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塔林手冊2.0》將人權保護專章列出,認為傳統國際人權法的條約和習慣同樣適用于網絡空間,闡釋了網絡空間中重要的人權概念,同時對網絡活動中對人權的限制作出規定?!端质謨?.0》將網絡空間人權保護置于重要地位,同時也考慮到各國實際情況而對人權保護的限制以及人權保護義務的克減作了評注。但是,該手冊對于網絡人權保護是否有治外法權、網絡空間表達自由、隱私權的界限等問題并未給出答案,仍有諸多缺陷。
關鍵詞 網絡空間 《塔林手冊2.0》 國際法 國際人權法
作者簡介:劉震,武漢大學法學院國際公法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法。
中圖分類號:D9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3.295
《塔林手冊》是由北約卓越網絡合作防御中心(CCDCOE)邀請國際專家組編纂的關于網絡空間國際法適用問題的指導手冊。2009年成立首個國際專家組,2013年出版了《可適用于網絡戰的國際法的塔林手冊》(即《塔林手冊1.0》),2017年2月出版了《塔林手冊1.0》的姊妹篇和升級版《可適用于網絡行動的國際法的塔林手冊2.0版》?!端质謨?.0》將關注范圍擴展至和平時期法律制度,成為戰時、和平時期全方位覆蓋的系統性指導手冊。第6章探討了國際人權法在網絡空間的適用問題,體現了對人權保護的重視,同時其人權保護規則也存在諸多缺陷,本文就該部分展開分析與評價。
一、《塔林手冊2.0》關于人權保護的主要內容
《塔林手冊2.0》第6章共有5條規則(第34-38條),主要依據已有的國際人權公約而制定,規定了一般國際人權法適用于網絡空間的一般原則,并且對網絡行動中國家尊重并保護人權的義務作了規定和闡釋,同時對于人權保護的限制以及國家人權保護義務的克減作了探討和說明。
(一)對人權的保護
第34條對國際人權法適用于網絡空間的一般原則作了規定,“國際人權法適用于網絡行動”。無論是人權保護的習慣國際法還是條約法,都適用于網絡空間。
第35條規定了個人享有的權利。個人在現實世界中享有的人權在網絡空間中同樣適用。這些權利包括公民權利、政治權利、經濟權利、社會權利等所有的國際人權。專家評注中特別強調網絡空間中保護表達自由的重要性,認為它是一項基本人權,享有表達自由的權利是能夠享有其他人權的必要條件。專家組還討論了涉及隱私權的一些問題,進而討論了網絡空間中是否存在“匿名權”(human right to anonymity)、“上網權” (access to the Internet)以及“被遺忘權”(right to be forgotten)等問題。
第36條強調了國家尊重并保護人權的義務。該條內容對“尊重”和“保護”人權做了概念區分?!白鹬亍比藱嗟牧x務是指國家不得干涉個人享有的人權,而“保護”的義務是指國家有義務確保第三方不得侵犯公民享有的人權??梢?,前者是一種消極的義務,后者是積極的義務。
(二)對人權的限制
第37條規定,尊重和保護國際人權的義務,并不是沒有限制的“絕對權利”(absolute rights),但這些限制應該符合實現合法目的之必要性、非歧視且經過法律授權。專家組認為,國家無論在何種條件、為何種目的都不能克減國際人權法的“絕對權利”,絕對權利指免于酷刑、免于奴役以及持有觀點等權利。
第38條規定了國家對保護人權義務的克減。一國可以在網絡行動中克減其人權條約義務,前提是這種克減為條約所允許且符合條約規定的條件。國家基于社會防衛和管理需要會暫?;蛑兄顾袚娜藱啾Wo義務,國家的這一權力可以稱為克減權。很多人權條約都禁止在并不緊急的情勢下克減人權義務。專家評注中指出,在某些情勢下對網絡空間中的表達自由進行一些限制是允許的,但是封鎖所有的類似表達可能是不被允許的。
二、《塔林手冊2.0》人權保護規則的亮點
《塔林手冊2.0》將國際人權法作為重要一章列出,幾條規則涉及了國際人權保護的核心權利,對于將一般國際人權法規則引入網絡空間起到了重要的橋梁作用。
(一)將人權保護置于重要地位
《塔林手冊2.0》將國際人權法專章列出,且放在第二部分《國際法與網絡空間專項制度》的第一章,從編制的體例上便凸顯了對人權保護的重視?!端质謨?.0》在人權保護方面的規則,主要依據現有的幾個人權公約:《世界人權宣言》、《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強調公民在“線下”享有的人權同樣適用于“線上”,專家們一致認為,這些人權條約的規定在一般意義上是可適用的且屬于習慣國際人權法規范。筆者認為,《塔林手冊2.0》不斷強調網絡空間中對人權的保護,強化這一觀念,對于網絡行動中保護人權是有重要意義的?!端质謨?.0》對保護人權理念的重視和宣揚,對于實踐中各國在網絡空間形成保護人權的共識和行動,可能產生深遠影響。
(二)闡釋網絡空間中重要的人權概念
傳統的表達自由的權利、隱私權、觀點自由(freedom of opinion)的權利,在網絡空間同樣適用。專家組區分了觀點自由與表達自由(freedom of expression)的區別,認為自由地持有觀點是實現國際人權法目標和宗旨的重要保證,因此不能被限制。國家對自由持有觀點的干涉包括,基于一個人持有的觀點而在網上煽動反對此人,在線恐嚇,或實行其他形式的騷擾。專家組也指出,一旦這樣的觀點被表達出來了,國家便可以依據第37條的規定對這種表達進行限制。
專家組還對網絡環境中特有的權利概念做了解釋。專家組認為,國際法上尚未形成一種叫做“匿名權”的權利。禁止、限制、減少對設備的訪問或者通過技術手段匿名,可能會減少網絡空間里人權的享有和行使,但是這樣的匿名本身并不涉及國際人權法。另外,專家組還討論了“被遺忘權”的問題,認為當前并不存在一種叫做“被遺忘權”的習慣國際法,即國家沒有義務要求第三方從網絡上消除個人數據和鏈接。關于“上網權”的問題,專家組認為這也不是習慣國際人權法概念,技術是獲得權利的輔助,但其本身不是權利。
(三)充分尊重各國現實
《塔林手冊2.0》的專家們在編纂該手冊時,也充分考慮了各國的國情。專家組成員認識到,不同國家對于某些人權在網絡空間背景下的準確范圍的理解是不同的,不同的人權法院和人權組織對于這些概念的理解也存在差異。專家組同意《東盟人權宣言》中的聲明,“人權的實現,必須根據政治、經濟、法律、社會、文化、種族和宗教背景不同,在國家及區域的語境下進行考慮”。第6章第37條和第38條分別闡釋了國家可以根據現實需要,對人權作出限制或對承擔的人權義務作出克減。專家組充分考慮了這種差異,因此最后的規則不涉及爭議問題以確保文本順利通過。
三、《塔林手冊2.0》人權保護規則的缺陷
《塔林手冊2.0》關于人權保護的規則有許多亮點,但不容忽視的是,也存在許多未能解決的問題。
(一)核心規則存爭議
國際人權法是否有“治外法權”(extraterritoriality)?對于一國采取的非“物理控制”(physical control)措施是否滿足“有效控制”標準,專家們未達成一致。例如,一國通過網絡空間采取行動,法律意義上有效控制在國外的個人,是否觸發該國承擔的國際人權法義務?多數專家認為只有物理控制領土或個人才能產生國際人權法義務,通過虛擬方式的控制便構成國際人權法有效控制的觀點與廣泛的國家實踐相沖突且缺少“法律確信”(opinion juris)。但有專家認為只要個人因為國家網絡空間行動而不能行使人權或享有人權保護,那么國際人權法便可有治外法權。另外,在國際人權條約本身未規定是否適用于非締約國的情況下,該條約是否適用于非締約國?一些專家認為,除非條約中有規定,否則這些條款不適用于非締約國,理由是不能給這些國家施加他們未同意的義務。也有專家認為,如果這些人權條約中未做相反規定,那么應解釋為適用于非締約國,理由是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國際人權法的目標和宗旨。在一國領土內,國家是否有義務保護某個人的人權不受第三方干涉?大部分專家認為,只有此人在該國領土或者該國有效控制的領土上時,國家才有義務保護其人權。另一部分專家認為只要某人行使人權的行為發生在該國有效控制的領土上,不管其人是否在該國領土內,該國都承擔保護其人權的義務。
(二)權利范圍不明確
習慣國際人權法的范圍是不明確的?!端质謨?.0》主要以國際社會廣泛認可的人權條約為范本,在這個問題上也未能有所突破。各國對于人權公約中所規定的人權的范圍有著不同的理解,并無統一標準。在網絡背景下,各國對這些權利的精確范圍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不同的人權法院和人權組織的理解也存在差異。具體而言,專家組雖然對觀點自由與表達自由作了區分,但未能就表達自由的精確范圍達成一致。對于網絡環境中隱私權的準確范圍,專家組同樣未能給出答案。以通過算法分析(algorithmic analysis)的機器檢查(machine inspection)現象為例,一些專家認為這種機器檢查不涉及隱私權問題或者說這是一種正當的檢查,除非國家通過這些數據獲取個人信息。少數專家認為僅僅收集這些交流的數據就涉及隱私權問題,即便沒有獲取個人信息。另外,專家組對于不涉及個人信息的“元數據”(metadata)是否屬于隱私權范疇存在分歧。
(三)規則籠統難操作
縱觀《塔林手冊2.0》第6章關于人權保護的5條規則,大多是對于人權保護的原則性宣示,而非可操作的具體規則。究其原因,各國關于人權的理解以及現實世界中人權保護的情況存在很大差異,在規則制定中當然也難免出現分歧。從該章每條規則下面的專家評注來看,涉及治外法權、表達自由、隱私權等人權概念的具體規則制定時,均存在很多不同意見。不難預見,在具體的國際人權保護實踐中,《塔林手冊2.0》所提供的5條規則,可能很難起到有針對性的指導作用。
四、結語
《塔林手冊2.0》作為國際社會第一部系統制定網絡空間平時和戰時行動規則的指導手冊,制定了網絡空間中人權保護的規則,對于國際人權法在網絡時代的完善和發展有積極意義。同時,我們也注意到這份規則存在部分概念不明確、重要規則有爭議、指導規則難操作等缺陷,將來能在多大程度上發揮對國家實踐的指導作用,還有待時間檢驗。
參考文獻:
[1]劉璐.塔林2.0第一次有了中國專家的聲音,九個問題讓你認識它——專訪黃志雄.解放日報·上觀新聞.2017-02-20.
[2]劉曉虎.人權剝奪、限制和克減的原理及邊界.法律出版社.2016.
[3]張天舒.從《塔林手冊》看網絡戰爭對國際法的挑戰.西安政治學院學報.2014(1).
[4] Schmitt, Michael N. Tallinn manual 2.0 on the international law applicable to cyber opera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