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碩

【摘要】 目的 研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急性發作患者采用臨床護理路徑對其心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 106例CHF急性發作患者, 根據入院時間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53例。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臨床護理路徑護理。統計對比兩組心功能[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左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左室射血分數(LVEF)]改善狀況及生活質量水平變化。結果 護理前, 兩組LVEDD、LVESD及LVEF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觀察組LVEDD、LVESD低于對照組, LVEF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前, 觀察組生活質量總分為(54.89±3.26)分, 對照組生活質量總分為(55.04±3.32)分,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235, P>0.05);護理后, 觀察組生活質量總分(36.45±2.51)分, 明顯低于對照組(43.59±2.89)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3.580, P<0.05)。結論 CHF急性發作患者采用臨床護理路徑效果顯著, 可改善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質量, 值得推廣。
【關鍵詞】 臨床護理路徑;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功能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8.076
CHF屬于心內科常見病癥, 是瓣膜性心臟病、心肌梗死等疾病終末階段[1]。CHF主要由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低下引起, 臨床表現為體液潴留、呼吸困難等癥狀, 急性發作患者可出現心臟擴大、心功能不全等, 嚴重影響患者生存質量[2]。臨床護理路徑是依據某種疾病制定的最佳護理過程。本研究將臨床護理路徑干預應用于CHF急性發作患者護理中, 探究其對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3月~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106例CHF急性發作患者, 根據入院時間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53例。對照組男29例, 女24例, 年齡62~74歲, 平均年齡(68.09±3.25)歲;觀察組男28例, 女25例, 年齡61~73歲, 平均年齡(67.86±3.17)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 給予常規病情觀察、用藥指導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取臨床護理路徑干預, 具體包括:①根據患者具體病情及治療方案建立臨床護理路徑表, 由責任護士主動進行主管醫務人員、用藥注意事項等介紹, 解釋臨床路徑內容、作用, 并在患者需要、已執行內容上打鉤、簽名, 取得患者理解與配合。②對急性發作患者應及時評估, 提出護理問題, 依據患者病情側重修改實施辦法, 并及時記錄;護理問題包括預防感染、日常飲食、心理活動及自理程度等, 對患者病情、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進行客觀全面評估, 對患者實施針對性、系統化護理程序[3, 4]。③掌握患者心理狀態, 對其出現的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及時給予疏導, 提高患者安全感;完善患者家屬心理教育, 給予患者更多關心、支持, 輔助患者進行治療, 以提高其康復信心[5]。
1. 3 觀察指標 ①采用彩色超聲心動圖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LVEDD、LVESD及LVEF等心功能指標。②采用明尼蘇達心力衰竭生活質量調查表評估兩組患者生活質量, 包括社會關系、疾病癥狀、體力限制及心理情緒等項目, 評分越低, 表明生活質量越高[6]。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心功能指標比較 護理前, 兩組LVEDD、LVESD及LVEF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觀察組LVEDD、LVESD低于對照組, LVEF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生活質量水平比較 護理前, 觀察組生活質量總分為(54.89±3.26)分, 對照組生活質量總分為(55.04±3.32)分,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235, P>0.05);護理后, 觀察組生活質量總分(36.45±2.51)分, 明顯低于對照組(43.59±2.89)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3.580, P<0.05)。
3 討論
CHF主要與患者血流動力學負荷過重、高血壓、心肌病、高血壓等因素相互作用有關。CHF臨床表現多樣, 患病早期僅伴有運動耐力下降、乏力等, 嚴重者將導致腿部水腫、心率失常等癥狀, 預后效果差, 嚴重威脅患者身體健康[7-10]。臨床治療基礎上常輔以護理干預措施, 可滿足患者對醫務人員需求, 拉近護患關系, 促進患者預后康復[11]。
臨床護理路徑屬于新型護理模式, 是從建立標準化護理模式、規范化治療手段等多方面給予全方位護理, 可減輕患者治療中敏感程度與不適感, 應用于CHF急性發作患者, 具有以下優勢[12-16]:①臨床護理路徑是根據醫學發展、疾病診斷等方面而不斷更新護理內容, 可給予患者最優化護理方案, 提高護理工作水平;②通過流程化護理工作, 可確保醫療質量, 有助于醫療資源充分利用;③通過有計劃、目的性教育活動, 可使患者充分了解疾病, 樹立健康觀念, 增加護患交流機會, 避免醫療糾紛。本研究結果顯示, 護理前, 兩組LVEDD、LVESD及LVEF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觀察組LVEDD、LVESD低于對照組, LVEF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前, 觀察組生活質量總分為(54.89±3.26)分, 對照組生活質量總分為(55.04±3.32)分,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235, P>0.05);護理后, 觀察組生活質量總分(36.45±2.51)分, 明顯低于對照組(43.59±2.89)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3.580, P<0.05)。提示臨床護理路徑可有效改善CHF急性發作患者心功能, 并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水平。
綜上所述, CHF急性發作患者采用臨床護理路徑效果顯著, 可改善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質量, 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何春梅.臨床護理路徑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護理效果.河北醫學, 2014, 20(11):1922-1923.
[2] 葛均波, 徐永健.內科學.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3:166-173.
[3] 林小容, 王絢璇, 龔勛.社區優質護理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情緒的影響.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4, 34(20):5854-5855.
[4] 王超.臨床護理路徑對風濕性心臟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5, 21(9):1-2.
[5] 張小菊.臨床護理路徑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效果觀察.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5, 11(22):3418-3420.
[6] 陳首麗. 心理護理干預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和心功能的影響. 中國現代醫生, 2013, 51(26):96-97.
[7] 楊蕓, 沈吉梅, 陳泳. 臨床護理路徑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護理效果.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1, 8(6):16-17.
[8] 王瀅. 應用臨床護理路徑對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患者實施整體護理的效果. 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 2010, 12(27):19.
[9] 裴利敏, 李志梅, 馬燕霞, 等. 臨床護理路徑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用. 中國醫藥導報, 2012, 9(35):157-158.
[10] 黃美琴. 臨床護理路徑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基層醫學論壇, 2012(36):4833-4834.
[11] 夏麗娜. 臨床護理路徑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用. 中國當代醫藥, 2013, 20(15):120-121.
[12] 徐蓉, 管霞飛, 許芳玲. 臨床護理路徑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用. 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 2013(10):960-961.
[13] 金霞, 王南兒. 臨床護理路徑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實踐效果. 中國基層醫藥, 2012, 19(21):3350-3351.
[14] 羅紫蘭, 康孫平, 楊莉. 護理路徑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護理療效觀察. 醫學理論與實踐, 2013(15):2070-2071.
[15] 左希娟. 臨床護理路徑用于慢性心力衰竭護理的效果觀察.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6, 7(18):227-228.
[16] 程鳳霞. 50例慢性心衰患者應用臨床護理路徑的效果觀察.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 2014, 23(4):98.
[收稿日期:2017-02-21]