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郭詩曉+賴維華

【摘要】 目的 探討和分析跟骨骨折患者采用手法復位石膏托外固定與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治療的效果。方法 50例跟骨骨折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25例。對照組患者給予手法復位石膏托外固定的保守治療方式, 觀察組患者給予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方法進行治療。對比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治療后, 兩組患者骨折部位全部愈合, 平均隨訪時間為(15.8±2.1)個月。對照組患者優2例、良5例、可10例、差8例, 優良率為28%;觀察組患者優10例、良10例、可4例、差1例, 優良率為80%;觀察組患者優良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χ2=13.6071, P<0.05)。結論 對于跟骨骨折患者, 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治療有著非常明顯的效果, 具有關節面復位滿意、固定牢靠、骨折愈合快、創傷性關節炎發生率低、功能恢復好等優點, 療效可靠。
【關鍵詞】 手法復位;保守治療;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跟骨骨折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8.051
本文重點探討和分析對于跟骨骨折患者采用手法復位的保守治療與切開復位的內固定手術治療的效果, 旨在為跟骨骨折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療方案, 減少患者的痛苦程度, 加快患者康復速度, 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為臨床上的治療提供最為科學有效的依據。選取本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跟骨關節內骨折患者50例, 并且按照隨機分組的方式把所有患者分為兩組, 給予兩組患者不同的治療方式, 對兩組患者治療的效果進行比較和評估, 比較過程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跟骨關節內骨折患者50例, 對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并且按照隨機分組的方式把所有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25例。對照組患者中男12例, 女13例, 年齡12~78歲, 平均年齡(49.8±9.5)歲, 所有患者均為單側新鮮骨折;觀察組患者中男15例, 女10例, 年齡11~75歲, 平均年齡(45.8±9.8)歲, 所有患者均為單側新鮮骨折。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患者給予手法復位石膏托外固定的保守治療方式, 主要的治療方法就是保證患者采用平仰的位置, 并且要求患者四肢放松[1]。醫生對于患者的跟骨關節內骨折下半部分進行局部麻醉, 同時患者的小腿位置放置一個軟枕。醫生在治療的過程中雙手交叉, 對患者骨折部位進行擠壓, 以此消除患者關節面不平整情況, 隨后用石膏托對患者骨折部位進行固定[2]。
1. 2. 2 觀察組 患者則是給予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方法進行治療, 主要的治療方法就是對患者進行麻醉, 隨后進行切皮, 并且在整個過程要重點保護患者的腓骨肌腱和腓腸神經, 同時還需要對骨折位置進行牽引、復位, 必要時需植骨填充, 以及內部放置鋼板進行固定, 術后需要急性引流處理。
1. 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對患者進行隨訪, 同時開展Maryland足部[3]功能評分, 其中患者沒有疼痛感, 能夠正常行走和工作, 評分為90~100分, 為優;患者能夠正常行走, 但是有稍微疼痛感, 評分為75~89分, 為良;患者足跟部位出現畸形, 并且走路輕微跛腳, 評分為50~74分, 為可;患者術后出現感染, 并且無法自由行走, 關節僵直, 評分為<50分, 為差。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治療后, 兩組患者骨折部位全部愈合, 對所有患者開展了12~20個月的隨訪, 平均隨訪時間為(15.8±2.1)個月。同時對患者使用Maryland足部功能評分標準進行測定, 其中對照組患者優2例、良5例、可10例、差8例, 優良率為28%;觀察組患者優10例、良10例、可4例、差1例, 優良率為80%;觀察組患者優良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χ2=13.6071, P<0.05)。見表1。
3 討論
現階段, 我國社會在不斷發展, 因此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壓力在不斷增加, 在這樣的情況下, 越來越多的人們由于生活節奏過快導致出現意外受傷的現象, 所以醫院中跟骨骨折的患者也比較多[4-6]。跟骨骨折是跗骨骨折中最為常見的一種病情, 幾乎在跗骨骨折患者中占有60%左右[3]。造成這一病情的主要原因就是很多患者在高處跌下, 足部最先著地, 因此足跟受到非常嚴重的撞擊, 所以跟骨骨折患者一般都是粉碎性骨折, 這也會造成患者出現關節面不平整的現象, 所以對于治療的要求比較高, 難度也比較大。目前醫療結構中對于跟骨骨折患者一般采用的都是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兩種方法[4.7-9], 其中跟骨關節內骨折大部分建議手術治療, 保守治療難以達到良好的復位及有效的固定, 但對于不愿接受手術的患者, 采取手法復位石膏托外固定的保守治療, 石膏固定時間大約6~8周, 拆除石膏托后進行功能鍛煉。
本文選取跟骨關節內骨折患者進行重點探討和分析, 對于患者采用手法復位石膏托外固定的保守治療, 與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治療的效果進行比較。以此選取50例患者進行分組比較, 給予兩組患者不同的治療方式, 并且對患者進行隨訪, 最終得出以下結果:治療后, 兩組患者骨折部位全部愈合, 對所有患者開展了12~20個月的隨訪, 平均隨訪時間為(15.8±2.1)個月。同時對患者使用Maryland足部功能評分標準進行測定, 其中對照組患者優2例、良5例、可10例、差8例, 優良率為28%;觀察組患者優10例、良10例、可4例、差1例, 優良率為80%;觀察組患者優良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χ2=13.6071, P<0.05)。能夠看出, 針對跟骨關節內骨折的患者, 還是需要使用手術的方式進行治療, 能夠有效的改善患者骨折的病情, 同時也能夠減少患者的痛苦, 加快患者的康復速度, 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
對于跟骨骨折的患者, 由于其跟骨部位屬于不規則的矩形, 所以呈現出的特點就是前窄后寬, 同時出現4個關節面, 因此跟骨屬于不規則的形狀, 所以很多時候在骨折之后, 患者的關節面會遭到比較嚴重的破壞[10-12], 因此采用哪一種方式進行治療是醫療機構的一個難題。
綜上所述, 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治療跟骨關節內骨折有著非常明顯的效果, 具有關節面復位滿意、固定牢靠、骨折愈合快、創傷性關節炎發生率低、功能恢復好等優點, 療效可靠, 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 劉津浩, 徐向陽. 外側小切口治療關節面移位的跟骨骨折. 中華創傷骨科雜志, 2006, 8(10):958-961.
[2] 高堂成, 張春才, 張慶宏, 等. 跟骨關節內骨折內固定手術并發癥分析. 中華骨科雜志, 2005, 25(1):41-45.
[3] 明曉鋒, 李春游, 趙曉非, 等. 鋼針撬撥反彈器固定及切開復位內固定配合中醫藥治療跟骨骨折療效比較. 中醫臨床研究, 2011, 3(20):17-19.
[4] 王志曉. 切開復位與手法復位治療跟骨骨折的體會. 海南醫學, 2011, 22(10):99-100.
[5] 廖寧罡. 跟骨關節內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與手法復位石膏固定術的療效比較. 北京中醫藥大學, 2012.
[6] 焦恩華, 方敏, 王洪金. 手法復位脛前石膏托夾板外固定治療跟骨骨折41例. 中國城鄉企業衛生, 2008(3):33.
[7] 千建榮, 胡向軍, 安志軍, 等. 閉合手法復位石膏托外固定與切開復位T型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的臨床療效對比.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5(21):115-116.
[8] 許寶滿, 包慶武, 王立建, 等. 切開復位內固定和經皮撬撥復位外固定治療跟骨骨折的療效分析. 吉林醫學, 2014(32):7226.
[9] 麥敏軍, 胡建平, 黃均雄, 等. 兩種方法治療40例跟骨骨折療效分析. 海南醫學院學報, 2010, 16(7):895-896.
[10] 黎虞明, 湯湛波, 廖小明, 等. 手法復位夾板外固定與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治療跟骨骨折的療效比對.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14(3):16-18.
[11] 王志曉. 切開復位與手法復位治療跟骨骨折的體會. 海南醫學, 2011, 22(10):99-100.
[12] 翟連鎖. 不同方法治療跟骨骨折療效分析. 中國保健營養(旬刊), 2013(5):593.
[收稿日期:2017-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