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紅+趙蕊+馬茜


【摘要】 目的 探討彌散加權成像(DWI)聯(lián)合磁共振動態(tài)增強掃描(DCE-MRI)在肝臟局灶性結節(jié)性病變的檢出與鑒別診斷中的價值。方法 回顧性分析140例肝臟局灶性結節(jié)性病變患者行DWI并聯(lián)合DCE-MRI的圖像特點。結果 原發(fā)性肝癌ADC值為(0.72±0.53)×10-3 mm2/s, 肝轉移瘤ADC值為(0.97±
0.62)×10-3 mm2/s, 肝血管瘤ADC值為(1.94±0.38)×10-3 mm2/s, 肝囊腫ADC值為(2.54±0.67)×10-3 mm2/s。肝血管瘤的ADC值遠高于原發(fā)性肝癌和肝轉移瘤,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DWI聯(lián)合DCE-MRI病灶的檢出率和診斷符合率分別提升到100%、98%。結論 DWI聯(lián)合DCE-MRI可提高肝臟局灶性結節(jié)性病變的檢出率和診斷符合率, 能比較準確的判斷肝臟占位病變的性質, 具有重要的臨床診斷價值。
【關鍵詞】 磁共振動態(tài)增強掃描;結節(jié)性病變;彌散加權成像;肝臟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8.046
磁共振多參數(shù)成像在肝臟局灶性結節(jié)性病變的診斷價值已被廣泛認同, DWI成像可以在無需屏氣的狀態(tài)下獲得高分辨率圖像, 肝臟磁共振動態(tài)增強是肝臟病變診斷的重要方法[1-5]。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評價DWI聯(lián)合DCE-MRI在肝臟局灶性病灶檢出率及鑒別診斷的價值。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收集本院2016年1~12月收治的140例經(jīng)手術及病理證實、回訪的資料完整肝臟局灶性結節(jié)性病變患者, 其中原發(fā)性肝癌44例, 肝轉移瘤37例, 血管瘤27例, 肝囊腫32例。
1. 2 實驗設備與方法 Siemens Avanto 1.5T超導MRI。平掃8 mm層厚;12 mm層間距。短時反轉恢復序列(STIR)脂肪抑制。體部DWI:4 mm層厚;0 mm層間距;軸位采集40~60層;NSA 4~8次;SENSE加速因子2.0~3.0;對部分患者行全身多部位大范圍掃描, 篩查遠隔病變。增強掃描:FL3D加脂肪抑制。釓噴替酸葡甲胺(Gd-DTPA)通過高壓注射器經(jīng)肘前靜脈注入, 0.1 mmol/kg, 3 ml/s。
1. 3 影像分析與數(shù)據(jù)測量 以軸位ADC圖像為測定平面, 采用ADC值作為彌散程度大小的指標。取病灶最大層面上測量ADC值(b=800 s/mm2), 測3次取平均值。觀察肝臟局灶性占位病變的三期強化形式、強度及特點, 并對其進行后處理, 由三位高年資醫(yī)生分別同時進行, 并綜合分析確立統(tǒng)一強化曲線類型。強化時間-信號曲線分為三種類型[1]:Ⅰ型先迅速上升, 后快速下降;Ⅱ型先快速上升而后緩慢下降;Ⅲ型緩慢型, 上升和下降速度均較低。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肝內(nèi)良性與惡性占位病變的ADC值比較 原發(fā)性肝癌ADC值為(0.72±0.53)×10-3 mm2/s, 肝轉移瘤ADC值為(0.97±0.62)×10-3mm2/s, 肝血管瘤ADC值為(1.94±0.38)×10-3 mm2/s, 肝囊腫ADC值為(2.54±0.67)×10-3 mm2/s。肝血管瘤的ADC值遠高于原發(fā)性肝癌和肝轉移瘤,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肝臟疾病強化時間-信號曲線分類 研究發(fā)現(xiàn)原發(fā)性肝癌分布于Ⅰ型曲線;肝轉移瘤多分布于Ⅱ型曲線;肝血管瘤則多分布于Ⅲ型曲線。
2. 3 DWI聯(lián)合DCE-MRI診斷與單項診斷符合率比較 見表2。
3 討論
3. 1 DWI技術的特點 DWI是基于活體內(nèi)水分子彌散運動的MRI功能成像技術[2], 不僅可以通過圖像反映組織器官的病理解剖特點, 還可以通過ADC值等功能成像參數(shù)來準確反映組織的分化程度, 判斷組織的性質[6-11]。本研究發(fā)現(xiàn), 肝血管瘤的ADC值遠高于原發(fā)性肝癌和肝轉移瘤,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與文獻報道較為一致。原發(fā)性肝癌、轉移瘤、血管瘤及肝囊腫的ADC值呈遞增趨勢。血管瘤、轉移瘤及原發(fā)性肝癌與肝臟的比值依次遞增。
3. 2 VIBE技術特點及價值 VIBE動態(tài)增強掃描時利用三維擾相回波技術對病灶進行掃描較普通掃描具有采集速度快, 分辨率高, 微小病灶檢出率高的特點。GD-DTPA增強作用主要取決于病理血管的異常狀態(tài)[3], 富血供惡性腫瘤的動脈期即高度強化, 如肝細胞癌出現(xiàn)早期強化, 動脈晚期達高峰, 門靜脈及平衡期信號減弱, 表現(xiàn)“快進快出”強化形式[4]。本組肝癌中有32例屬于此型, 另外4例強化方式不典型;門靜脈及平衡期可觀察乏血供型腫瘤。有研究指出, 原發(fā)性肝細胞癌病灶進展過程中, 門脈血供減弱, 肝動脈血逐漸成為供血主力時, 時間-信號強化曲線呈現(xiàn)“快進快出”即Ⅰ型曲線。表現(xiàn)為Ⅱ、Ⅲ型曲線的原因可能是肝癌處于進展期, 門脈血供仍較多, 未完全處于動脈增強。肝轉移瘤則因病灶大多乏血供, 肝實質強化的最高峰在門靜脈期就已出現(xiàn), 所以大多表現(xiàn)為Ⅱ型曲線。而肝血管瘤多表現(xiàn)為Ⅲ型曲線, 因其病灶在動脈期表現(xiàn)為周邊明顯“花邊樣”強化, 病灶有豐富血竇, 靜脈及延遲期向中心擴散, 所以上升下降均呈較緩慢。而肝囊腫無強化。比較三者強化曲線,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提示VIBE動態(tài)增強掃描時間-信號曲線對病灶具有重要鑒別價值。
DWI聯(lián)合DCE-MRI可大大提高微小病灶的檢出率, 提高肝臟局灶性占位病變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特別是對常規(guī)MR平掃及動態(tài)增強掃描上表現(xiàn)不典型的病變, 可增加診斷信息量及準確性, 減少誤診率[12-14]。
綜上所述, 肝臟局灶性占位病變建議行DWI及動態(tài)增強掃描, 二者聯(lián)合應用可大大提高病灶檢出率及診斷正確率。
參考文獻
[1] 齊滋華, 李傳福, 馬祥興, 等. 3. 0T磁共振動態(tài)對比增強與彌散加權成像對肌骨腫瘤鑒別診斷的價值.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學報, 2012, 34(2):138-145.
[2] 丁建林, 易旦冰, 梁韜, 等. 肝局灶性結節(jié)增生: 64層螺旋CT雙動脈期的價值. 實用放射學雜志, 2013, 29(7):1105-1107.
[3] 張京霞. 磁共振動態(tài)增強掃描及擴散加權成像(DWI)在肝臟占位性病變中的應用價值. 河北醫(yī)科大學, 2009.
[4] 周志強, 孫宏, 王哲. 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及動態(tài)增強掃描在肝臟占位性病變中的應用價值. 河北醫(yī)藥, 2010, 32(20):2832-2833.
[5] 胡學梅. 磁共振動態(tài)增強、彌散加權成像和波譜分析在肝臟局灶性病變的臨床應用研究. 華中科技大學, 2008.
[6] 鄭建剛, 許建興, 顧勇堅, 等. 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在肝局灶性病變中的價值. 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 2007, 23(20):3014-3016.
[7] 鐘銳, 張敏, 何浩強, 等. B值800 s/mm2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DWI)在肝臟占位性病變鑒別診斷中的應用. 中國CT和MRI雜志, 2011, 9(6):1-4.
[8] 夏林峰, 閆瑞芳, 閆海龍, 等. 多b值DWI對肝臟局灶性占位性病變的診斷價值研究. 中國醫(y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 2016, 22(2):138-142.
[9] 賀斌. 磁共振動態(tài)增強檢查和彌散加權成像在肝結節(jié)性病變與小肝癌診斷的對比研究. 肝臟, 2015, 20(7):510-512.
[10] 封海龍, 李彩英, 王英杰, 等. 3. 0T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在肝臟局灶性病變中的診斷價值初探. 臨床肝膽病雜志, 2011, 27(4):400-402.
[11] 鄭曉林, 徐輝雄, 呂明德, 等. 擴散加權MRI定性診斷肝臟局灶性病變的研究. 中華放射學雜志, 2005, 39(2):173-176.
[12] 程華才, 陳家祥, 馬巖, 等. 彌散加權成像在肝臟局灶性病變中的應用. 中國CT和MRI雜志, 2011, 9(2):49-51.
[13] 吳文娟, 王成達. 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及增強掃描對肝臟占位性病變的診斷價值. 肝臟, 2013, 18(1):15-17.
[14] 戚喜勛, 李祥勝, 張瑩瑩, 等. 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對肝局灶性病變良惡性的鑒別診斷. 中國醫(yī)科大學學報, 2010, 39(4):311-313.
[收稿日期:2017-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