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丹,曹洪俊,李新華
(山東省泗水縣農業局,山東泗水 273200)
◆農藥應用◆
烯唑醇等5種殺菌劑對小麥白粉病的田間防效
趙 丹,曹洪俊,李新華
(山東省泗水縣農業局,山東泗水 273200)
為篩選防治小麥白粉病的高效殺菌劑,研究了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25%丙環唑乳油、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430 g/L戊唑醇懸浮劑、5%己唑醇乳油高、中、低3種劑量處理對小麥白粉病的田間防效。結果表明,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對小麥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最好,且增產效果顯著。其他4種三唑類殺菌劑對小麥白粉病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能夠有效提高小麥產量。
小麥白粉病;三唑類殺菌劑;防治效果;產量
小麥白粉病是麥類重要病害之一,在世界各主要麥區均有發生,在我國東北、華北、西北麥區等都有發生,且發病日趨嚴重。其主要由布氏白粉菌小麥專化型(Blumeria graminis)引起,在整個生育時期均可能發生[1]。白粉病病菌主要危害小麥植株地上部,以葉片和葉鞘為主。嚴重發病時小麥葉片變黃枯死,植株矮小,不能正常抽穗,嚴重影響小麥產量[2-3]。目前,小麥白粉病主要防治手段仍為化學防治[4]。為明確幾種三唑類殺菌劑在不同施用劑量下對小麥白粉病的防治效果,進行了田間試驗,以期為新藥劑的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
1.1 試驗材料與試驗地概況
供試藥劑: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江蘇省農藥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25%丙環唑乳油(山東濟寧永豐殺蟲技術開發有限公司)、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山東曹達化工有限公司)、430 g/L戊唑醇懸浮劑(山東省聯合農藥工業有限公司)、5%己唑醇乳油(江蘇七洲綠色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試驗在山東省濟寧市泗水縣金諾種業有限公司制種田進行。小麥品種為濟麥22。麥田土壤為黃褐土,呈中性。
1.2 試驗方法
按照供試藥劑農業部登記使用劑量,設高、中、低3個不同施藥劑量。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960, 750,480 g/hm2(制劑用量,下同);25%丙環唑乳油600,450,300 mL/hm2;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1 125,750,450 g/hm2;430 g/L戊唑醇懸浮劑450, 375,300 mL/hm2;5%己唑醇乳油1 500,1 350,1 200 mL/hm2。除藥劑處理外,另設清水空白對照。各處理均設3次重復,共48個小區,每小區面積36 m2(6 m× 6 m)。靠近畦埂和地邊的小區留5 m以上保護區,小區隨機排列。每種藥劑使用1個噴霧器,按藥劑用量由低到高順序在相應小區內噴施。施藥時間為2016 年5月6日(小麥灌漿期),施藥當天氣溫26.2℃,天氣晴朗、無風。每個小區噴施藥液時用塑料布圍擋,以防霧滴飄移。噴施藥液量450 kg/hm2。
1.3 調查方法
分別于施藥前1 d和藥后10 d調査白粉病發病情況。各小區采用對角線5點取樣,每點20株小麥,插地牌、系繩做標記。結合空白對照區與藥劑處理區的病指基數與藥后病指,計算各處理的防效。小麥白粉病病情分級標準:0級,無病;1級,病斑面積

小麥收獲時采用“一米雙行”法測產。每小區沿對角線取長1 m,雙行3個點的小麥進行收割、脫粒并測產,折算出1 hm2的產量。
2.1 小麥安全性
試驗期間定期觀察藥劑處理區與空白對照區的小麥生長狀況。各藥劑處理對小麥穗部生長均無不良影響。
2.2 防治效果
供試5種殺菌劑對小麥白粉病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防效在57.92%~78.17%之間(見表1)。同種藥劑不同劑量處理間存在一定的防效差異。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中、高劑量處理間差異不顯著。其它4種藥劑的高劑量處理與中、低劑量處理間藥效均存在顯著性差異。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750, 960 g/hm2、25%丙環唑乳油600 mL/hm2、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1 125 g/hm2、430 g/L戊唑醇懸浮劑450 mL/hm2、5%己唑醇乳油1 500 mL/hm2處理對小麥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均大于70%,對控制小麥白粉病的病情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其它使用劑量處理對小麥白粉病的防效均未及65%,在白粉病發生后使用防治效果較差。

表1 各處理對小麥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及應用效益
2.3 對產量的影響
各藥劑處理與空白對照相比,小麥產量均有一定的提高。其中,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960 g/hm2處理產量最高,達到8 365.5 kg/hm2。其750 g/hm2處理產量次之,達8 193.0 kg/hm2。25%丙環唑乳油600 mL/hm2處理的產量為8 121.0 kg/hm2,次于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中、高劑量處理。平均各藥劑高、中、低3種劑量處理的產量,綜合考量殺菌劑品種對小麥產量提高的影響。產量由大到小影響次序為烯唑醇>丙環唑>苯醚甲環唑>戊唑醇>己唑醇。在上述試驗劑量下,施藥劑量越大,小麥產量越高。
試驗所用5種三唑類殺菌劑對小麥白粉病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能促進小麥增產。其中,烯唑醇在試驗條件下對小麥白粉病防治效果最好,且增產率最高。戊唑醇、丙環唑對小麥白粉病也具有較好的防效。丙環唑、苯醚甲環唑對小麥的增產表現較好。由試驗結果看出,藥劑防效越好,其處理的產量也越高,防效和產量呈現一定的正相關性。施藥劑量與防效、產量也存在一定的相關性。但隨著用藥量增加,生產成本亦會提高,且會給生態環境造成一定壓力。因此,在使用上述藥劑防治白粉病時,應抓住防治適期。在發病初期使用,可適當降低殺菌劑用量,保證較理想的產出與投入比,降低對環境的壓力。
供試5種藥劑均為三唑類殺菌劑。該類殺菌劑對子囊菌亞門、擔子菌亞門和半知菌亞門的病原菌均有活性,其影響麥角甾醇生物合成,使菌體細胞膜功能受到破壞,抑制菌絲生長,孢子形成。三唑類殺菌劑除具有殺菌活性外,許多品種還具有植物生長調節作用,可促進作物的生長發育[5]。該類殺菌劑作用位點單一,長期大量使用會使病原菌產生一定的抗藥性。為了延緩抗性發展,應采用三唑類殺菌劑品種與其他作用機理的殺菌劑輪換使用,也可采用其與其他品種的復配制劑噴施。
[1]吉用銓,陸曉峰,孫春來.5種殺菌劑防治小麥白粉病田間試驗初報[J].現代農藥,2012,11(3):51-53.
[2]陳芳.武隆縣小麥白粉病的發生原因及防治對策 [J].南方農業, 2012,6(10):43-44.
[3]李俊芳.小麥白粉病發生的氣象條件與防治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2(14):126.
[4]周益林,段霞瑜,盛寶欽.植物白粉病的化學防治進展[J].農藥學學報,2012,3(2):12-18.
[5]白林,張應年.三唑類化合物的殺菌活性和植物生長調節作用[J].甘肅高師學報,2000,5(2):51-55.
(責任編輯:顧林玲)
Control Effects of Five Kinds of Fungicides Including Diniconazole on Wheat Powdery Mildew
ZHAO Dan,CAO Hong-jun,LI Xin-hua
(Agriculture Bureau of Sishui County of Shandong Province,Shandong Sishui 273200,China)
S 481+.9;S 435.121.4+6
B
10.3969/j.issn.1671-5284.2017.02.017
2017-01-04;
2017-01-11
趙丹(1981—),女,山東省曹縣人,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業技術推廣。E-mail:zhaodan3456@163.com占整片葉面積5%以下;3級,病斑面積占整片葉面積6%~25%;5級,病斑面積占整片葉面積26%~50%;7級,病斑面積占整片葉面積51%~75%;9級,病斑面積占整片葉面積7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