜合征與炎癥性腸病相關性研究進展. 國際消化病雜志, 2007, 27(4):293-294.
[15] 蔣曉夢, 張蘇閩. 腸易激綜合征與炎性腸病關系的研究進展. 中醫學報, 2012, 27(4):475-478.
[16] 康肖可, 姚健鳳. 腸易激綜合征與腸黏膜低度炎癥相關性的研究進展. 老年醫學與保健, 2015, 21(2):123-125.
[收稿日期:2017-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